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 2 0 0 0年以来 ,报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个报社不仅在办报的内容上下功夫 ,而且在报纸的版式和标题制作上花样翻新 ,精益求精。可以说 ,报界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 ,很多报纸被推向市场 ,生存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不少报纸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大胆改革 ,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生路 ,为其他报社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笔者把这些内容新颖、标题醒目、版式别致 ,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报纸称为优势报纸。对之进行版面和内容的分析 ,关注那些和以往不同的版面 ,从中找出优势报纸之优势所在 ,是本文立意所在…  相似文献   

2.
韩胜利 《兰州学刊》2006,(12):195-196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对深度报道进行重新诠释,我们更倾向于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新闻深度,它只要求新闻的文本能够诱发受众的深入思考,从而体尝思考的乐趣;它只要求通过各种新闻背景的合理运用,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景深”———历史纵深感。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是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其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为受众解疑释惑,充分开发利用新闻资源对重大题材形成的舆论强势,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人们给 2 0世纪 90年代送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读图时代。这似乎在昭示 :随着时代节奏和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们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来感受和想像 ,而是要以最短的时间 ,最直观地了解事件的真实全状。表现在出版物上 ,将是图片以其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特性越来越占据主角地位 ,而文字将渐渐退缩为附属品。纵览近年来的书报杂志 ,市场上热闹迭爆的“名人出书” ,哪一本不是图片多于文字 ?各类报刊杂志的彩色版面上 ,哪一个不是靠图片煽情 ?本人曾在《地球村 ,一个全新的理念》(见《报业之窗》2 0 0 1年第…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新闻深度报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追踪与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掌握新闻报道的“度”,把握深度报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全方位的报道,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何龙 《兰州学刊》2003,(5):200-200
以迅速及时、直接简洁地反映事件客观实际的社会新闻 ,以其低视角、亲近感、近距离在以市民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定义的社会新闻多是以批判或揭露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为报道对象 ,如坑蒙拐骗、小偷小摸、违章出轨、色情凶杀等。这样的报道若占据较多的新闻版面 ,势必会造成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怀疑 ,近而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度。以满足市民各方面需求为主的都市类报纸 ,以其定位的平民化 ,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正是这种平民化 ,才使社会新闻格外受到读者的欢迎。原有对社会新闻的概括 ,是反映…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的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 ,主要指对重大社会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深度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长篇报道或多篇连续 (系列、组合 )报道的形式 ,全面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 ,充分剖析新闻事件的矛盾特殊性 ,并揭示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预测它的发展趋势。1从 80年代至今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报道方式 ,曾一度使报纸媒体在与电视等多元传播媒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 ,随着受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意识的提高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特别是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但在较长一个时期,经济新闻缺乏人文关怀、缺少生活气息,其突出表现是要么出现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片面强化理性色彩;要么深入基层不够,抓不到鲜活的经济信息,报道领域狭窄,报道方式僵化。因而出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的现象。经济新闻尤其是综合性日报的经济新闻,必须强化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服务民生趋向,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与老百姓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读者,也更符合新闻“…  相似文献   

8.
报纸与新闻网站虽然属于两种新闻媒体,但由于它们使用的媒介有相同之处,因此在编排方式上就有共同规律可言。本文从版面空间、强势、板块与专栏、标题、图片、布局结构、版面的美化等七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既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又更清楚地认识了二者的不同,从而可以为提高新闻网站的设计水平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摄影的特性、新闻摄影在报纸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在报纸中提高和运用新闻摄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志平 《兰州学刊》2009,(11):175-177
随着新闻媒体的转型、新兴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报纸广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由于受地域限制,都市类报纸的影响力比较小,发行量少,广告收入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新闻化”现象较普遍地出现在都市类报纸媒介中,并给社会、媒体、广告业、受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许多现象是值得研究的。文章以兰州都市类报纸为例,对“广告新闻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雷力 《兰州学刊》2003,(4):204-204
近几年 ,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报业的一大景观。他们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 ?应该说 ,抓新闻的“卖点”是都市类报纸成功的关键。新闻的“卖点”是指读者喜爱的新闻 ,指读者愿意为了了解这条新闻产生购报、读报欲。在新闻诸多的“卖点”中社会新闻因其民间性强 ,人情味浓 ,涉及面广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人们对它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兴趣 ,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成为天然的新闻“卖点”。那么 ,什么是社会新闻呢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2.
张会斌 《理论界》2008,(9):84-85
进入21世纪,新闻学必须审视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影响。一些新闻定义丢弃“事实”与“报道”的传统品牌,转而突出什么“信息”与“传播”;新闻学在汲取兄弟学科营养时,付出了“吃牛肉变成牛”的沉重代价。这种做法导致新闻学偏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新闻学要发展,首先要冲出“去新闻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何龙 《兰州学刊》2003,(4):203-203
报纸的生存、发展 ,取决于采集、创作、传播新闻的能力。不管是机关报、晚报还是都市报 ,其办报的宗旨应立足于民众 ,为百姓服务。就都市报来说 ,应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尊重市场规律、新闻规律 ,在求得大同时 ,保持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异”处寻求有别于其他报纸的“卖点”“看点”并使之成为“品牌”。首先 ,读者定位应寻求突破———抓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及白领阶层等。办报离不开国情 ,都市报更是以市民为读报对象 ,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办报的目的 ,是市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但同时也应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程肇琳 《学术探索》2004,(3):106-109
报纸的娱乐报道应有自己的文化追求,那就是要彰显独立个性,拒绝跟风赶浪;要追求高雅,摒弃低俗;要传播人文关怀精神;要从娱乐感官上升到追求娱情娱心。如此,一张报纸才有望在其文化品质上"不同凡响",真正成为一张广受读者喜爱与重视的大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媒体形式,其对政府政策及新闻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区县级融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创作方式与传播路径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以供广大融媒体新闻短视频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电子报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一种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相融合的高科技产物─—因特网,被冠以大众传播的“第四媒体”。电子报纸应运而生。电子报纸以其传递迅捷、信息覆盖面宽、多媒体化的立体传播效果和即时交互性强等诸多优势,直接冲击了传统印刷报纸的旧有运作观念,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电子报纸也面临着利润、技术、版面内容等方面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7.
报纸特稿是全面展示新闻事件、人物的长篇纪实通讯 ,它是读者需求嬗变的产物 ,与传统的通讯相比 ,其强调新闻性和平民化  相似文献   

18.
一 本文就都市类报纸时政新闻如何"兼容"与创新的问题,结合作者对省外几家主流媒体的观察与思考,不揣冒昧地尝试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范力 《理论界》2012,(6):163-164
文学副刊是报纸结构性变革中的历史包袱,还是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和发展力量的宝库?报纸副刊是彻底摒弃或打破传统的纯文学办刊模式,还是在原有的模式上调整办刊方向,强化内容的新闻性、适时性,这个问题的核心说到底就是报纸副刊是应该主新,(主打新闻性),还是应该主文(主打文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之间总有落差。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更是一种新闻报道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记者和媒体的思维惯性造成新闻偏见十分普遍,从而影响了客观报道。记者和媒介组织应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报道原则,避免新闻偏见,实现新闻报道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