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贺长龄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在1836到1845年间担任贵州巡抚期间,他勤政爱民,致力治理贵州民族地区。他整肃吏治,缉匪安民;兴教办学,培养人才;重视农业,发展工商;公正处理贵州民族关系,禁革少数民族陋习,从而推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的治理开发。  相似文献   

2.
贺长龄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他在1846年被清政府斥以“儒而不武,不足以奠严疆也”而免职。实际上,他在贵州巡抚任上,平等处理苗汉民族关系,鼓励苗汉通商。总督云贵时,他正确区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秉公处理回汉民族矛盾,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道咸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之际 ,考据学仍占据思想、学术界之主流地位 ,但已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经世之学 ,他们是道咸经世思想的先驱 ,严如即为其代表之一。严氏之经世思想主要体现为 :以经世致用为著述之主旨 ;充分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 ;以舆地之学为经世之具 ;关心民生疾苦 ,探求解决之道。严氏之思想言行 ,对当时的学术思想界特别是魏源、陶澍等人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源是晚清经世学风的倡导者,他以编选《皇朝经世文编》的学术实践开创了晚清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不仅使魏源掌握了倡导改革的理论上和史料上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他所具备的改革家和思想家的基本素质,标志着其经世思想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以理学信徒自我标榜,宣称“一宗宋儒”(《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表彰他“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御制碑文》: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但他又同时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李元度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讲求经世之学”(《曾文正公行状》,《天岳山馆文钞》卷十四)。对于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今人论及较多,对其经世思想则谈得甚少。有的同志更断然否认曾国藩与经世致用之学的联系,否认他有经世思想的存在,说曾国藩“成年累月研究的是天理、人性、三纲五常、‘主静’、‘静坐’、格物致知”(董蔡时《左  相似文献   

6.
希罗多德广泛搜集史料、不拘一格批判史料,具有求真意识,从而开创了西方史学,他的著作也在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体现了巨大的经世作用。《历史》是“求真”与“经世”的统一,希罗多德无愧于“史学之父”的称号。  相似文献   

7.
北宋士大夫为复兴三代之治,重建王道政治秩序,主张以经术治天下,重视经学的经世功能。在探索王道的过程中,士大夫以《周易》为经世之大法而推崇备至,并注重运用《周易》义理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他们通过在奏议中引用《周易》经义议论时政,为朝廷提出合乎圣人之道的治国之策以实现儒家通经致用的理想。在北宋奏议中,士大夫不仅以《周易》经义培育皇帝的政治道德,而且还从《周易》中厘定出内政治理原则施用于今,从修己、治人两方面充分展现了易学的经世指向。他们以《周易》经义作为评判现实政治得失的标准,批评并制止不合经义的政治行为,规正政治发展方向,从而使《周易》对北宋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清湖北学人王柏心,志在经世,被林则徐许为"国士",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均曾延请其为幕僚。他一生饱读经史,著述丰富,在文学诗词、水利文献、地方志和时事政论等方面均有传世文献,其经世思想主要浓缩在《枢言》和《续枢言》等施政文章中,体现了湖北学人对"世变"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多数研究者把张栽关学研究归结为“实学”,实际上,张载与同时代的王安石、二程等人的思想都带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成分,即,讲求“经世”的作风是在理想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当然,张载与王安石等人的“经世”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前者期望从社会基层秩序的重建,以挽救政府的危机;后者则倚赖“君权”来领导社会。前者为“自下而上”的改革,后者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两人从《周礼》中汲取了不同的思想资源,王安石则从《尚书》〈洪范〉篇中发展了“君权”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从《皇明诗选》的选编看陈子龙诗论中的“风雅之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龙等人编选《皇明诗选》的目的是借助对七子之学的重提来实现诗歌创作中风雅精神的回归。在内容上,他要求诗歌应该合于大雅,有风人之旨,又能够止于温厚,无怨怼之词;在外在的方面,强调辨体,要求诗歌音节婉亮,合于一定的法度。《皇明诗选》的选编与陈子龙的社事活动与实学经世思想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知名学者陈庆年的史学思想及成就,学界目前鲜有论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治史目的论方面,陈庆年强调以史经世之思想并撰写相关著述;其次,为更好地学习历史,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在史书编纂方面,陈庆年恪守“要略”原则并付诸实践,先后改编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等史书;再次,陈庆年认为,只有爱乡才能爱国,因此他校刻了大量乡邦文献并撰写了部分乡哲年谱和传记,还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村风俗志。  相似文献   

12.
史学经世宗旨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这种以史经世的精神在南宋遗民史学中亦有继承和凸显。经历鼎革之痛的他们在反思宋末空疏学风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经邦济世,撰写了《文献通考》、《资治通鉴音注》等史学巨著,凸显了史学经世精神,为元初史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试论王栋实学致用的经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对清初浙东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窥方祖猷章学诚在其《原道》篇里继承了黄宗羲唯物主义道器论的观点,进而从道和器的质的规定性、道因器而显及六经皆器等三方面予以发展,章氏又继承了黄宗羲和万斯同史学经世的现点,并从通器论、经的本义和经世必须联系当代三点,对史学经世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在史德上,章氏从万斯同史家必须“平心”的思想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史德”的概念,并从治史的原则、治史的困难和治史的主现要求三方面对史德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由此可知,章学诚是清初浙东史学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不过,由于世迁时移,他的史学思想与其前辈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钱澄之生于明清鼎革之际,在易学研究上颇多建树。他的研究顺应了明末清初经世思潮,对同样产生于忧患时代的《周易》的经世本质自是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7.
晚明以降,理学的空疏一面受到士子们猛烈地批判,理学主流的经世意旨却因此被忽略。其实理学主流无论程朱抑或陆王从未背离儒学经世的传统。曾国藩不仅对理学经世的精神意蕴多有阐发,而且尤其注意理学经世的路径。他明确揭橥“礼学经世”口号,不仅廓清了理学末流,恢复了理学经世的原旨,而且发展了理学经世路线,无疑是经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理学经世的价值取向所蕴含的活力因素(务实精神、变易思想)深刻影响了曾国藩在近代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8.
3、万历《朔方新志》五卷 杨寿篆修 本书完成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最先发起纂修本书的是宁夏巡抚崔振,时在万历四十二年。第二年书定稿,同时怀远(今陕西横山)人杨应聘接任巡抚,他作序付印,定名为《朔方新志》。本书最初的纂修者杨寿,宁夏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曾任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相似文献   

19.
包世臣《说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世臣是清代嘉道之际经世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说储》则是包氏早期经世思想的代表作品。该书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与思想文化诸方面,倡导的是一种系统的、综合性的改革。它问世于十九世纪初叶,具有思想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披沙录》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工具书。此书为我校经济系赵迺抟教授经二十多年辛勤劳动编纂而成。全书共分五卷,计约三百五十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三年内陆续出齐。《披沙录》第一卷,分上下两集。上集为中国历代经世学者人名录;下集为中国经济思想文献要籍简介。共计四十余万字,年底出版发行。《披沙录》第二卷,主要摘录春秋战国至汉初诸子名著中有关经世思想的论述,对文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