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端临的目录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学渊源。其“因仍会通”的历史观 ,深刻地制约、指导和启发了马端临的目录工作实践和目录学思想的形成 ,对目录巨著《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撰写 ,从指导思想和编撰方法、体例各方面均产生不小的影响 ,从而也决定了《经籍考》的目录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通考》的写作目的和宗旨,是想说明历史“会通因仍之道”,同《通典》大相径庭《文献通考》的写作目的和宗旨,在于“融会错综,原始要终”,以究其“变通驰张之故”,实有别于《通典》。写作《通考》的意图是想说明历史“会通因仍之道”马端临撰修《文献通考》的意...  相似文献   

3.
马端临(公元1254—1323年),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人,我国宋末元初杰出的史学家.其代表作《文献通考》,是他倾注毕生精力撰成的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全书348卷,分二十四考、论述起自上古,迄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求其”然”,也求其“所以然”,研究历代制度的“变通弛张之故”,寻找他们本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本文拟依据其《户口考》,对他的人口思想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为贯彻落实我党提出的“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的人口政策,提供历史的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他的鸿篇巨作《文献通考》,是继杜佑《通典》以后规模最大的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端临的治学精神和史学思想,对后来学者有着极大的鼓励和启发意义。本文则仅就其会通思想作一粗浅探讨,试图从中寻求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以资我们当今治学借鉴。 一、马端临对前代会通思想的继承 会通的史学思想几乎伴随着中国古典史学的产生而萌芽。孔子修《春秋》,虽没有提及“会通”两字,但他“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①已于史书编纂之中蕴含了会通精神的胚芽。司马迁他以“究天人之际,  相似文献   

5.
《马端临卒年考》作者王炜民原载《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马瑞临是宋末元初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但其生平事迹史书缺乏详细而明确的记载。其生年,白寿彝先生考证为宋理宗宝二年(1254年),可卒年则长期以来难以具体确定.新编《乐平县志》提出:“马端临应为八十七岁而逝,终年为至元六年(1340年)。”其依据是新发现的元人许瑶《故隐君尚志先生马公行述》中云:马志仁(马瑞临之子)“父李夫人年七十卒……时,父已耄……赵七年而殁”,并将“毫”字解为“八十”岁.然而据元人余谦《文献通考序》,马端临肯定卒于后至元元年(1335年)之…  相似文献   

6.
《明史》卷五○《礼志四》云:其辨孔子不当称王者,止吴澄一人而已。嵇璜等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八《学校考·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卷一二○《祭先圣先师》)、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卷一四《祀典第三之一》)、李申撰《中国儒教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0页)等沿用其说。按,吴澄误,当作吴沉。吴沉,元末明初人,事见  相似文献   

7.
井田问题是一个老问题。自两汉到现在,一直有人讨论它。就全部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两汉到清末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所讨论的重心为要不要恢复井田的问题。主张复古的人照例都大骂商鞅,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夏商周三代,如何能达到三代之治?就一定要恢复井田制。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见解。认为时代变了,土地制度不能不随着变(马端临:《文献通考·田斌考序》可为  相似文献   

8.
隋代的殷富是史家所公认的,可是其殷富的原因是什么呢?马端临为此“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因而百思不解其迷,“夫既非苛赋敛以取财,且时有征役以靡财,而赏赐复不吝财,则宜用度之空匮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文献通考》卷23,国用考1)五十年代虽对此问题有所讨论,但没有深入下去即中断了。所以,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详加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我国辑录体史志目录开山作。作者马端临在宋末元初编撰这部煌煌巨著的过程中,非仅“篇题之下,耆迻序跋,目录之外,采证群书”而且提孤军与前贤对垒,附按语折以已见,多达52条。这52条按语主要针对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别的某些具体问题而发,析殊会同,计有如下几类:一断真伪——对《春秋古经》,马氏观察到三传所载经文“既有乖异,又有增益”的事实。乖异表现在:一则“事同而字异”如庄公二十八年“筑郿”,左氏以为“郿”,公、谷以为“微”之类,殆不可胜数;二则“事字俱异”,如隐公三年“君氏卒”,左氏  相似文献   

10.
~~《续文献通考·选举考·辽登科总目》补正@杨寄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