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经济区位熵和面板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区位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市场因素对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为此,应加强对西部区域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改善西部区域的投资环境,加强西部区域人力资本投入,加快西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吸引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广袤的西部地区FDI微乎其微.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东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东西部原有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以1985-2006年为样本期,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于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和实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云夔 《湖南社会科学》2006,(4):103-105,195
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流向与我国区域贸易发展特征,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都具有正面的促进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贸易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出口贸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而言,外资企业对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的推动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极不平衡,这与各地区不同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利用2007年的横截面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我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最差,东北地区内部投资环境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5.
区域政策的核心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通过回顾和评述区域经济差距发展态势、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区域经济差距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区域政策促使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收敛的态势,但这种态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其推动区域经济缩小的作用仍有待检验。从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机理看,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制度制约下的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是未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措施;区域政策能否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6.
利用外资与福建经济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刃剑"作用的分析,论证了福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了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性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虽然从静态上来看我国东西方向上的差距远远大于南北之间的差距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高纬度指向低纬度 ,表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上。其成因主要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发育和成熟程度等方面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北方。为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区域政策 ,更主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 ,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现有经济形式下,通过建立统一国内市场、调整优化落后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相对富裕、公平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普遍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现状的分析,指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已成为影响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蓝黄两区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口贸易等技术扩散路径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溢出的国外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蓝两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贵茜 《东岳论丛》2012,33(4):144-148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已成共识.而关于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加大了地区内城乡收入差距,还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利用山东省17市的数据,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首先提出建立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因素随机效应模型的理论基础,做出相应的模型设定,把山东省各市有关数据代入设定的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回归残差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分析说明,山东省城乡间收入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随人均GDP水平上升继续呈上升态势,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在未来达到某个最高点后转向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地区收入差距起到了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出现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先发区域应当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本文认为,在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时(印走向非协调时),将引致区域消费结构断裂,先发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因此受阻,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因市场需求不足而减缓;后发区域产业承担的能力低,致使先发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延迟,阻碍了先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后发区域经济基础差,投入少,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对先发区域的经济增长形成桎梏;区域经济联系弱化,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两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3.
要素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发散理论对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敛;缪尔达尔等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解释在我国得到证实;劳动力等要素流动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几乎具有同步变化的趋势;政府目前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分必要;劳动力和资本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使东部地区的二元产业结构得以维系,这会在一定程度阻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利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采用泰尔指数公式计算出江西11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地理、区域经济政策、制度、交通条件、人口素质、对外开放度和产业结构七大方面。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五大对策: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二是建好三个轴线:南昌—九江—武汉轴线、上海(杭州)—上饶轴线、广州—赣州轴线;三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是一手抓城市经济,一手抓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五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安中轩 《兰州学刊》2008,(8):58-60,87
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是我国区域宏观发展战略的一大目标。文章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及区域发展新格局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我国已到了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竞争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打破地方封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因而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转换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①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看,当年和超前两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对广东、福建和上海的影响较大。②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沿海各省市进出口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③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沿海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作用明显;T检验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基本没有解释能力,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高于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总量和外资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产业分布格局和产业吸收能力差异可能对FDI资本积累效应和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我国1997-2012年省际数据,通过构建外商直接投资FDI效应模型,在考虑地区差异情况下,比较分析了不同产业FDI对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FDI的社会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这一差异在区域发展水平和外资吸收能力不均衡背景下更为显著。为此,应强化外商直接投资"最优规模"的设计;注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吸收能力的提高,防范"飞地经济"模式的形成;优化外资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收与利用,为FDI资本积累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一、外商投资对开放区域产业发展的直接效益分析及其指标外商直接投资对开放区域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即直接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并借助于一些指标来加以评估。(一)产业结构总体变动趋势及其指标对于某个区域而言。从投入的角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越大,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越大。反之,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越小,其促进或影响作用也越小。外资投入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投入,既缓解了财力薄弱、外汇短缺,兼顾了资金与物资的平衡关系,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压力。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直接引起区域内生产诸要素实现重新组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区经济目的所形成的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着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当前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差距的产生和消除必须从这一逻辑认识出发,通过调整地区发展的初始状态,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利用区域竞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地区差距收敛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当前,浙江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结构变动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与高度化为目标,积极有效地调整和优化我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是现阶段外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探讨了我省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并提出对优化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对策措施当前,浙江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结构变动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与高度化为目标,积极有效地调整和优化我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是现阶段外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探讨了我省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并提出对优化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