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先生的《三国故事》中,把马谡写成“认罪自杀”:“……诸葛亮吆喝一声,先把将军李盛砍了。他对马谡说:‘我要是不把你办罪,全军不服。’他就把马谡下了监狱。”“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他写了这封绝命书,就自杀了。”说得煞有介事。马谡“自杀”之说不知何据。但我稽查史籍,事实完全相反。陈寿《三国志·蜀志·请葛亮传》说:“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第922页)《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也说:“……谡督  相似文献   

2.
马谡是三国时蜀汉马良的弟弟。《三国志·马良传》称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他当时被器重到什么地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风云际会,前程似锦的人物,崭露头角,却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最生动的故事之一。其第九十六回标题的前半便赫然写着:《孔明挥泪斩马谡》。其中描写道:街亭败后,马谡主动去见诸葛亮,且是与王平、魏延、高翔同至。孔明唤其入帐,马谡便“自缚跪于帐前”。听诸葛亮诉其罪,宣布要将其“明正军律”之后,“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也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在这里,不仅诸葛亮执法如山,“形象高大”,马谡也很令人赞叹:明知要砍头,却不畏不怯,主动送上门去,以死明法。这形象,真够“闪光”的了!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228年的街亭战役,是由诸葛亮亲自组织、马谡直接指挥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1700多年来,论者都以为过失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和马谡的骄傲自大。但是,当我们从领导艺术的角度切入时,才发现马谡在诸葛亮长期事必躬亲、察察为明工作作风的压力下,终于在指挥街亭战役时,以逆反心态“违亮节度”,改变了诸葛亮预定的作战方案,擅自布势,导致了街亭战役的惨败,从而为今天研究领导艺术留下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诸葛亮时极力称赞他“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的法治精神。诸葛亮确实如陈寿所说的那样,斩马谡就是他法纪严明的典型事例,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喜爱和信任的将领。公元228年,魏将张郃与蜀军战于街亭,因“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蜀军从祁山退入汉中之后,诸葛亮不因马谡是个将才,果决地按军  相似文献   

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  相似文献   

8.
“诸葛大名垂宇宙”,从元代以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于何地就存在着襄阳(今湖北襄樊)与南阳(今河南南阳)之争。1989年邮电部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学术界围绕其中“三顾茅庐”、“隆中对”两枚邮票,对于诸葛亮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躬耕的论争再度激烈。最近,在四川大学三国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与会代表专题讨了“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孔明遣马谡守街亭 ,从前因上说是理应而且只能如此 ,从后果上说是种失误 ,旨在颂孔明的严以律己引咎责躬 ,而非咎孔明的用非其人。仲达之抗击武侯 ,是以“谨慎”对“谨慎”,汉魏六朝的士大夫皆精通音乐 ,“武侯弹琴退仲达”,你弹我听 ,实乃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战 ,而“两智相遇 ,勇者胜”,所以“空城计”乃千古绝唱。由于“孔明挥泪斩马谡”一则写出了孔明之自责非伪 ,一则写出了马谡之坐法难宽 ,遂使孔明摆脱了以往来自史家的左右非议 ,将之塑造成为以“法”治国、以“仁”律己、外法而内儒的千古贤相。这三个故事合则为一 ,展示了诸葛亮的“谨慎”乃大智大勇大德的圆融 ,从而也就使之成为如同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说算计     
提到算计,很自然就想到三国时的诸葛亮和曹操,他们都可谓为“算计”高手,两人在华容道上的算计实让人拍案叫绝。曹操兵败赤壁,仓惶遁。他以兵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之理,算定诸葛亮必定在平坦大道上埋有伏兵,而走入烽烟四起的华容道。谁料诸葛亮反“算”之,早已伏兵于此,曹操“甘心情愿”地钻入了诸葛亮布下的口袋。曹兵死伤惨重,最后若不是关羽动了恻隐之心,那曹孟德也早成了刀下之鬼。可见,谙熟“算计”之道,谁算得周致、全面、及时,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谁就能赢得机遇,谁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时看今日,“算计”之风也理当…  相似文献   

11.
<正> 湖北省西部荆山山系的余脉,延伸到襄阳古城西郊,形成一片低山丘陵。丘陵中有一座山“隆然中起”,这便是隆中山。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诸葛亮(181—234)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父母早亡,他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都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为了避开家乡战祸,他的叔父便带着他们姐弟四人“往依之”,来到了刘表治所襄阳。后“玄卒”,诸葛亮就到了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躬耕陇亩”(《三国  相似文献   

12.
古镜新鉴话路线刘涵三国故事,妇孺皆知,实为中华文化瑰宝。凡后人欲图大事,皆能从中汲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后人评论三国,层出不尽,绝大多数都为明君刘备贤臣诸葛亮的统一事业的失败结局深感遗憾。人们尤为称赞诸葛亮那“未出隆中,既知三分”的隆中对策,希望它最终...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时期,大家都觉得当一个"事后诸葛亮"是不光采的事,后来我们才晓得,按照毛泽东同志时"实践论"里的道理看来,人们多是"事后"才成为"诸葛亮"的.诸葛亮决不能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是慢慢地学得来的,而且也免不了要出错(比如失了街亭,就是由于错用了马谡).这就是说,诸葛亮自己,也是一个事后的诸葛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事先的诸葛亮"?有的.不过,从人们认识的过程看,总是要先做"事后诸葛亮",以后才能做"事先的诸葛亮".有了后见之明才能有先见之明."事先的诸葛亮"要从"事  相似文献   

14.
三国相争,蜀汉其兴也快,其亡也速。如果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人们不难发现,蜀国人才奇缺,后继无人是导致灭亡的致命原因。而在这方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蜀国巨相诸葛亮,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本文试图就诸葛亮识才、选才、用才、育才的得失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对诸葛姓氏的由来却说法颇异。本文试就此问题略作阐述。诸葛姓氏由来、演变说,始见于《世本》;“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瞻葛氏,宋景公有大夫瞻葛祁,其后齐人语讹,以瞻葛为渚葛。”但因缺乏史料印证,其说法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16.
范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3):153-15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壮志吞咸京”、“大名盖天地”(见裴度碑文)的蜀国丞相。他总结汲取了前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经验,采取励精图治、执法严明、赏罚公正的政策,不论是政治,还是治军,都实行严刑峻法,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办,法律面前上下亲疏持平,从而使蜀国出现吏治清明、人心归顺、内部安定、兴旺发达的局面。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主张以“势”定法,有法必依,执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时对刘备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占人和”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诸葛亮把它放到“欲成霸业”的根本大计的高度,可见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极度重视。刘备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比较浓厚的。《三国演义》第四十...  相似文献   

19.
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张华松就一代伟人诸葛亮将略上的短长,以下四人的评说最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1)诸葛亮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①(2)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相似文献   

20.
“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千百年来,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长期而广泛的传诵历程中,诸葛亮形象最后定格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获得了民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在这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才智盖世、亦人亦神的超人形象,成为智慧与忠贞的化身。关于这一艺术形象,前贤与时俊有过许多精彩的评述,而本文则试图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轨迹中发现并探讨“定格”的缘由,并由此而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文化意蕴。诸葛亮形象的形象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历史的写实。作为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