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杂文,虽然不是“鸿篇巨著”,但也不是文学殿堂里的“小摆设”。从战国开始直至现在,历经两千多年,这短小精悍,文笔犀利,针砭时弊,抑恶扬善的杂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其它文学“载体”一样,也占有一席之地。鲁迅是现代杂文的鼻祖,开拓了杂文的新领域。他所写的杂文,特別是后期的杂文,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二、三十年代和建国以后,杂文家以及一些作家继承  相似文献   

2.
“大陆开拓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大陆开拓文学”,简称“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满洲”(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活动为背景并为之服务的文学。它是日本侵华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在“满洲”开始了移民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连续几届政府都把向“满洲”的移民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把它作为长期侵占东北、并以东北为基地侵略整个中国大陆的重要途径。“满洲”移民方案的始作俑者是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早在1926年任奉天(即沈阳)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时候,东宫铁男就…  相似文献   

3.
黄健 《浙江学刊》2001,(6):182-183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在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进行研究时指出 ,“史传”和“诗骚”是中国小说叙事思想的两个传统。这一研究表明 ,尽管中国的叙事文学理论没有西方那样发达 ,但也并非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 ,以为没有经历过欧洲“神话”与“史诗”时代 ,中国的叙事文学就被长期占据中心位置的诗与散文一类的抒情文学所替代 ,而实际情况则是如同贾越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中国的叙事文学别有一番经历”。当年曾感叹“在中国 ,小说是向来不算是文学的” ,只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闲书”的鲁迅先生 ,不也是在对中国小说进行认真的学术发掘、…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叙事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陈平原先生商榷。陈先生提出西方小说的输入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第一动力,以及所依据的挑战——回应模式的说法,都强调了西方肇始之功。现代性本是多元的,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性重要,我们更要从中国文学自身来探寻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一、规范意义的文学价值思想文学有什么用?现代批评理论对文学意义的探讨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但对于传统批评来说,这却是至关重要的。源于柏拉图的传统批评模式,在古希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典范:文学如果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必然对现实的人生有所作用。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学主义者柏拉图,否定一切无用于“理想国”的文学。在他看来,诗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与理念之“真”愈来愈远,“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诗又激荡人的情欲,使“正义”的喜爱受到破坏,无助于理性的树立和城邦的稳定。唯一值得肯定的文学,只有那些教育人的颂歌。柏氏之后学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诗学体系,虽被现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誉为“对艺术作为艺术的批评”,但他对文学的捍卫依然以求知致善的伦理追求为出发点。从亚里斯多德到浪漫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学思想,主要反映着承自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古希腊“摹  相似文献   

6.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在致罗清桢的信中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我们从鲁迅的上述意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地方色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鲁迅不但这样主张,而且也据此评论过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他把这样的创作叫做“乡土文学”。随着文艺运动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在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家中,鲁迅特别看重东北女作家肖红。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田军的  相似文献   

7.
打倒“四人帮”之后,我国的文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巴金等老一代作家一再称赞,新时期文学超过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人民象是过着盛大的节日,迎来了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别当我们目睹过长期动乱给文学带来的荒芜,一旦看到它出现的繁荣景象,不禁从心底里喊出来:“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人们想认识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到生活艺术观社会主义文学这面旗帜一出现,它上面就写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由此而联想到高尔基谈论十九世纪俄国和西欧众多现实主义作家的时候,也曾高度概括他们的一致性。他说,这些作家都是有产阶级的“叛逆者”和“浪子”,他们的作品的基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在联邦共和国知识界流行着一种所谓“转向”(Tendenzwende)的说法。莱希—拉尼茨基把这种说法从文学角度概括为:六十年代是文学界“吹起行动号角,擂响进军鼓声”的时代,七十年代的文学则表现为“撤退”和“逃遁”。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政治上和文学上的“转向”,却是明显的事实。有人称七十年代文学为“新感伤文学”,有人称之为“新主观性”或“新主观主义”文学,这些也未必是普遍接受的概念。不管怎  相似文献   

9.
茅盾早年把“五四”的科学精神贯穿到文学中去,把文学与科学联系起来,也把文学的真实问题与科学精神联系起来。他说:“近代西洋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五四”以来的进步新文学,正是依靠“真实”这个法宝击败了封建旧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一以比较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本是鲁迅早在本世纪初就注意过的。他甚至把唤起清醒的比较意识作为复苏民族精神的前提,说:“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①正是借助于同近代欧洲浪漫派文学的对比,鲁迅看出了中国古代文学有轻软柔弱之弊。自然鲁迅当时并不知道比较方法已经在西方推动文学研究形成了新的领域,但说他是中国最早注意以比较思维方式理解文学现象的先驱者之一,实不为过。只是因为时时处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多从内容倾向上看待鲁迅的文学观念,所以他在分析文学时倡导的比较方法,便相对地被忽视了。事过半个多世纪之后,当中国又一次面向世界开放的时候,人们重新对比较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些年来,中国文学界不仅热心回顾鲁迅等先驱者运用比较方法开拓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教益,并进而着手以自觉的比较思维方式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一个文学研究的新学科正在生机盎然地孕育和成长。但目前,国外的比较文学已经迈过了法国的“影响研究”、美国的“平行研  相似文献   

11.
金健人的文学研究是先从小说结构着手的。《小说结构美学》的出版,既奠定了他文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又为开拓文学研究新领域构筑了较高的起点。他至今已发表文学论文近百篇,这些论文几乎布及全国各文学报刊,而《文学的当代困惑》、《论文学的特殊本质》、《叙述者的叙事功能》等是他新近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文学理论的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学者型的,一是才子型的。前者以博古通今见长,后者以灵气照人取胜。金健人似乎是属于学者型的文学理论家。他的论文严谨细密,扎实丰厚,从一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黑龙江本土文学现象的历史进行了纵深剖析和对世界范围某些文学现象作了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北部文学”的论题,认为黑龙江文学的发展不能再走“南迁”和“北流”的老路,必须牢牢把握黑龙江本土的生活现实,建树黑龙江本土意识,努力开拓北部文学的新天地,才能使黑龙江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者还结合有关文学现象论述了培养作家强烈的本土意识、建立北部文学独特的审美体系、塑造北部文学的“大性格”系列的问题,为“北部文学”的发展初步建构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秦宇慧 《学术交流》2006,(7):166-168
“网际文学空间”是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写作空间,衍生于其中的网络原创文学,以网际作者心态上的自由、游戏、共享,主题上的开拓及多维互动的独特魅力等特征,区别于传统文学,并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文学世界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5.
刘佚阳 《社科纵横》2004,19(5):150-151
反腐败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文坛的关注。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视角的选取、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很大的收获 ,但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日趋明显。本文旨在分析反腐败文学在正面人物塑造方面“钦差大臣”式、“高大全英雄”式、“概念化群众”式的模式化倾向 ,探讨模式化给作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论柳永在宋词革新中的作用吴绍礼宋词在发展中大体经历了三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革新。第一次革新是柳永,将小令变为慢词并开拓了同的表现境界,改变了时尚的语言风貌;第二次革新是苏轼,创立了豪放派,“以诗为词”,奠定了词的文学地位;第三次革新是辛弃疾,“以文为...  相似文献   

17.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众多人物中,蔡元培不愧为知识分子的卓越前驱。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就他的道德文章,以及在教育、科学领域的深远影响而言的。周恩来曾赠以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在‘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则是对于他一生政治实践的高度概括。虽然逝世已经四十多年,但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仍然流传在人间。蔡元培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不断随着时代前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为民族解放与捍卫民权奋斗了一生,而且为我国近代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披荆斩棘,做了大量开拓与奠基工作。我们今  相似文献   

20.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蒙德·威廉斯是一位独具理论特点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 ,他的理论思想至今仍在文学及文化批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前英语文学和文化界风行的“文化研究”热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威廉斯等理论家的努力。本文从威廉斯代表性论著入手 ,评价他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阐释 ,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文化批评家的思考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