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家麟教授1926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7-1951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51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该校法律系任教。汤翠芳教授1933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庆祝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推动我国宪法学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暨宪法学思想研讨会”于2005年5月28日在福建福州市召开。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韩大元、周叶中、莫纪宏、焦洪昌和童之伟等来自全国各地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上午,举行了吴家麟教授八十华诞的庆祝活动。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叶中教授代表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向吴老赠送了礼品。吴老表示感谢并做“我与新中国宪法学”的演讲。韩大元教授以“吴家麟教授对新中国宪法学的贡献”为题做了报告;  相似文献   

3.
<正> 乔伟教授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林甸县。1948年参加工作,任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秘书、政报编辑。1951年人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受聘来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制史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山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校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文史哲》编委,法律系主任,法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山东大学校长法律顾问,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等职。乔伟教授以精通法律与中国法律史而著称法学界。他执教之初曾致力于宪法、民法、诉讼法的研  相似文献   

4.
<正> 胡瑾教授,湖南湘潭人,1931年5月生。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曾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学院。1964年调入山东大学。现为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教授、社会主义学说与运动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政治与国际共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工运研究会副会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业已过去的2004年,是一个与宪法的名义密切相关的重要年头:五四宪法颁布50周年,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又恰好在3月份通过.时值深秋的杭州,"中国宪法学的方法与基本范畴"学术圆桌会议于11月18日在浙江大学法学院召开,本次会议同时也是"现行宪法颁布二十二周年的纪念会",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联袂举办.在这次被视为"小规模、高层次"的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近20篇,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宪法学专家参加了高密度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转型宪法学引论》是第一部以中国转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专著。该书立足于我国宪法制度及其运行实践,从经济、社会、政治转型规则之治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世界范围内的转型潮流为背景,研究宪法学与中国宪法学、转型宪法学与中国转型宪法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陈玉山 《浙江社会科学》2012,(6):65-71,64,158
关于宪法序言是否包含着宪法的根本性规定,具有法律实证主义倾向的学者一般认为宪法序言只是政治性宣言,继而否定其中包含根本性规定;而政治宪法学则认为宪法序言中由政治权力的事实构成的政治决断具有根本性,其见解与立宪主义的精神相冲突。我国宪法学的传统学说虽认定宪法序言包含着根本性规定,但由于缺失体系化论证,其说服力有限。规范宪法学认为,在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规范、国家机构规范以及以国家根本任务为统领的公共利益规定中,作为宪法序言之核心内容的国家根本任务虽可被视为根本法,但其既非唯一,也非最高。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12,(5):250
韩秀义撰文《中国宪法实施的三个面相——在政治宪法学、宪法社会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指出,无论是在中国宪法研究中,还是在中国宪法实践中,中国宪法实施问题都居于核心地位:对于中国宪法研究而言,中国宪法实施问题既与中国宪法文本有关,也与中国社会对中国宪法文本的体认相连,更与中国的政体架构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  相似文献   

9.
美国语境的政治宪法学,不是偏离宪法学起点的研究,不是超越经验研究的学术进路,不是宪法价值的再判断,不是对传统宪法学的替代.作为宪法学学术谱系的一种扩展,政治宪法学既是法学研究科学化的表现,也是对宪法政治属性的理论回应,其学术进步意义是显著的.政治宪法学的研究繁荣了宪法学,为学者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中国宪法学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1956年,我于山西省立临汾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5年评为副教授,1987年在全校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聘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11.
非国家公权力是指我国宪法"国家机构"一章规定的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享有和行使的公权力,其作为宪法学基本范畴意味着公民权利、非国家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三者关系成为宪法学的基本问题。非国家公权力作为宪法学基本范畴包含宪法规范和规范宪法两个议题:前者应从实证主义立场阐明规范之真实,包括真实的中国宪法和中国宪法的真实含义;后者则需从立宪主义立场探求非国家公权力规范的应然状态及其实现路径。我国宪法学研究应建构公民权利—非国家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三元框架的转型宪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惠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0月14日6时14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0岁。王惠岩先生1928年3月4日生,回族,辽宁省法库县人,1948年考取东北行政学院行政系,1951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政治学组并留校任教,1952年调到法律系任法学理论教研组组长,1955年晋升为讲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彻底平反,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  相似文献   

13.
杨天宏教授杨天宏,男,1951年生于四川成都。历史学博士,历任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及近代思想史。1995年被遴选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199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先后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四川师大“科研十佳”、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并获得1999年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和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  相似文献   

14.
受国家教委委托并得到司法部支持,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四校法律系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长春南湖宾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部分高等学校法律系、政法学院的教授、副教授、专家等二十多人。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论争当中,浮现出了规范宪法的概念和政治宪法的概念。规范宪法指基本权利规范体系。与之相对,政治宪法指最高权力的分配规范,或者称之为主权的具体结构。而作为一个应对中国宪法问题的具体概念,它是由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第一是当前最高权力的内部结构,是承载党与人民这一对关系的宪法安排;第二是这一结构的未来理想形式;第三是向未来理想形式的演变是内在于既有的权力结构之中的,因此,这种演变也就成为一项宪法上的应当之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政治宪法是历史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给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教授许崇德写了一封信。书信的全文照录如下:崇德同志:你好!我问了我兄弟钰良(清华外语系毕业),他认为目前纪念作为教授的叶公超先生,人们不会有顾虑,但现在北京的老学生也不多了。他举出的计有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郑杭生教授是我国学有成就和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在学术理论上建树颇丰,他提出的社会学"四论"被认为是全世界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文科一级教授的聘任工作.经相关程序选聘,我刊顾问郑杭生先生在2009年5月被正式聘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14名一级教授之一,成为我国社会学学科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级教授.本文是特约的郑杭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童潇对郑先生进行的访谈.在本刊30周年刊庆期刊发,以飨读者,以表祝贺!  相似文献   

18.
一、法律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宪法学说 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宪法学说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宪法学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一国的宪法学说往往反映了该国的宪法发展状况与宪法学的研究状况,因而,衡量一国的宪法学的发展程度,往往以该国的宪法学说的发展与成熟程度为标志.纵观西方宪政发达国家,在其成熟的宪政制度和深邃的宪政理论背后,无不以其发达而又绚烂缤纷的宪法学说为理念基础:如美国制宪初期的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学说之争,德国公法研究学中拉邦德的国体宪法学、耶利内克的实证主义国法学以及施密特的政治宪法学之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百科全书派与卢梭的宪法理论之争,日本明治宪法时代的穗积八束的国体宪法学与美浓部达吉的立宪学派之争.这些学说,观点迥异但又自证其成,为本国宪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也为本国宪政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术》2007,(2)
本文基于法学乃事实与规范的互动之学的理念,首先对宪法案例研究在宪法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然后就中国究竟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存在着宪法案例进行了分析,并试着分析对中国的宪法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和中国的宪政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另外,本文还结合当前国内宪法学在案例研究方面的实践,尤其是一些比较显著的成就,分析了在中国进行宪法案例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正熊锡元熊锡元先生(1918-1999年),江西安义县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民族理论学家。1938年到1942年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和云南大学政治系,194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2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研究生班学习,回校后任政治系助教、讲师。1960年起在云大历史系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工作,从事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顾问、云南民族学学会学术委员、云南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1996年和1997年,被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及美国传记中心(ABI)分别收入名人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