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问题上“联蒋抗美”的策略方针,是毛泽东对台工作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策略方针是针对美蒋在金、马防卫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提出的,其实质是挫败美国玩弄“两个中国”的阴谋.将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作为对付美国的一项绞索政策是这一方针的基本策略,以有限的地面炮火保持两岸的沟通是实施这一方针的有效方式.这一方针对中共日后的对台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中共形成了在台问题上的完整的外岛政策,牢牢掌握了与美蒋斗争的主动权,并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两岸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政府首次明确表示美国将遵循历次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协议,不干预台湾事务,不卷入中国内争,不给在台湾的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或军事顾问等。此举是美国当局从中国大陆“脱身”政策及其对台分离政策失败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旨在离间中苏的考虑、英国对美对台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杜鲁门对台政策声明出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不甘使自己的领土被人永久分裂的信息,中国于1958年8月23日又开始炮击金门。金门炮声又一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台之间的矛盾又因此走向尖锐化和公开化。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终于完成了自己对台湾的政策目标,即迫使蒋介石答应不以武力进攻中国大陆,使之能够推行“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美国企图借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之“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为此,美国逐步调整其对华和对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防范与遏制中国,又以多种方式加强和提升美台关系,由原来偏重中国大陆的“倾斜性双轨政策”转向对大陆和台湾“相对平衡的双轨政策”。  相似文献   

5.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于1954年9月开始炮击金门,揭开了第一大“台海危机”的序幕。之后,美国的对台政策逐渐定型,即一方面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为此与会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出台了“台湾问题决议案”,正式向台湾撑起了保护伞,台湾长期偏安之局自此确立;但另一方面美国尽力避免与中共的直接冲突,并为一劳永逸地分离大陆和台湾,不愿协防沿海岛屿,逼蒋弃守大陈成功后,进而逼蒋弃守金门、马祖,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美台分歧严重。在第一大台海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 ,引起中国共产党 (大陆 )、蒋介石国民党 (台湾 )和美国三方关系急剧变化 ,由战前美与大陆接近 ,而台蒋受冷落 ,一变而为战后的美台联手、对抗大陆 ,演绎了一场昔日盟友变成战场敌手的历史活剧 ,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二战时期,美国出于削弱日本的目的促成《开罗宣言》的签署。但是美国政府即使在全力支持蒋介石政权的同时,也玩弄两面手法,暗中试图将台湾分裂出去,无视中国海峡两岸的历史联系,刻意淡化《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台作好铺垫。从《开罗宣言》到“台湾地位未定论”,表明美国对台政策的急剧转变。实际上,这种转变是有内在逻辑规律的,其政策也是一贯性的。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不仅震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响。它们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日两国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国家,为了拓宽商品市场、输出资本、掠夺原料,不断向亚太地区扩张,而中国东北则是美日争夺的焦点。日本在其大陆政策里,把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并把它作为南进和防御苏联的基地。日本这种对华政策,与美国标榜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发生严重冲突。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美国对日本却采取了绥靖政策。本文试图简略地分析一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推行以来,深刻重塑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态势,恶化了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背景下,作为其西太平洋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国台湾自然扮演着特殊角色.就此,美台(中国台湾)双方借“再平衡”之机多层次、多手段地深化双边军事准同盟关系及防务领域的各项合作.特别是“再平衡”战略推行数年来,美台关系在防务议题层面的诸项进展,表明了美方对于台湾在该战略中的军事价值定位与相应作用的发挥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台防务关系所生发的诸多特点值得国际社会进行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郭显 《可乐》2008,(5):70-70
费尽心机选推手20世纪40年代末,蒋介石从大陆带到台湾的军政人员几乎占据所有官场位置,台籍人士谋个科员也不易。大陆军政人员与台籍人士矛盾尖锐,台湾民众十分不满。美日两国,尤其是日本右翼政府向台湾当局施压,要求将"台湾省长"一职交由台湾人做,缓和矛盾。蒋介石一心想培养儿子接班,一直找借口推托。  相似文献   

11.
本着历史、客观、全面的分析,围绕美国50年代初的对台政策,提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基于其战后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公开宣布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并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但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脱身"政策,最终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宣告解体.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50年代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历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 ,美国为了阻遏共产主义势力的蔓延 ,从军事、外交、经济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企图“划峡而治之” ,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 ,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从而粉碎了美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美国对台决策最能体现其对华外交行政决策机制的特点.老布什时期的决策过程尤其富有戏剧性和典型性.现实主义决策模式认为,该决策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中美台两国三方博弈的结果.自由主义决策模式说明,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和结构起了决定性作用.官僚政治决策模式则强调,它是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构与国会之间及其内部各官僚政治机构之间较量的结果.最终,这三种行政决策模式共同构成美国对华外交行政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货币当局极力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望通过美元贬值来改善其贸易收支状况。其实,无论是双边贸易收支理论模型还是季度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都揭示:影响美国贸易收支的因素并不只有美元汇率,美国贸易收支自身惯性、相对产出、相对商品价格等都是影响因素,且美国贸易收支惯性才是最主要因素。由于美国贸易收支逆差存在巨大惯性,美元汇率对贸易收支调节又存在滞后效应,妄图短期内仅仅依靠美元汇率贬值来调整过多的美国贸易逆差是徒劳的,采取一揽子的政策组合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国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与此同时 ,美国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态度也有所松动。学术界对研究委员会决议在中国进入联合国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尚缺乏研究。建立研究委员会是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率先提出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美国同意并支持提案 ,这表明了美国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有所松动 ,同时美国以此采取拖延的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阻止并延缓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美中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国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扩大进口,否则将对中国产品普遍征收27.5%的进口关税。显然,目前基于竞争性秩序的自由贸易政策造成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270万人的失业,是行不通的。如果美国选择贸易保护主义或是扩张性的战略贸易政策,无疑又会对中国造成损害。基于结构性增长理论的结构贸易政策提供了一个基于中美合作的非零和博弈的贸易政策,是共赢的、最完美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会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石。冷战结束以后 ,国会在美国对外政策 ,包括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把握美国国会及美国国内政治 ,成为美国研究与中美关系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美国学者对国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美国国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分析当代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发展的两个角度与分析方法 ,以期为我国的国会学与美国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经济”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相比的新的特征,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美国新经济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的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美国则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