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部《红楼》,百千世家”。王熙凤、薛宝钗、贾探春、李纨、平儿等一批聪明美丽的女孩子们治府理家的管理艺术,令人一叹三唱。作者曹雪芹亦有“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感叹。从《红楼梦》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来看,分为几层境界:第一层是王熙凤的权力统御型,第二层是贾探春的创新分权型,第三层是薛宝钗的无为而治型。三家评本中有一句夹批“凤能驭探,而钗又能驭凤,强中有强”,很准确地从三个人的关系,揭示了管理能力和智慧的不同境界。虽然管理本身无所谓优劣,适用的就是最好的,或者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因人因事因时可以演变、转换,此一时,彼一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但今天的管理者们还是可以从她们各自的管理风格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而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红学作家们众说纷纭,但无论怎样都不能简单的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对她性格的分析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她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对人际关系学把握得十分到位,但也不乏"冷"与"无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最终迎来婚姻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通过这部不朽的著作,生动展现了18世纪中国贵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的文化习俗。在《红楼梦》所反映和涉及到的诸多文化内容里,戏曲是不可不说的重要部分。小说中演出的戏曲多是昆剧。不仅是戏种,而且荣宁二府对家班的蓄养也是当时贵族生活的典型写照。本文拟以《红楼梦》为线索,粗谈书中反映出的家班情况。  相似文献   

4.
保山 《老年人》2007,(8):26-27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珍品。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不少人因为研究“红学”而成为了大师。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著作,作品中描述了以贾家为首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悲惨过程。作品中以贾家宁、荣二府为主线层层铺开,以极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红楼梦》中人们对李纨的印象大都是以一个节妇、慈母、长嫂的形象来定义的,或许有些人还会持一种对封建社会中寡妇的同情心理来审视李纨。而本文以《红楼梦》里完美中的不完美角色为题,目的就是从完美入手进而剖析、对比主人公的不完美形象、分析导致其不完美性格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分析揭示李纨的悲剧结局。本文第一节为李纨完美形象的概述。第二节为李纨不完美形象的剖析。第三节为李纨矛盾形象成因的分析。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结语。本文以曹雪芹先生原著为研究对象,同时借助以脂砚斋为主的批语及一些学者的观点加以论述本文。所研究范围不包括高鹗续著部分。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对封建时代的生活深恶痛绝和愤怒抗议的巨著,是一部对封建社会予以全面批判的现实主义杰作。有着完整的悲剧性格的林黛玉,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命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承担着因袭的重负。她渴望自由,追求着自主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在腐朽的贵族社会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生活权利的。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杜少卿与贾宝玉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两个叛逆者形象。由于他们都含有作者的影子,他们身上有着某些相似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8.
夏金桂是《红楼梦》悲剧中的一个畸形人物。本文从中国封建文化和封建秩序出发,分析了夏金桂悲剧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抑以及促使了人的人格异化。并从夏金桂这一人物形象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妇女命运。  相似文献   

9.
冯其庸先生是著名的红学专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证了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红楼梦》的抄本;三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并于2002年11月举行了《论红楼梦思想》的首发式。仅《红楼梦》研究就出版了八部专著,还主持校订了《红楼梦》,主编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彙校》、《红楼梦大辞典》,重校了《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书。他还与李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著作中,成功的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是真实、丰满、鲜活的的结合体。美艳亮丽,八面玲珑,机敏聪慧,风趣诙谐,爱慕虚荣,能言善辩,争强好胜,贪婪狡诈,泼辣歹毒,这些词用来形容王熙凤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是美与丑的完美结合,是封建腐朽制度的忠实卫道者,是行将枯槁的诗礼大家贾府的"补天之才",是没落封建社会的殉葬品,是市场经济下创新型的管理才人。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1.
周芬 《现代交际》2011,(7):46-47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本文以这部小说为语料,分析书中“将”字的虚词用法。  相似文献   

12.
翻译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本质上即为如何实现对异域文化的交流、移植,以达到语用内涵的等值传递。《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并传递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文章通过阐述《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内涵特征,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英译提出了"直译策略""音译策略"等英译策略,旨在为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翻译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可称为"时代画卷"的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虽是一部小说,却在字里行间记下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展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风尚与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詈骂语的梳理与概括,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进而一定程度揭示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尊卑观念、审美价值取向、身份观与面子观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凭《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三次登上《百家讲坛》讲《红楼梦》,现在,他"狗尾续貂",给《红楼梦》续出了往后的28回。作家刘心武看似爱折腾,不过,他的内心却钟爱寂寞。  相似文献   

15.
刘继阳 《现代妇女》2013,(11):230-230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成就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小说广泛运用对比的手法,达到了对人物的讽刺效果;通过对人物的讽刺,达成了对现实的讽刺。作者通过现实的讽刺,对现实中的骑士道予以鞭笞,客观上表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6.
说“白”     
近代汉语副词"白",从17世纪初到今天词义和用法有的改变了,有的还是没有改变。本文用几部明清小说里的例证来说明这个语言事实。1.《金瓶梅》里"白"修饰否定词语的用法,到了《红楼梦》里就起了变化,别的副词代替了"白"。2.《红楼梦》里"白"的用法,并不是从《红楼梦》才出现的,而是早在17世纪初《水浒传》里就有了。3."白"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意义和用法被别的一些词分担了去;保留下来的意义和用法就是比较单纯的,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变化的。"白"修饰否定词语,形式虽然没有变,但意义和用法现在却变了。  相似文献   

17.
贾探春不像大观园其他众姊妹,或认命一样等待掌权者的"处置",或只知道蛮横反抗最后一事无功。她有湘云的开朗大度,有宝钗的温婉孝顺,她还具备熙凤的治家才能,更有晴雯等人的反抗精神。除此之外,她还具备众芳缺失的捍卫人格尊严的勇敢。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看电视剧《水浒》中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戏剧再现,从哲学视角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与当今社会出现的婚姻问题加以比较,以及对婚姻观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与思考,提出一些多元化的婚姻价值取向与文学思想,尤其重点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传递出的旧式婚姻信息,对当今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把《为奴隶的母亲》放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指出社会学、政治学视角对文本的误读,并进一步认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部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章回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显赫的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环境,全面揭露了封建社会及其制度下一系列不可解决的矛盾和正在解体的历史命运。这种不可挽回的败落和衰亡的历史命运不是抽象地,而是很形象地通过贾府并旁及其他几个家族的衰亡历史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