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职业困顿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的负向感受,会伴随职教本科生学习、求职、入职的全过程。职业院校通过学校规训向学生植入职业锚,但学校教学反而使学生丧失胜任职业的信心。朋辈交往过程中,学生会以兴趣爱好或身份“势差”为名主动调整社交网络,扩展自身职业进路,但周围环境易导致学生陷入“浅尝辄止、技能不深”的困局。步入职场,职教本科毕业生会首先渴望觅求本专业领域的岗位,但又由于资质过剩问题,引发其在职业选择上的矛盾。整体上看,机械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规训、宰制改变了学生对职业的真实理解,为此需要发展福柯的反抗策略,为学生的“斗争”与“归顺”寻求铸造职业锚的中间栖地。具体而言,可通过理性探求与理智突围破除惯性学习与求职思维,凭借内在追寻与外在协调相融的方式让个体的职业价值更具韧性。  相似文献   

2.
在新职业安全形势下,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并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独立思考、实际动手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刘海梅 《职业》2014,(27):16-17
产生于移动信息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微学习概念孕育着一场新兴学习革命,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在职业教学中注重微学习,能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文章在剖析微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构建了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的构架设想,并探讨了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史杰  雷有杰 《职业》2016,(6):54-55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导出相关学习任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质是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对接和转化.本文探讨了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外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起步于文艺复兴之后,2005年中国开始学习和引入西方职业精神理念。中国医师协会于2009年成立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医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群,医学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在培养具有医学专业临床诊疗技能与知识的人才的同时需关注的是人文理念,生命的价值,奉献与索取,精神的延续等能力。[1]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指出医学的人文学科教育,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一样,是临床医生在制定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应始于完成本科学习,学习医学的那一刻,因而,教师的职业精神特别是临床教师的职业精神认知的高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6.
梁钢 《职业》2012,(15):30-31
在汽车电气课程教学中运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的"职业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职业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7.
《职业》2010,(9):80-80
行走于新世纪的职场,要做到轻松履行职责,出色完成任务,顺利晋级升职,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游刃有余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来自于实践的历练和不断学习。本期《职业》特向读者推荐几本最新出版的专业、实用的好书,帮助您有效破解疑难问题,打造职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包桂华  莫创才 《职业》2017,(7):25-26
融入企业元素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模式将企业追求的团队合作的核心价值引入到课堂,通过微缩版的企业职业活动,以小组合作,再现企业经典职业心理素质案例模仿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时代高职商务外语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信息化将外语教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有机融和,创建学习时空多维、教学方式多元、自我认可度强的新型课堂,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岗位外语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高校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学生应用能力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常以个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等方式表现。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非技能性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真正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是当前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应用型高效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意识、成长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他们参与今后的职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颜珍平 《职业时空》2013,(5):45-47,53
从现代职业及计算机网络专业学习的要求出发,提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具体以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是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高等体育院校处理学生常规学习生活的基础力量。但是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建设环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学生思想、实践的引导有效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以及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期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旨在为高等体育院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谭昆峰 《职业》2012,(18):39-40
Linux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Linux的基本知识、技能,又能将其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Linux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Linux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如何在Linux课程教学中应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王涛 《职业》2014,(23):53-54
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针对学生数学素质不断下降这一现状,力图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个体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个性特征的工具和方法,主要对大学生个性特点、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人格等方面进行测评,以求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新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对所有的专业只是一个简单的了解,对于该专业到底要学什么、将来要从事什么以及专业前景情况都没有深入的认识,但专业的选择对个人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有效的职业测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发现自身的职业倾向,在选择专业时就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科的特点、就业前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霞晖  周玉明  黄卫良 《职业》2013,(30):51-5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并形成数据,根据调查数据,得到企业最关注的职业素质要素,即专业技能、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企业对大部分学生满意的是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食品行业职业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创业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和谐校园、公共选修课程群等方法。加强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18.
胡蓉 《职业时空》2012,(6):68-70
比较了中美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声望差异,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职业工作内容、职业贡献和职业资格方面。提出了借鉴美国经验,通过合理界定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内容,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严格任职资格,人员分开管理等措施,以期提高其职业声望。  相似文献   

19.
纵观当今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职业素养教学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学生的核心学习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就业指导老师需要与时俱进,改变固定单一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使职业素养教学向系统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蒙俊健 《职业》2012,(15):95
一、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 对专业职业岗位群和其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能力进行分析是开发工作系统化课程的首要任务。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设备维护、品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