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 ,已深受学术界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前几年还有篇文章 ,称“顾准热”、“陈寅恪热”是世纪末中国知识界的觉醒 ,似乎研究陈寅恪会成为时代的热潮。这些年来对陈老称颂最多的 ,认为他主张研究学术要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但是一看就明白的两句话 ,在陈老身上如何体现 ,似乎还有不同理解 ,亦有人以此为借口 ,借题发挥 ,贬斥当世 ,辱骂群众。因而对此如何正确理解 ,我认为仍有研讨的必要。一陈老提出“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据说最早见于 192 9年 6月为纪念王国维去世二周年…  相似文献   

2.
柯华庆 《学术界》2012,(11):126-136,279,281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的"自由之思想"既无意义也属多此一举。"自由之思想"不值得作为知识分子追求的价值,因为任何人的思想在消极意义上总是自由的;即使"自由之思想"是有意义的,也是多此一举,因为"自由之思想"完全可以从"独立之精神"推出。西方人所说的思想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和理性思考。在西方语境下的"自由之思想"实际上是"理性之思想"的别名,在接续古希腊理性精神的西方文化传统中,这是天经地义的。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际上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言论"或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只有通过逻辑和实证为基础的理性思想才可能是知识,具有力量,所以精神独立的前提是理性思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所谓知识只不过是各种主观意见的汇总,不具有独立性。精神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自主之精神"比"独立之精神"更好,所以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应该"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  相似文献   

3.
学术自由是不少学者毕生追求和维护的理想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王国维纪念碑碑文中写下“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这一不朽名句 ,所表达的正是对学术自由之赞扬与向往。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学术自由 ,除因为学术自由是学者从事学术活动、探究客观真理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外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学术自由还是学术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谢桃坊 《学术界》2006,(1):109-113
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幽静的清华园里,现在仍立着王国维纪念碑。它是在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之后两周年———1929年由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的。学子们每经此地时总会怀着对一代国学大师的崇敬与惋惜的心情,而又总会为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陈寅恪先生所写的碑铭所感动与激励。碑铭中称赞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第一次表达了近世启蒙思想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关于学术的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成为正直学者的追求与人格的象征。早在1905年,王国维即论述学术独立的意义,他说:“夫哲学家与美术家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  相似文献   

5.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论作为思想家的陈寅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寅恪先生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 ,同时也是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定义 ,他的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精辟论断 ,至今也无出其右者 ,其见事见理之明察深刻 ,举世罕有。而这均因其“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使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 ,同时读读陈寅恪 ,也许会使我们更冷静、更理智 ,对强国之梦的实现 ,也会更自觉  相似文献   

6.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5,(4):128-131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品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二是执着的求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三是高度的使命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过程中,王国维主要起奠基和开创之作用,而陈寅恪则进一步给予发扬光大,并在王国维去世后坚持他和王国维提倡的学术理念和治学原则.在治学过程中,他们二人均极强调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原则,并更加注重学术上的新发明,力避因循旧说.但在材料的使用上,两人侧重点稍有不同,一更重视新材料,一更重视从旧材料中发现新问题.而他们的最终旨归完全一致,即致力于现代中国学术的独立和进步,并进而探讨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为华夏民族独立文明创立的永世准则1 在吸收输入外来思想学说的同时 ,不忘本来民族的地位2 再度申明夷夏之大防3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二、为出现超过“贞观之治”的光辉时期而讲学授业三、贬斥势利 ,尊崇气节本文为纪念恩师陈寅恪先生诞辰 110周年而作。弟子王永兴敬述寅恪先生在 1964年夏所作一文 (《赠蒋秉南序》 ,见《寒柳堂集》)、三诗 (《甲辰四月赠蒋秉南教授》 ,见《陈寅恪诗集》)是了解寅恪先生一生最重要的文献 ,妻李锦绣在以《圣籍神皋寄所思》为题的论文 (见拙著《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的代序 )中 ,对寅恪先生的一文三…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者与诗人两种品格兼备的历史学家 ,陈寅恪先生在史学研究领域中达到了极高的学术境界。本文从“最渊博、最有识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神游冥想真了解”、“以诗证史”五个方面 ,论述陈先生的史学境界。这种学术境界渊博、自信、独立、幽远、新颖 ,是冷静与情感、理性与价值交融之产物。学术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反映 ,体现着他广博而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许多论者将陈寅恪自己所说的"生平为不古不今之学"理解为"中古之学".本文则认为"古今之学",应为延续晚清经学阵营中古文、今文之学.为证明此种观点,本文将此语置于1930年前后的学术界语境之中,具体地分析了陈寅恪与20世纪30年代前后学人、学风与学术观念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与当代中国常乐史学大师陈寅恪近年被学界或非学界的文人爆炒得很有声势,以至于懂史学或不懂史学的人涉及文史科学时都要扯到陈寅恪,似乎成为“开口不谈陈寅恪,读尽诗书亦枉然”了。人们极力推崇陈氏标举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以此为陈氏学术之真价值所...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是著名的中古史与文化史专家。他对于中古史实的考证,诗文证史方法的创获,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探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师,其影响一直延伸到当代学者的研究与思想过程中。近几年对于陈氏学术思想与成就的介绍和研究的论著纷呈迭现,几乎成为与“钱学”不分轩轾的又一学术景观——美籍华人汪荣祖教授著《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84年版),就陈氏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做了较全面的叙述与评介,是为继陈氏弟子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之后最为详实的传记。刘梦溪先生《中西体用资循诱——谈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一文就陈氏中国文化本位论思想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做了辩证深入的阐发。卞僧慧先生的《试述陈寅恪治学特点》一文则对陈氏治学特点与成就做了生动具体而又较为全面的评介。傅璇琮先生在《一种文化史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陈寅恪先生诗学中,强调"古典"为旧籍出处,"今典"为当时事实.<昊宓日记>之新资料,使寅恪先生<诗集>中若干与牡丹事及汤显祖相关的"古典"豁然通解.对陈寅恪先生研究中这一新课题的探讨,增进了我们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将"昆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对宋代史学大加赞誉,且极力推崇宋代繁荣的文化和自由的治学环境,但他终生并未撰写以宋代历史和文化为专题的论著,这是一个值得考索的问题。陈寅恪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得自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同时他在文化上又主张不忘"本民族之地位",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因此,他欲寻求中国历史上一个既汲取外来文化又保持本民族地位之案例。然考究其诸多认识均为未经深入研究的观点和看法,多含有主观美化宋代学术政治环境及文化成就的内心向往,只是陈寅恪的个人理想和情感寄托而已。对此,我们应给予"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5.
在蔡尚思先生百年学术思想心路历程中,一直坚持以草根大众民意为主张的"惟民思想"和批判性思维观.早年他抱着"无必死之精神,则无必成之事业"的决心和勇气.先后拜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为师,终成一代学术大家.其一生反封建、与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叫板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国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时.既无正式学历,亦无著作出版,却被破格聘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三个著名学者并列为清华四大导师,学术界传为美谈.那么,是谁向清华大学推荐了陈寅恪呢?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认为是梁启超.曹聚仁在其影响甚大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一书中说:“一九二六年春天.梁启超推荐了陈寅恪先生,……当梁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所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内容极精要,却涉及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中国历史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可以视作寅恪先生治中国学问的思想纲要和心得总结.本文对上册审查报告提出的学术观念和有关问题略加释证.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2012,(11):252+294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邀请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先生为导师,以指导专题研究并共同治院,又先后延聘李济、马衡、赵万里、丁文江、林志钧等著名学者为讲师以讲授专门学科。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共计招收七十余位学子,培养出五十余位在现当代国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当成就的学者,其教育成绩堪称一时之"神话"。为了打造高端学术平台,承继老清华国学院的优良学统和辉煌历史,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决定恢复成立国学研究院,建立起直属学校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9.
王元化先生的去世,结束了中国学界"北钱(钟书)南王(元化)"的历史,也结束了20世纪以来从王国维到王元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王元化先生的人格精神和社会理想,已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传统,成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史学最突出的学术特点是文化渊源思想。它与华夏民族意识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史、宗教史、文艺史、民俗史以及制度史诸领域得到有效展开。中古史的主体在民族,根本在文化,标志在制度。这一学说既具有独特的学术方法,即直接研究文化本原与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动态分析传统因子与对家世地理的考察等,也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底蕴,表现了继往开来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