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张海鹏本文考察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情况。作者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人数约有十万余人,远超过同期赴欧美留学的人数,但其中90%的人没有毕业就提前归国了,而且往往是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和思想,既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步活动和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近代回族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清末甲午之役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求自强的途径,纷纷负笈东渡,留学日本。据日本学者实滕惠秀氏研究,至一九○六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达八千名左右。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不少青年学生积极组织团体,创办刊物,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一支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尊严  徐志民 《东岳论丛》2004,25(2):116-120
在清末中国留日运动的大潮中 ,山东也曾出现竞相赴日留学的热潮。从现存的各方面的记载看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总数约在 60 0人左右。山东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 ,除时代背景使然外 ,也与山东与日本海上交通便利 ;清末推行“新政” ,山东需材孔亟 ;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鼓动等有关。清末山东的留日学生 ,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 ,由于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开化程度等条件的制约 ,而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反过来 ,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着日后山东各地的社会变迁、文化进步及政治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唤醒下,以"求学"为良药,广大学子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出现了留日学生这一群体.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周一川 《东岳论丛》2008,29(3):133-138
近代日本留学与其他国家留学最大的不同,是存在一条不受政府控制的自费留学渠道。日本自费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就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现状看,国民政府重视理科留学教育的政策在日本留学中没有得到贯彻;日本留学中存在着反国民政府的"政治留学"现象。海外留学的整体走向在民国初年由日本转向美国之后,在30年代又一次返回日本。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留学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7.
清末江西留日学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留日热潮,可谓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之壮举。就江西来说,当时留日学生数相当于江西本省高等专门实业学堂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多。无怪乎时人评曰:留日学生“如潮汹汹涌来”。介于人们已从各方面对中国人留日问题作了探讨,本文只旨在对清末江西留日学生派遣时间、规模、特点以及对江西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江西派遣留日学生的时间和数量 江西派遣学生留日的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材料来说明。据《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到宣统元年七月各省官自费毕业学生姓名表》中载:在1900年就有江西学生谢晓石(官费)到日本,  相似文献   

8.
留学日本,从事爱国活动和接触马克思主义一九一七年六月,周恩来同志十九岁,以高材生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当年秋,东渡日本留学。他去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正如毛主席指出过的:“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了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周恩来同志在东渡时做诗云: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一些学人转而“以日本为师”,东渡留学。近代日本政府面对蜂拥赴日的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借机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势力;另一方面在留日教育中实施“知识封闭”和“教学保密”,以免学有所成的留日学生成为其大陆政策的潜在威胁。中国留日学生饱受日本社会歧视和学业限制,切身感受日本社会的侵华氛围与行动,非但难以产生“日中亲善”之情,反而与日本政府冲突不断。近代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史证明,知识流动的逻辑远远弱于侵略战争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任江辉 《理论界》2011,(12):72-74
中国人留学日本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清末前期留日教育政策状况,深入研究清末后期留日教育政策的特点,并对当时的留日教育政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其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笔者认为,对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拖延了很长一个历史的期。这使得本世纪初叶,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待李大钊踏上日本国土之际,中国的留日学生已经数以万计。按说,当时他去日本留学已不算什么奇事,但他这一段经历对其一生却产生了不平常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及日本近代教育成功的经验,推动了中国留日学生速成教育的兴起。速成教育主要有师范科、法政科、工艺科等专业;因学习一年左右即可毕业的较短年限,致使留日学生趋之若鹜,形成20世纪初年的"速成科时代";留日学生速成教育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对晚清社会变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留日学生中,后来投身于革命或在思想上具有革命倾向的占很大比例,这显然与他们的留日经历有关.通常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日本受歧视侮辱,屈辱经历的刺激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这只解释了一小部分原因.本文试图从留目的原因、目的和决策,日方的政策和朝野的态度,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学习,留日学生政治意识的兴起和清廷的防制与镇压等几个方面,来逐一分析形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留日学生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为史学界所公认,而他们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笔者从大量的史料中看到,五四运动与留日学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此前后留日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爱国活动,对于北京学潮的酝酿、发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就其中三次大的斗争及其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试加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后,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已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日本和美国。本文试就清末民初留日活动与留美活动的异同试作比较和评述。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学生留日活动和留美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美、日统治者利用近代中国的留学活动,进行其较之于武力侵略更高一层次的“和平”的侵略。  相似文献   

16.
清末,整个社会兴起一股社会调查之风①,尤其以留日学生、国内新式学堂学生以及趋新士绅为主体的民间调查力量更显得生机勃勃。纵观清末社会调查的调查宗旨、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各方面,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调查早在清末就已经兴起。  相似文献   

17.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同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每个波峰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一、清末留日概况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学习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祖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的,只是因为他们正式进入日本…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我国留学日本的官、私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曾创办多种刊物,进行革命宣传。虽然陕西的留日学生人数较少,最多时不过百人左右,但在从事革命宣传方面却不落人后,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1907年起,在短短的三年中就创办了四种刊物。 1907年夏,高又尼、党松年、郗朝俊、马凌甫等人在东京筹办《秦陇报》杂志,拟每月出一期,每期四万字,但因缺乏经验,编辑举人不当,内部也不够团结,使刊物几乎流产,后在赴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留日学生教育史上,永远铭刻着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先生的名字。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一批批中国留日学生在他的辛勤培育下,成为中国的国家栋梁.这些留日学生无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教育等发展上均有突出贡献.本文仅就松本龟次郎先生如何献身于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及其所从事的留学生教育的特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18年成立于东京的日华学会,是近代以来日本成立的第一家中国留日学生管理机构,代替日本政府专事留日学生工作.该会成立后,以打破"留日反日"的局面并培养亲日分子,与欧美国家争夺中国青年的教育权以及辅助日本对华政策的实施等为目的 进行过大量活动,直至日本战败后被盟军勒令解散.战后以"有邻学会"为发端,日华学会得以重建.此后,日华学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在"国际亲善"与"文化交流"的装点下,在日本的防共政策与经济外交的变奏中嬗变.战后日华学会的重建及变迁过程,既反映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境遇,又反映了日本辅助战后重建与助力国家战略政策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