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融合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的新闻传播学在20多年前就已出现,新闻传播学这一新的学科在中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与发展。新闻学可以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重构体系,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传播学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新闻传播学纳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通识课程,有利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组织传播的研究模式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织传播起源于修辞学,发展于工商与传播.近几十年来,它作为人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960年以来,各国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对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功能和社会文化两大研究学派.同时,西方组织传播学的大学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在中国大陆,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则仍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其他学科为出发点,因此在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整合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框架,避免传播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胶着,树立传播学理论独立的学术地位;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理论,区分该理论的研究出发点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突出其具有的传播学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同时,通过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对比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克服理论课程教学抽象晦涩、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学科建立之初,选择了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而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尽管哥伦比亚学派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不能说更有优势,但其理论成果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所用,其定量方法更容易为当局的决策提供证据,其研究范式更容易划定传播学科的边界并为该学科带来更多的资源,因此,急于为传播学奠定专业主义边界的施拉姆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哥伦比亚学派.然而这一选择导致了传播学不但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而且也有一套极其保守和封闭的学科规训,这一切使传播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不断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旅游实践和旅游理论的发展,使旅游传播学的产生成为必然.运用文献资料、调查和比较等方法,分析构建旅游传播学的理论体系问题,可以看出旅游传播学属于边缘性的交叉应用学科,在整个旅游学科体系中属于技术应用学科.研究对象是旅游信息的动态矛盾平衡运动,其内容主要有旅游信息的选择、传播和控制,旅游信息的反馈和评估等;可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通过以上的探讨,以期形成新的独立的学科领域,并能促使旅游传播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系统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传播学在社会学中的渊源,并以韦伯、齐美尔、 米德、布劳等为例,发掘他们有关传播的本质──“互动”的理论,及其对传播学理论的影 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传播学仍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以确立自身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文化研究,是欧洲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重镇之一。文章以英国文化研究的两个主要基地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University)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和莱斯特大学(LeicesterUniversity)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entrefor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为蓝本,对传播学教育在英国的起源、发展和学科建构进行了描述。借助对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成果介绍,文章对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出现面对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大挑战,在回顾新闻传播学学科生态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从10个方面分析2015年新闻传播学的实际现状,围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新闻学行业变革、传播学研究新热点、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以及新闻传播学学科理念等问题,思考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向,拓展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领域,为传统媒体变革和新媒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协同创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多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多媒体传播丰富了传播学理论,因此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衍生出一门边缘学科——多媒体传播学,就显得很自然。文章主要对多媒体传播学的学科构建进行讨论,探讨了多媒体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等,并展望了多媒体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和一种新的传播现象,网络传播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并被置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高地和前沿.网络传播学是在传播学经典理论的大树上发出的一个"新枝",它既要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以往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站在传播科技的前沿,去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这是网络传播学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交换理论和双因素激励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二级学院背景下领导行为对教师心理契约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关系型领导行为正向影响教师的沟通满意感和沟通开放性;沟通满意感负向影响教师的心理契约违背;关系型领导行为负向影响教师的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结论对改进学院领导管理行为,深化对教师的人本关怀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对管理沟通学有重大促进的观点及理论的提出或书籍的出版为划分依据,将管理沟通学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管理沟通理论成果进行了概述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交换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二级学院背景下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学院办学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行为正向影响组织的沟通满意感与沟通开放性;沟通满意感负向影响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沟通满意感与沟通开放性正向影响办学绩效;心理契约违背正向影响办学绩效。研究结论对改进学院领导管理行为,鼓励组织有效沟通,增强对教师的人本关怀,促进学院办学绩效提升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广告传播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元的。根据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把其分为三个时期,即以产品推销为核心意义的传统广告理论、转型期的广告理论和以营销与传播为理论基点的现代广告理论。这三个时期的广告传播理论不是孤立的,而且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理论都存有其内在联系和逻辑演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因而离不开对传播学理论的吸收、借鉴和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吸收“把关人”理论,对传播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主动、巧妙进行议程设置;吸纳意见领袖理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建设性作用。只有自觉吸收、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理论,才能优化传播效果,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的逻辑起点是传播学基本概念体系中的一个逻辑核心概念。借鉴黑格尔和恩格斯关于逻辑起点的理解,得出逻辑起点确立的标准。从学界对传播学的最基本问题,学界对传播学本身的界定,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框架这三个方面的相关阐述中找出共有的核心概念,对其进行逻辑起点视阈内的分析和筛选,最后将"传"作为传播学的逻辑起点并对其进行论证。我...  相似文献   

17.
"传播机体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应势而出,它建立在媒介系统依赖论的基础之上,旨在以一个具体而宽广的框架解释21世纪的传播环境。提出在"传播机体"中考察谣言扩散,实际上是将谣言置于整个传播生态的背景中。通过对"传播机体论"的理论叙述,分析谣言在传播机体中的扩散原因、生存条件、交流机制等特性,引导谣言在传播机体的扩散过程中发挥正功能效用,既消解人们对谣言的贬义化认知,又推动传播机体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群体人际互动理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情感表达、认知交流、感染教育、引导控制及激励凝聚等功能.用群体人际互动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就是要以合作为目标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表达交流,以冲突为手段调节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控制导引,以暗示、模仿、感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激励水平.因此,要建立群体良性互动秩序营造沟通功能拓展环境,创新群体互动教学方式搭建沟通功能拓展平台,运用人际关系规律建立沟通功能拓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新向度--"传播论"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 ,曾有论者提出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要走出古典形态 ,开拓现代形态 ,建立“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但从文艺学理论构架出发 ,结合当代艺术文化状态进行反思 ,“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存在局限性 ,而建构“传播论”向度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 ,即可在本体论结构上实现批评理论向度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20.
礼貌原则在师生交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原则作为语用研究的基本理论,为众多的语言学学者所关注。礼貌原则是在说话双方互动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语言交际原则,最终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布郎、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和利奇的“礼貌原则”对师生语言交际均有启发性,其中利奇的“得体准则”、“赞誉准则”、“同情准则”尤为重要。礼貌原则只有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起作用,师生语言交际中使用这些原则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最恰当的礼貌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