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分析了李樯作品中女性和男权制的矛盾,结合对三四线城市环境下的女性生活分析,探讨了李樯电影作品中女性遭遇理想破灭、屈从现实的原因,认为男权制和落后的环境对女性生活是双重束缚,但男权制是主因,环境因素只是诱因。指出三四线城市环境下女性成长最务实的选择是重新认知自己的女性身份。只有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才能在处理与社会、男性的问题中拥有更多的思考角度,从而拥有更多的生活选择。  相似文献   

2.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又称"电影女权主义",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其他不同领域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涉及领域错综复杂。至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论述态势,已经从抗议父权制度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成为批判主流电影、女性电影甚至电影机制的主要文化思潮。李安作为横贯东西方文化,熟练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成熟导演,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鲜活、生动和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时,李安电影中展示出的高度灵活,豁达的性别视角,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美人依旧》是一部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和艺术特征的影片,也是一部较为清晰地表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影片。影片通过璎子和小菲姐妹俩对黄先生的情爱,来印证男女的性爱本性。影片中小菲不能把虚荣、美的替代品与美区分开来,而自甘成为男性欲望的客体,走着一条追寻———迷失———回归的曲折路程。姐妹俩从开头按照男人的方式办到结尾遵从自己的意愿,这既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在客观上颠覆了男权中心的话语,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女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小妞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好莱坞的一种电影类型.随着中外电影的交流和发展,小妞电影开始逐渐走入中国市场.本文主要从女性性别特质的反映、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女性情感的自由追求及两性关系平衡的探索四个方面来分析小妞电影在部分观众中走红的原因,旨在使观众更理性地看待小妞电影的女性特色.  相似文献   

5.
《电影论坛》是香港“光复”时期重新起步的电影批评的最重要期刊阵地,建构出囊括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诸多国家的批评视野,并在南来文人“中原心态”和国族意识的观念下,着重对于中国、美国、苏联三国电影问题展开一系列批评,其中呈现出四种电影批评观念,并在杂语共陈与此消彼长中显露总体上的渐进式偏左路线,由此迈出“光复”时期香港左派期刊影评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和自然有天然的联系。贬低女性和贬低自然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劳伦斯的《菊香》是一部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在小说中,劳伦斯揭示了自然与女性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批判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性的异化。同时,揭露了代表文明势力的男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和漠视,表达了他对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艺批评正处于一个泛文化批评时期,这种批评在整体上导致了批评本体失落和批评对象的迷失.这种泛文化批评在中国电影批评家群体中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然而这种游离于电影创作实际之外的热点话题导致了中国电影批评本身的整体失落.在对90年代电影批评家群体的审视时,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电影批评家变成了文化批评家乃至哲学家,在他们的视野中,电影文本却消失了.电影批评为何会走向泛文化批评的岐路,这是值得每个电影评论者好好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主义的产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西方女性主义开辟的话语系统,提出的讨论范畴,如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参政权、教育权、产儿制限等,被直接用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女性主义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女性观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进入中国,并以其阶级的视角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女性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都处在学界的边缘, 但是此“边缘”非彼“边缘”, 西方与中国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在各自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关注的内容和使用的理论、所处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方面均有着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比较, 希望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交流, 尤其是希望借此研究能让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者认识差异、从西方的理论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将我国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研究发展壮大, 走出一条既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我国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即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在9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倾向则是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本质的论争的小环境,以及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自身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电影《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载体的女性主义叙事直接参与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简·爱》中的女性形象直接解构父权制社会并争取女性权利,《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力图通过张扬女性意识而成就为独立的女性形象,《欲望都市》中的女性通过多元的主体性选择而对女性自我进行多元化的欲望叙事,三者共同构成了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的艺术主流与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第五代为核心的中国新电影在1980年代辉煌崛起,构成了新中国电影从极端政治化向高度商品化转型的理想主义阶段,造就了人们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基本想象。利用突出意象造型的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第五代电影缔造了新的电影神话、主体神话和家国神话,成就了其在文化大众化、商业化过程中的先锋身份与经典地位。第五代电影的崛起与陷落,表征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话语的悖论:启蒙与神话、先锋与媚俗、自由与禁锢的二位一体。追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转折,重估第五代电影的文化价值,见证一个启蒙电影神话的兴衰起伏,可以更加辨证地理解、分析当代中国电影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可能。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城市电影创作是围绕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建构的从两种政治势力、新旧观念、体制到转型期两种文明冲突盖是如此.在第五代"新潮电影"的冲击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开始裂变和破碎.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都市电影"中,在对现实生活与人生百态的摹写中,中国城市电影开始展示出多元的现实"状态",这是其在整体上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主要呈现为 20世纪20年代以郑正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确立了伦理情节剧娱乐与载道相结合的创作方向;20世纪30~40年以代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把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与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相结合,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50~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主要是通过对政治的反思与传统道德的重置,表达了对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  相似文献   

16.
七八十年代崛起于日本影坛的艺术电影既叫好又叫座,它们被誉为"日本新电影".本文将其分为五类严肃爱情片、青春心理片、讽刺喜剧片、社会问题片和感伤怀旧片,系统探讨它们在认识评价、内部形象、外部结构等诸多层面上的表述策略,挖掘其巧妙表达自我及扣合大众主流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以求为国产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角度,新中国电影60年叙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单纯的社会主义现实叙事”,“极端的政治权力话语叙事”和“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新电影叙事”。三个历史时期的叙事嬗变表明,电影叙事的辉煌与繁荣,与电影叙事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性保持动态平衡、和谐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密不可分。其中代表国家叙事层面的权力-机构主体,其对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创新与追求和接受-观众主体的趣味与反馈具有主导性的支配作用,是构筑新中国电影叙事总体风貌和主导模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世界电影的崭新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电影艺术史的分期.鉴于以往的结论多止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对1945年后的世界电影的描述较为粗略、混乱甚至错误,本文在考察大量世界电影作品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百余年的世界电影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1967)、振兴时期(1967以来).在指出如此划分的原因的同时,对世界电影史第三分期的主要电影流派、电影思潮进行了较为客观、清晰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在20世纪20~30年代以郑正秋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30~40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以及60~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都善于围绕伦理教化的社会目的,编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在突出浓情化的伦理意识,塑造道德化的类型人物,运用流畅而透明的视听修辞等大众化艺术特征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体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在驱动力的,也正是在它的支持下,才将"人"、"人性"、"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的‘中间物'"、"主体意识"、"生命哲学"、"改造国民性"、"文化守夜人"等观念和关键词,置于鲁迅研究的中心位置上.鲁迅事实上业已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源头和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力量.但这决不是杜撰式的影射和应景研究,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