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的大宁位于草原游牧区、东北渔猎区和中原农业区之间的地区,在明代政治、军事史中发挥着枢纽地带的作用.从地缘政治学来看,明代大宁地区在区位、资源方面具备成为东亚大陆枢纽地带的条件,也确曾在三个重要阶段发挥了枢纽地带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内,只不过是作为缓冲区而非各方争夺的焦点或桥头堡存在,并未以其地理优势而影响历史走向.其作为枢纽地带,仅对历史具备描述价值而非解释价值,所以说,地理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具体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5,(1)
在已经确认《梁书·扶桑传》是慧深以高句丽中期国情为蓝本而杜撰出来的故事后,既要对《梁书·扶桑传》的史学价值做出新的认定,也要进一步发掘其史料价值。《梁书·扶桑传》在高句丽中期国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根 《日本学刊》2003,(5):105-119
推动东亚起飞的东亚模式,除资源、技术、资本等经济条件外,知识、创新和发展文化学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动力.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念的变化,日本文化在开放、变革和发展中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特色,日本经济的复苏寄希望于创新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作用.韩国以技术创新变革传统文化和习惯理性,广泛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向.东亚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京控”现象并不鲜见,但直到19世纪初的清朝嘉庆时代,“京控”才开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后一直困扰着清朝政府,直至其灭亡。本文以《嘉庆上谕档》为中心,全面考察嘉庆四年新政后京控扩大化的过程,分析了京控受理与审理程序,探讨了清朝政府试图依靠督抚体制解决京控的策略及其实际效果。同时从制度结构、民众的好讼意识以及嘉庆皇帝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清朝京控扩大化的原因。本文指出,清初停止御史巡按成为京控之滥觞.作为地方长官的督抚无力肃清地积案,从而导致了京控的扩大。京控扩大后又加剧了地方积案现象,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到了嘉庆二十五年,由候补官员组成的京控审理机构——山东专局的成立,表明嘉庆皇帝依靠固有的督抚体制解决京控的策略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克斯.斯塔克豪思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了基督教神学关于人性普世性的见解对于理解人权普遍性的意义。人权普遍性得以成立的根本理由是承认人类存在的普遍条件和共同人性。人权的思想中存在着普遍的原则,这些原则和真理是不可动摇的,不能因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处境而改变。斯塔克豪思认为,基督教神学关于人的内在尊严及神圣性的观念为人权提供了终极基础。在人权问题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认可人类共同体存在着某些共有的和普遍的真理就成为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5,(6)
金毓黻的《东北通史》是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巨著,堪称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相结合的范本,影响深远,是学者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参正资料。在撰写其中的高句丽史之前,金毓黻曾亲赴辑(集)安踏古考察,在对高句丽历史地理充分了解后再依据文献深入分析高句丽、渤海的民族历史,对其政权的建立、发展、消亡的过程逐一论证,为东北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康熙中后期试行社仓的实践并不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优先发展常平官仓、社仓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外,更和康熙帝关于官员治理地方的思路相关.本文以直隶为中心,探讨了康熙帝对官员“安静而不生事”“恤民”等要求对于推行社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初的乡村组织与基层调解——以奉天省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以来,随着国家权力深入乡村,新型的基层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话语对调解这一高度自治性和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奉天省的区村长民事案件评议制度表明,随着基层乡村组织进一步被国家权力所渗透,调解组织自身结构发生变化,在组织形态上,呈现一种组织化、制度化和官僚化的趋势.但这种"非民间化"趋势并不必然意味着在调解方法和程序上完全体现出国家的意志.奉天省的经验显示,在习惯和法律有冲突时,调解者更常常站在习惯的一方.而对国家法律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组织形态上的"非民间化"趋势跟调解方法和程序上的"民间化"特性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初基层组织在政权化的过程中所保留的绅权属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政府也能以此来解决其他生态压力较大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模式在18世纪末期是停滞的,并于19世纪以后便开始解体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国沿海地区在新机遇之下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个发展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大部分人提供了高于全球平均标准的生活水平.尽管它已走到了其发展的极限,但对这个模式的评价,应当将其视做通向现代世界道路的一个特别模式,需要依据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给予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通货紧缩在日本已持续多年 ,严重制约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如何治理通货紧缩已成为目前日本政府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日本通货紧缩产生的必然性、原因、特点、治理政策及效果 ,从中找出经验教训 ,当为我国预防通货紧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高勇 《社科纵横》2006,(10):66-67
杨鸿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史学者,他的《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最后完成了他对中华法系研究的整体架构,并由此树立了中华法系在世界法系中的重要地位。该著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但学术风格严谨,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敏锐,研究方法独到,资料丰富,论证缜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埴原和郎,1927年8月生于山梨县。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理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类进化学入门》、《骨的研究》、《日本人的起源》、《阿伊努族是原日本人吗》等。  相似文献   

13.
14.
清代前期政府的货币政策——以京师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全国各地使用的货币并不统一,尤其是各省铸造的铜钱,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对货币调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时期内,各地又有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京师为中心,探讨中央政府货币政策的内容、措施,推行政策的依据,政策的目的、特点,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零售银行是以产品为中心,即先设计产品,后通过销售标准化的产品去发展客户。在这种产品体系下,银行业务仍是停留在"产品推动"这个层面,客户在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而私人银行模式意在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体系,即银行将按照客户资金、个性、风险偏好等因素去设计、开发、整合产品,客户在银行客户关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客户在此过程中会体会到个人财富管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都存在着违法性缺陷,宏智科技临时股东大会事件只是一个缩影。虽然股份电子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但为立法者所漠视,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要么仍然植根于有纸化时代,要么是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笼统的、稀里糊涂的应付。  相似文献   

17.
奏议文体在清代的地位及评价标准有别前代.及至晚清,奏议文在写作手法、 作者分布及承担的社会功用等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时代特色.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乃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奏议.经世文编及奏议选本对湘军奏议的收录加速了其传播影响,而曾国藩及其幕僚同属对奏议写作技巧的钻研,则提升了湘军奏议的艺术性.以清代世风与文风的变化为背景,对湘军奏议的传播、 影响尤其是曾国藩的写作艺术进行探讨,有助于揭示湘军奏议在晚清的文体创新情况与模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解释之前命题与方法——以德沃金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成 《浙江学刊》2007,(3):154-159
通过对德沃金对于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的解读,可以发现宪法解释在逻辑上所暗含的前命题。他们是:宪法具有极抽象性;宪法必须被解释;宪法解释必定离不开价值判断;宪法解释主体必须在社会中具有权威性。这些前命题同样是中国宪法解释必须认真对待的逻辑命题。只有厘清这四个命题的内在逻辑,才能对宪法解释予以正确的定位。同样,德沃金的道德解读方法也是建立在宪法解释的前命题基础上,对宪法解释方法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德沃金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并非以价值判断为所有内容,也遵循了规范主义、整体主义等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徐静波 《日本研究》2007,1(4):57-61
亚洲主义是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一种日本社会思潮和运动,其基本特点是主张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亚洲人连合体,以对抗来自西方的白种人的入侵,到20世纪前期则演变为日本向亚洲武力扩张的"大东亚共荣圈".战后,亚洲主义的意识依然残存于一部分日本人心中.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日本却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持冷漠的态度,甚或提出与之相抗衡的海洋性亚太联盟的设想,其基本的动机则是试图保持日本在该区域中的主角地位,它在表现形态虽与早期的亚洲主义有异,而在根本的思想源流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华文大阪每日》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沦陷区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新闻类半月刊,"面速力达母膏"是该期刊刊载最多的广告之一。通过对该广告的符号学分析可以发现,该广告图像由时尚生活、摩登家庭的视觉景观,逐步转变为对"团聚就是幸福"理念的诉求。通过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视觉"迷思",将象征权力隐含在广告中,建构出日控东北沦陷区媒介中的殖民"杂糅"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