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种比较抽象、复杂但是又很实在的精神现象。民族理论工作者,一般都认为对这个特征理解得还不深刻、不全面,研究起来困难是较多的。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论述,只有寥寥几行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多年来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两个概念存在许多含糊之处的现实 ,提出“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属民族心理学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 ;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 ,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心理现象产生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 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争论一直在进行着。去年,《民族研究》杂志第4期发表了苏联学者刘克甫与熊锡元先生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的通信,又发表了贺国安先生的《斯大林民族理论模式驳议》,其中也涉及到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看法和认识,拜读之后,颇有感触。首先,我觉得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当今民族意识的增强已成为一种趋  相似文献   

5.
这篇访问记是继《刘克甫谈汉民族研究与民族理论问题》(见《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之后的又一篇民族理论专题采访。刘克甫,苏联著名汉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亚洲大洋洲研究室主任,苏联东方学研究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6.
与刘克甫书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好不容易,我才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地就我们在通信中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地思考一下。去年确实忙得要命,年初年底去了两次越南,收获相当可观,回国后要整理调查材料,所以把平时要作的很多工作都放下了。其中最使我着急的,是未能及时  相似文献   

7.
(一) 生产力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生产力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运动来考察. 首先,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看生产力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在这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  相似文献   

8.
鱼耀 《世界民族》2022,(2):25-35
制度体系改造与思想理论创设是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策略。老挝在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为培育“老挝民族”共同体,不同程度地借鉴了社会主义主要国家“民族识别”的发展经验,并依据自身实际开创出老挝特色,实现了自我变通。独立运动中,老挝人民党着重族群的“划分”,提倡基于地形结构的“三分法”以缓和紧张的群体关系,团结不同力量。共和国建立后,老挝政府重点推进民族的“识别”,因地制宜地协调社会融合,树立“老挝人”这一共同意识,强调“老挝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如此,老挝不仅厘清了历史时期的族群成分,也从国家层面上明晰了共同体培育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民族国家重构国族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报载,今年二、三月间,在中央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耀邦同志曾强调指出:对于藏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心理状态,我们认真研究过没有?如果说,对任何民族都要重视这一条,对藏族就更要重视。大家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表现于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称共同心理状态或民族性格。这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是一种很微妙、很复杂的精神现象。当然,也并非神秘莫测,还  相似文献   

10.
解放后,鄂温克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兄弟民族的热情帮助下,从保有父系家族公社的原始社会形态残余,一跃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部分鄂温克人在几百年前已经走出森林,从事半牧半猎或以牧业为主的生产,但是,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原始社会末期的意识和心理素质。这是因为一种民族文化或民族心理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大的持久性,所以鄂温克民族所经历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决定了鄂温克民族的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11日至13日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召开。来自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两个共同”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课题组提交的《促进云南少…  相似文献   

12.
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建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年代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调查,最后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这样一个民族格局构成了现今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所有制度、政策设计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建国后60年中国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实践,反思在民族工作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并开展对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讨论这一格局对今天中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研究者面对的几大难题,简略分析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情况。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解放,学术理论上也开阔了视野,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理应成为今后中国族群问题一个重要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确定民族成分的标准,大部分意见集中于三项标准:语言、文化和民族自我意识。我们同意这三项基本标准。但在三项标准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民族自我意识的标准,因为想要确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中的某一部分的成分,必须得到该民族成  相似文献   

15.
李若熙  丁淑梅 《民族学刊》2021,12(5):75-82, 115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故事是流传时间最久远、流传范围最广泛的“异类”婚恋民间故事母题之一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下,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汉族的牛郎织女故事相比较出现了同中有异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在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方面呈现出共同意识倾向,如“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情节方面,这些共同意识对于分析各民族文学的传播特点、民族信仰以及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就是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随着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的倡议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西北地区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篇文章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西北地区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经济进步、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提供了共同繁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民族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没有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区分为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而统称为民族。这成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实际,以科学条件为依据,采取的适合中国国情、民情、充分体现以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处理民族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06年12月26日在国家民委委员全体会议上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对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关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赵菁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2,13(3):101-111, 149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的话语策略进行归纳,并着重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化、故事化叙述共同历史、共同故事,诠释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探讨影像与时代话语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个体身份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这一时期有着独特的叙事话语方式,总是倾向于以国家话语统合族群、家庭观念,以家国情感取代个体情感,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以阶级矛盾替代故事冲突从而实现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题材的书写;其间旖旎多姿的少数民族地域风光再现、与汉杂糅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再造、敢于斗争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塑造,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族话语对国家话语兼容之下的“黄金年代”,并成为时代符号而深深嵌入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当中;还多采用黑暗与光明的象征、身体与疾病的隐喻、身份与认同的建构等方式进行共同文化的叙事。经由国家话语的规训、民族话语的兼容以及“国族、家国同构”的话语体系,如何建构关于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与共同体想象,塑造出一个通过异域空间、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景观展示出来的“共和国”,将各民族同胞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凝聚在一起,通过“讲述过去”“讲述当下”,进而“塑造未来”,从而印证“意识形态工具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南丹县是广西与贵州接壤面最宽的一个县。1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有4个中心圩场,3个自然贸易点。崇山峻岭,杂居着瑶、苗、壮、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因为物产丰富,这里民间自然贸易历史悠久。在日常贸易中,农副土特产是最主要的项目。解放后,随着地方财政体系的建立和毗邻县乡各种企业的蓬勃发展,边际民族贸易曾一度出现了争夺市场的现象。有的采取减轻税费、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奖励等办法来吸引更多的农副土特产品,结果导致“一江春水向东流”,群众看到哪边的收购价高、税费少就到哪边去做生意,使边际贸易形成“死一块、活一块”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早在1963年,国家就对边际贸易的农副产品采取过“价格衔接”的办法,每年由物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