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农户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信凯 《统计研究》2005,22(2):38-5
一、导言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是西方消费经济理论的起点 ,在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 ,认为消费是由当期收入决定的。Duesenberry从否定绝对收入假说的前提条件着手 ,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认为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还是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加入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建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模型,并采用199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在长期上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引致效应,而在短期上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向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一直是旅游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2006~2011年之间的相关数据,对于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宏观经济效应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有较高的后向产业关联度,对国民经济有较大拉动作用,且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旅游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因而具有较强的就业效应和较高的消费效应.因此,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消费,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文章对部门的关联效应测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构建了部门对消费和就业带动效应的测算模型,从经济内循环发展视角测算了科技服务业的经济带动效应。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向上对其他部门的带动效应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前向带动效应增长速度较快;科技服务业对居民消费的带动效应较大,但对就业的带动效应较小,近年来的带动效应趋势显示,科技服务业单位投资对居民消费增加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增加科技服务业的投资和提升科技服务业产品的行业认同度,将有助于激发各部门增长的新动能、加速经济的内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良 《统计与决策》2016,(5):144-147
文章在FDI与东道国的就业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全面分析了FDI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机制,包括直接投资中的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就业效应,间接投资中的拉动效应、挤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利用36个工业行业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以及《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实证检验了FDI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结果表明:FDI的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都是显著为正,并且后者的影响程度更大,说明FDI的绿地投资大于并购投资,其通过产业关联的拉动效应大于挤出效应;由于技术水平对就业的影响不确定,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对FDI的间接就业效应促进作用不显著;另外内资企业资本以及规模对就业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制约消费升级的主要因素1.收入因素。由于收入制约或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良,导致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目前,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效应弱化,就业困难,职工收入受到影响,进而阻碍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的加快。此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对消费升级仍有较大限制。2.消费政策。由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一些居民有能力消费,愿意消费,但是也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合理消…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技术的兴起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2008—2019年22个经济体分行业数据,探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互补效应,以经济水平、人口特征的分组回归均支持这一结论;分行业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程度是决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影响效应的关键因素,机器人使用程度低的经济体中互补效应占主导,机器人使用程度高的经济体中替代效应占主导。此外,机器人应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正向挤出效应和逆向虹吸效应;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还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传导效应对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的劳动力就业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为在“稳就业”背景下合理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用熵值法测度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三轮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就数字经济对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影响机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助力家庭增收以激励更多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但无法减少家庭经济资本导致的教育消费支出差异,降低了数字经济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缓解了部分非自致性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和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倒U型关系更为明显。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未来,政府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环境制定教育政策以提升教育体系对就业技能、学历等变革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1987~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就业水平、工业就业水平和服务业就业水平统计数据进行了投资对就业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就业水平有显著的"即期效应",一次投资能立即引起第二产业就业的增加;服务业就业水平的长期效应最大,即服务业是就业的"主渠道";从长期来看,农业也具有吸纳就业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出发,通过构建2012年和2015年中国区域-世界投入产出嵌套表,结合增加值贸易的就业投入系数,测算并比较分析了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和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区域增加值带动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国内贸易,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国内贸易带动就业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上升;中国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效应多表现为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就业反馈,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开始减弱,间接带动的溢出及反馈效应成为区域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作为就业"稳定器",稳步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促就业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11.
程大中 《统计研究》2008,25(9):36-43
就中国总体及多数省区市而言,经济服务化趋势以名义增加值、就业和消费支出衡量显著提高,以实际增加值衡量并未明显变化,以服务进出口比重衡量则显示出“逆服务化”倾向。服务相对价格指数上升既可解释服务业实际增加值比重上升乏力,同时也是导致居民服务支出比重上升的首要因素;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是服务业就业份额增长较快的主因;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已显露出“成本病”迹象。各省区市服务业实际增加值、就业和消费支出比重等经济服务化数据均支持绝对收敛假说,但服务业实际增加值比重的收敛速度大于其就业,城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收敛速度大于农村地区,各地工业化收敛速度大于其服务化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2.
就中国总体及多数省区市而言,经济服务化趋势以名义增加值、就业和消费支出衡量显著提高,以实际增加值衡量并未明显变化,以服务进出口比重衡量则显示出"逆服务化"倾向.服务相对价格指数上升既可解释服务业实际增加值比重上升乏力,同时也是导致居民服务支出比重上升的首要因素;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加上服务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是服务业就业份额增长较快的主因;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已显露出"成本病"迹象.各省区市服务业实际增加值、就业和消费支出比重等经济服务化数据均支持绝对收敛假说,但服务业实际增加值比重的收敛速度大于其就业,城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收敛速度大于农村地区,各地工业化收敛速度大于其服务化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3.
李春风等 《统计研究》2014,31(12):32-40
本文以住房双重属性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发现房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会因居民对住房属性的不同侧重产生差异,若侧重其投资品属性,最终影响会是挤出效应,抑制消费。本文根据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差异以及住房属性的不同侧重,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房价上涨存在明显挤出效应,地区性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挤出效应影响的广泛性,不仅直接挤出消费支出,还可作用于消费的其余影响因素间接抑制消费。因此,要减缓这种挤出效应,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政府部门不仅要注重住房的消费品属性,合理调控房价上涨幅度,而且还须出台系列相关措施,例如缩小收入差距、降低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和努力摆脱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4.
何辉  尹音频 《统计研究》2009,26(6):23-28
 本文通过所构建的居民消费效用函数模型,得到利息税率调整引起居民人均消费的变化量,并利用中国1985—2007年的数据估计出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调整利息税率对我国人均消费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第二,调整利息税率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影响的效应不同:提高利息税率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而降低利息税率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产生的总效应相对较大;第三,城镇居民消费时间偏好、储蓄效用因子大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时间偏好和储蓄效用因子。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3—2016年中国地区层面城乡居民消费数据,测度并比较了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均具有显著的福利效应。第二,消费增速放缓与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不仅有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而且在地区内部同样存在差异性。第三,在特定的参数区间,消费不平等的福利效应有可能超过消费增速放缓的福利效应。消费者甚至愿意牺牲所有的消费增长来消除消费不平等。消费风险越大,消费者的风险规避意愿和不平等厌恶心理越强,这种相对重要性就越突出。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应适当兼顾增长与平等目标,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就业范围广,能够大幅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衡量和评价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等.文章首先探讨旅游业对地方的影响的传导机制,然后介绍了旅游经济效应的内容和测评方法,最后对河北省旅游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东、中、西部共十五省市为研究对象,估算了加工贸易从业人数,并运用面板数据和多变量模型分别检验了2005~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省市和整体十五省市的加工贸易从业人数与加工贸易出口、劳动生产率、工资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就业效应为负;就一定期间的实际就业效应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上升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有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冲 《统计研究》2011,28(5):13-20
 内容提要:本文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出发,在诠释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以及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上,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来探寻二者之间关系的动态演化。研究表明:从总量上看,政府公共支出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具有挤入效应,但是这一挤入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趋势。从结构上来看,投资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对全国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消费性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具体到城乡之间,投资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经历了一个先挤入再挤出的过程;消费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则经历了一个先挤出再挤入的过程;民生性支出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均始终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通过1997~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净结果使就业增加;转型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相关统计资料,从总量时段、结构等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作出计量分析,从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就业效应较小,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就业效应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