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辰州傩戏(又称土家傩堂戏)现存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傩戏形式有傩堂正戏、大戏和小戏之分,音乐曲调古朴,地方特色浓厚,富于原始性张力、世俗性张力,及神秘性张力。  相似文献   

2.
试论傩堂戏与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堂戏又叫傩戏、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仡佬族和侗族中,在四川、安徽等省亦有流传。傩堂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祭活动,还在胚胎期间,它即受到宗教的哺育,及至从傩祭中蜕变出来,仍与宗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宗教的附庸和载体,傩堂戏既依附于宗教,又为宗教服务,离开了宗教,傩堂戏也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3.
湘西傩堂戏源于中原汉族的傩堂戏,曾经历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历程。流入湘西后,受到当地土家族、苗族民间习俗和民族艺术的熏陶及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流变并打上“湘西”的烙印,其民俗性、宗教性独具特色,是湘西旅游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被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5.
贵州傩堂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的铜仁、遵义一带,流传着一种原始、古朴的民间戏剧,名叫傩堂戏。出于傩堂戏的历史十分悠久,加之它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以及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文拟对贵州傩堂戏进行初步的探讨。一、贵州傩堂戏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为观察解读对象,借用中国画以抽象的符号表现程式这一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文化阐释。认为恩施土家族傩愿戏在三段式表演中运用程式化符号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对其艺术语言研究有利于它的保护、传承及创新。  相似文献   

7.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贵州的傩戏主要是一种酬神戏,它的演出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神性空间。在贵州,普遍存在的傩戏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威宁的原始傩戏撮泰吉;二是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傩堂戏;三是安顺市以屯堡人为主的军傩地戏。每一种傩戏所建立的神性空间性质不同,并且与其傩戏的性质相吻合。在这些神性空间实现时,一般都依赖的是一系列的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由于傩戏的种类不同,其仪式与神性空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在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原始戏剧“毛古斯”便是其中一颗引人注目的艺术明珠,与傩堂戏一起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一 丰富的历史积淀 毛古斯,土家语叫“故事拨铺”,亦即祖先的故事,演毛古斯又叫“装故事帕帕”。由于毛古斯的扮演者浑身要披上茅草扮“毛人”,所以得名“毛古斯”或“茅故事”。毛古斯是穿插在土家族传统的祭祀摆手活动中表演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与摆手歌舞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演出风格及呈现的艺术氛围与摆手活动古朴、粗犷的巫文化总体气氛相和谐,是摆手活动中相对独立并且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德江县1983年开始了民族识别和恢复民族成份的工作。工作中,有关同志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掘出原始面貌保留较为完整的傩堂戏。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堂戏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古代剧种。有关专家考证认为,这一发掘对研究我国戏剧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发展历史都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11.
傩堂戏是由歌唱(诗)、音乐、舞蹈、面具、服饰、道具、巫术等一系列要素以一定的形式构成的复杂整体.傩堂戏的复杂性,既表现在傩堂戏的仪式和信仰上,也表现在傩堂戏的戏剧形态上,还表现在傩堂戏动用的手段上.傩堂戏复杂性的形成,是傩在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思维或行为方式,是长期适应性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傩堂戏的得名与其在堂中表演有关,而其形成一直是个迷。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发现古代堂赠与大傩这两种不同的祭祀礼仪,由于举行的时间、内容等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以致在唐以后合流,发展出不同于沿门逐疫的另外一种拥有固定场所的驱傩方式,并成为傩堂戏的滥觞。  相似文献   

13.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梯玛巫祀与戏剧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至今仍留存着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跳神活动,土家人谓之“梯玛跳神”。这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现象,亦是一个极其迷人的艺术现象。说梯玛跳神是神秘的原始宗教现象和古老的艺术现象,是根据梯马跳神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品格和社会功能而言的。从某个角度看,梯玛跳神亦是乡村的戏剧表演,是一种“巫戏”。尽管梯玛跳神还不具有现代戏剧的特征,但它与湘西雅愿戏及其它地方戏曲有着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一、梯玛跳神是宗教与戏剧的中介中国古代的哲学中贯穿着“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人亦逐渐…  相似文献   

15.
傩堂戏是在我省许多民族中广泛流传的民间戏剧,它因原始古朴、历史悠久而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为了发掘和整理这一珍贵艺术遗产,我院民研所和德江县民委于86年11月25日至27日,联合在贵阳举行“傩堂戏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共有来自省内  相似文献   

16.
永靖傩舞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跳会禀说词中直接认为明初刘钊带来乡傩会事;其奉请之诸神中有大明开国功臣,有产生于明初的神话传说人物,有明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傩舞戏又多表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联系当地地域条件、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以及一些民族神话传说中明代文化色彩,永靖傩舞戏应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鄂西土家族傩文化一瞥──“还坛神”曹毅古老的傩戏素来被人们称之为戏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原主形态存活于现代文明之中而令人惊叹。鄂西恩施市一带.在土家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酬神还愿的仪式─—“还坛神”.其格调朴拙.气氛神秘.内容独具一格.这种原始的宗教...  相似文献   

18.
傩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民俗活动——上古祭神娱神的巫觋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傩祭活动由巫师主持,内容多为迎神娱神,形式多为装扮迎神的歌舞,由此发展为盐阜地区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进而演变为遍布城乡的“做会”大型祭祀活动“念忏”。“念忏”中“祭神诛鬼”的内容和说唱表演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盐阜地域特色的“香火戏”,这便是今日名闻遐迩的盐阜地方戏剧“淮剧”的前身。  相似文献   

19.
傩坛戏是流传于黔东(包括黔东北、黔北部分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地方戏。它由古代社会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傩仪)演变而来.至今保留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原始风貌。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下且歌且舞,形式活泼,幽默有趣,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土司统治地区裁革土司土官,设置府县,代之以流官治理。此时,土家族地区与外界一直处于“冲突与合作”关系,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土家族音乐活动在形式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傩堂戏、土地戏、酉戏、花灯、渔鼓等诸多新的音乐文化形式。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打破了以往土司在文化上垄断局面,在各地设立学校(义学),学习汉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土家族的礼乐文化以及戏曲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歌乐的鼎盛、戏曲音乐的产生、祭祀音乐的变异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现象,导致了土家族社会的文化重构和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