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吴明华 《决策》2007,(11):24-25
苏南发展的每一步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对于这种"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也从未间断.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里的政府作用相比其他地区显得过于强大,争论的要点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作用是否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相背.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政府在转型期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土地征收是推动城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带动力量,土地征收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展开了博弈。  相似文献   

3.
杨矗 《决策探索》2014,(24):22-24
一、要素市场改革的内容及趋势 30多年来,产品市场改革为中国经济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储备了规模基础。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是地方政府意志及短期行为的干扰,价格发现机制而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我国要素市场扭曲主要表现为价格负向扭曲,即生产要素的真实价值被低估了。要素市场扭曲尤其是政策引致型的要素市场扭曲,会造成国民财富的非正常分配、转移甚至消散,阻碍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发展质量提升。因此,我国必须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扭转“非对称改革”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论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  郑万军 《管理科学》2003,16(3):89-91
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加入WTO的背景下进行的,加之市场的非万能性,决定了西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大有作为.基于我国西部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能力缺失的表现,运用福利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均衡原理,分析了西部地方政府能力提升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论社评     
正在经济增长遇到一些压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希望获得更多政策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是,真正能够推动经济持续长期增长的,是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这样才会享有改革带来的红利。如果继续"政策红利"思维,可能会削弱地方政府改革动力,浪费改革时机。2014年4月7日《真正能够推动持续增长的是"改革红利"》社评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改革的特点之一,是政府推动型改革。这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政府已经做了什么和能够做些什么,更在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否规范,市场能否通过政府预算制度这一基本手段去决定和约束政府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7.
成都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成效显著,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从经济法角度分析,改革初见成效的原因在于将市场引入土地制度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政府积极发挥规制和调控功能,政府和市场重新厘定边界。  相似文献   

8.
转轨经济与新兴市场决定了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审计市场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审计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方式与内容也不同.本文指出了经济转轨期我国审计市场失灵是由于审计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是审计市场经济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外生性、制度性失灵,而非内生性失灵或功能性失灵.要培育和发展审计市场,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依靠市场和政府力量的结合,明确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同时指出,在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审计市场机制建立、健全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审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政府是管的内容多了还是管的内容少了?这是我国政府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好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缺乏改革动力。那么,当世界金融危机凶猛来袭时,“坏经济”究竟是消解了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还是激发了政府潜在的变革诉求?有关专家在反思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时指出,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决策》2009,(12)
"坏经济"会让政府"变好"吗?2009年初,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担忧:经济好的时候,地方政府缺乏改革动力;到了经济修复重整的"后危机时代",面临"保增长"压力的地方政府,恐又无力顾及改革。  相似文献   

12.
政府治理、产权偏好与资本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投资机会和融资约束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治理水平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治理水平,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渠道,扩大企业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以我国2005-2007年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较高的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会提高公司的资本投资规模;政府治理影响企业资本投资与投资机会的敏感度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政府治理对国有企业资本投资的影响随着实际控制人的行政级别提高而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治理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和经济的一体化的背景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大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的服务型的"企业"。本文根据皮科克的研究,构造了地方政府、微观主体及上级政府的效用函数,并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和纳什均衡分析研究了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的变和博弈,指出了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症结,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约束,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在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分配不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弱化的背景下,地方债务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尽管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中,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是事实上,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或负债经营,在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机构不规范、金融活动的行政干预较强的情况下,地方债务会发展为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行为问题实际上是市场与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由于历史、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比较混乱。改革之初,地方政府确实为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然而现在,地方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代替中央调节经济的种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上的绊脚石。可以这样说,改革进行到今天,要改的正是政府自身。因此,构建一个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框架是本文的主旨,这也是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趋突出.本文尝试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建立发债事前监管制度和事后破产防御体系等六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改革措施,以期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所启发或帮助.  相似文献   

17.
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在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缩短和国际社会经济之间的距离,不过在这种不断缩短的过程中,如何建设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成为了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政府职能使用的主要应用点。主要思考点有三点,其一是在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职能应该如何发挥什么作用。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平衡地方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要想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合适的改革,并且将最终的结果控制在合理的效果之内,那么就要做到准确定位角色,合理判断地方政府作用,平衡市场经济矛盾。在政府的定义中,政府职能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放在第一位的,政府实现目标的方法是通过管理方式。而在管理系统中,政府职能又贯穿着整个系统,因此,在这种不断发展并且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更要结合市场不断开展可持续发展,积极做好转变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改革后,各个地区的地方政府都拥有更加强烈的激励扩大预算外收入,加大对地区经济的攫取。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地方政府行为在不同的地区也表现各异,并最终导致财政分权的增长效应呈现出地区性差异。本文通过构造反映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计量指标,运用1997 ̄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们的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的结论是:非农产业和非国有制经济越发达,地方政府"攫取之手"就越少。因此,在非农产业和非国有制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当前的财政分权体制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反。本文认为加大对预算外收入的约束、改革转移支付体系和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将会逐步扭转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我国现阶段这一转型期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的特征是少量现代经济与大量的传统经济并存的特殊时期。这一现状是我国社会失衡的根本原因。因此统经济体制下建成的政府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已经被很多学者所关注,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行政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经济模式是政府模式存在的最深刻的经济渊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单独的市场或单独的政府都可以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在于,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格局是否有效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背景要求,即使有效,实现这种资源配置的成本也可能不尽相同。建国之初的经济发展背景表明,在国民经济尚没有形成体系,经济本身缺乏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在推力和组织,因而传统计划经济的地方政府模式,对于集中有限的资源,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计划经济下地方政府模式的致命缺陷就显露出来:一是决策制约,政府不可能拥有从宏观到微观决策的全部信息和完全掌握正确决策的要素;二是微观约束。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内在动力和准确反映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刺激,微观不活,宏观效率低下。克服上述缺陷的途径是: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