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中国国民党的陆军上将,蒋经国的重臣,曾为两党合作奔走两岸七年。因为他等人的不懈努力,才在台湾废除实施38年的戒严令,两岸人民得以来往……  相似文献   

2.
曹聚仁是位有着多重身份的文化人,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鲁迅研究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这并不影响其成就的卓越。本文主要从作家所具备的史家眼光和研究鲁迅独到的见解两方面着手,探讨曹聚仁鲁迅研究的特点,以期引起大家对曹聚仁及其鲁迅研究成果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4.
曹聚仁(1900—1972)是海内外闻名的学人、教授、作家与新闻记者.他笔耕半个世纪,出书60多种,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以散文为最多(包括学术散文),因而他对散文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以学者的眼光审视散文创作的实践.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他还以自己的散文观为尺度,评论了自古至今众多重要的散文家.说了许多别人不能说,不敢说或不愿说的话.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并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曹聚仁“求真求实”、“散淡相宜”两种风格切入文本 ,试图论证曹聚仁及其独特的生命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无法忽视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形中实左的曹聚仁始终想做一个“革命的旁观者”,然而在左右对峙激烈的50年代,要想保持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立场,绝不可能。左右夹缝中的尴尬处境是构成曹聚仁身份困惑及焦虑的内在动因。他一方面借助于被时局无情抛到荒岛上的陈天声、滕志杰的命运遭际反衬出国内政局动荡给南来知识分子带来的身心焦虑,另一方面批判香港金钱情色社会对那些有着传统文化根基的南来人的冲击和腐蚀。善恶分明的审美态度和理想化的结局安排,可以看出作者企图用传统伦理文化来协助现实生存,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战画史》是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曹聚仁撰文、舒宗侨配图,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出版的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八年抗战始末的战史。曹聚仁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入手,细致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及战争胜负的深层因素。该书存信史、究成败、诫来者,显示了作者化繁为简的史笔和高屋建瓴的史眼。曹聚仁的日本观,在近代以来中国认知日本的文化链条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聚仁先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而且在国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编著共达70多种。然而,由于他一生思想和牵涉到政治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复杂,海内外对其评价一直存在很大争议。1950年后,曹聚仁离开大陆定居香港,长达20多年,其间的文化政治活动一直受到世人的注目,鉴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的许多历史  相似文献   

9.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论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的传记文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聚仁的《我与我的世界》是一本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极具文本意义的典范的传记文学作品。《我与我的世界》是一部独具识见的信史;是一部深具人物特殊情韵的信史;是一部富于语言魅力的信史。《我与我的世界》的这三个特质,既表现了传记文学其传记的特质;又表现了传记文学其文学的特质。这三大特质,不仅是《我与我的世界》的特质,也完美地概括了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特质。因此,读者可以通过对《我与我的世界》的个例分析,由具体而抽象,由特殊而一般,达到对于传记文学特质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1.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与精神支柱 ,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具有一个非常好的意义内核 :以人的方式来待人处事。本文通过对“仁”造字初义的探析和对关于“仁”的主要认识的诠解 ,阐明了“仁”这个意义内核的产生由来及其潜在的因延。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原始意义是指应该把人当人,首先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进一步要求则是统治者要尽量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凡能缓解老百姓痛苦者,均被孔子许之以仁.由此引伸出来的另一个侧面则是"仁者"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以及"克己复礼为仁".  相似文献   

14.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归结为“礼”。“仁”和“礼”好象成了抬高和压低孔子的依据,这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仁”与“礼”就其实质而言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仁”是属于孔子伦理学的范畴,而“礼”在通常情况下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比较谁高谁低的。然而“礼”在有些时候又同“仁”一样作为一伦理范畴出现,这就是“礼”作为外在的强制又可以化为内在的自觉,从而影响、控制个  相似文献   

15.
曾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让众多炎黄子孙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曾有一部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令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回味无穷。歌与电视剧的名字叫《牵手》。 原来,这是借用闽南、粤东和台湾民间古往相通的语汇,人们对外介绍自己的配偶称之“牵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不过,闽南、粤东如今已希闻其言,而台湾至今一直在深情地延用着。“珠影”在闽南拍摄的故事片《寡妇村》中的对白就多次出现“牵手”。这真是一种诗意盎然的称呼!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的学说.这不仅因为他把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不同关系的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都一概纳于仁的统摄之下,更在于他把仁的精神灌注在他所建立起的有关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理论体系之中.仁是孔子政治、伦理、道德、军事、法律、教育等思想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石.因此,孔子的仁学、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7.
二程"理学"的核心内涵及价值重点落在人类社会的所当然之"理",即论证"人理"之合规律性及其必然性,而"仁"和"礼乐"则是"人理"的重要内涵.本文考察了二程关于"仁"和"礼乐"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论证他们如何对之做出的本体论阐释.  相似文献   

18.
1989年7月1日,一架C-141型美军运输机进入中国,由于中国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件事,以至于没有人想到要通知空防部门, 因此中国军方打电话请示杨尚昆主席,报告发现了一架不明国籍的飞机,进入了上海附近的中国领空,请示要不要把它打下来。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制裁中国。实际上对美国而言,制裁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和长远利益。在当时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美两国在抗衡苏联扩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美国孤立中国,未必对其自身有利。对此,美国认识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即爱,但是这种爱不同于墨子所言的"兼爱",也不同于《圣经》所说的"博爱",而是一种等差之爱,是一种在泛爱基础上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通俗地讲即爱每一个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爱。在当今中国,这一观点仍然发挥着构建人文精神的作用,不断在人性角度上对人们进行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人我”关系亦即我与他人或他者的关系这一角度 ,重读孔子和儒家传统有关孝的思想 ,以期重新接近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刻伦理意义。孝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孝仅仅规定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 ,但是 ,这是我与“第一”他人所发生的“第一”关系。作为我的第一他人的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切他人的“原型”,而我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已经是我与其他一切人的伦理关系的“原型”。本文从分析孔子所说的敬开始 ,孔子对孝中之敬的强调表明 ,孝远非某种自然感情 ;敬作为我对他者之敬蕴含着他者的某种“超越”性和我作为我的“主体”性 ,一种“我而为他”的主体性。最后 ,对作为孝的构成部分的“事死如事生”亦即为父母居丧守孝以及祭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