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黾子 《新天地》2012,(4):33
自从儿女成家后,我就和老伴过上两人世界。前年老伴去世后,我形单影只,住在一套150平米的房子里,显得冷清孤单。许多人劝我叫大女儿一家搬过来同住,说我有心脏病独居太危险。我也曾动心,但仔细想想,弊远大于利:我是个自我意识较强的老人,需要静谧的生活环境,爱练练书法,听听音乐,又喜欢旅游交友。若与女儿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三代人共同生活,作息时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等相距甚远,天天  相似文献   

2.
由于法院强制执行,刚刚从受冻的鸭舍里搬回好房子一个多月的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一对七旬老夫妇,又遭到其长子一家人的“袭击”,75岁的老汉胡世镇被打成脑震荡住进了医院。 记者在市立五院见到正在吸氧的老人时,他痛不欲生。从他断断续续的介绍里得知,老人膝下有八个子女,原来住着的三间房子落在长子名下。1997年长子以翻盖房子为由,让老两口搬到菜园的房子里住。1999年6月,5间新房建成后,长子却拒绝老人搬回。据了解,老人住的菜园的房子是以前养鸭子的房子,而其长子也另有住  相似文献   

3.
吴清华烈士是我丈夫吴声涛的二姐,也就是我儿女们的姑妈,但我和儿女都没见过她。她牺牲于1945年,如果健在,应是89岁的老人了。吴清华是珠海市拱北北岭村人,1917年8  相似文献   

4.
陶绍教 《社区》2009,(27):53-53
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舂节,单位安排节日值班,直到春节过后一个多月,我才从千里外回到故乡。在家小住几天,我就去看望邻村的姑妈。姑妈见我分外高兴,与我聊会儿天后,她就以赞扬的口气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春节没空回,就及时回电问候我和你爸妈,让我们老人放心。”我感到奇怪,这本是个正常问候,姑妈竟予以赞扬。但回头想想,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因为老人时刻都挂念着孩子,接到电话问候后,既放心,又暧了心。  相似文献   

5.
正姑妈家住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旧社区,但建筑古风古色,窗明几净,加上鲜花装饰,整洁又漂亮。姑妈家房子楼上有几间房子出租。我去时,两个外国小伙正与姑妈谈租约。姑妈拿出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和一份"阳台守则"让他们签。阳台也有守则?我好奇地拿过来一看,"阳台守则"分为能与不能两部分,能的部分有:可装饰阳台,比如躺椅、休闲桌子和遮阳伞,可以种植花草……;不能的部分有:不得堆放垃圾、建小屋养狗、开派对,不能大声说笑,不得种植可攀越的植物……  相似文献   

6.
汪梅 《新天地》2012,(3):34
丈夫退休后的第二年,不幸病逝。我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当时我才五十出头,生活之路依然漫长,我是该孤身一人走完全程,还是另觅知音呢?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举棋不定。我在孤独寂寞中度过了几年,这样的日子对我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年迈的父母开导我,亲朋好友劝我,特别是姑妈现身说法,让我猛醒。姑妈45岁守寡,一心把  相似文献   

7.
周礼 《社区》2011,(22)
在伦敦生活期间,我接触到了许多英国老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伦敦的街头,要是迎面走来一群老年人,你会发现,他们穿着时尚,打扮入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神色中透露出一股骄傲和自信。英国老人就是这样,即便垂垂老矣,他们也要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做一个时尚的摩登老人。英国老人注重穿着打扮。在伦敦,  相似文献   

8.
半年前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我们一家三口欢天喜地搬了进去,留下七旬老母一人孤零零呆在旧房子里。本想把老母接到新居,可老人家说在旧房子里住惯了,换个地方不习惯,无奈,我只好作罢。我答应她今后每周来看她一次。我们的心情随着新房的明亮宽敞而变得舒畅起来,生活中也充满了欢声笑语。记忆中的旧房子也渐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社区》2005,(1)
我想要个吃饭的家我是一位丧偶的老人,每每看见楼下那挂着大红牌子、上面写着“星光老年之家”的房子,我就想说上几句。国家投资盖起了这么个场所,听说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可那门经常锁着。就是开了门,也只有几个桌椅板凳,一些老姐妹、老哥几个在里面打打扑克牌。社区里的老人究竟最需要什么呢?依我看,在我们这种普通市民为主的小区中,老人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现做现吃的中午饭。孩子们都上班了。他们虽然把饭菜做好了留在桌上,可我是80多岁的人了,每天中午要自己去热,经常端不好就打碎了饭碗,而且长年吃剩饭,胃口也不好。假如,在那个“星光…  相似文献   

10.
孙开元 《社区》2014,(26):25-25
有一年,我和慈善会的一些姐妹去了澳大利亚工作。在一个偏僻的土著居民区里,我遇到了一位独居的老头。我从没见过那样贫穷的地方、那么可怜的老人。看起来从没人注意过他,他的房子又脏又乱。我对他说:“你好,我来给你打扫一下房子、洗洗衣服、整理一下床,好吗?”他回答:“我这样就挺好,不用管我。”  相似文献   

11.
姑妈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住在县城的姑妈家,想让她给我找份工作。从小到大,我都特崇拜姑妈。姑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她十几岁时就从家里出来。硬是靠自己的奋斗,在外面入了党,当了干部。当时,她是县里一家大公司的经理,给我安排个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我来了以后,姑妈却一再劝我,说没有知识在城里很难立足,让我回去,可我就是赖着不走。  相似文献   

12.
最初与"温博"结缘倒不是自己想开博,而是7岁大的侄子嘟着嘴巴说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博客他也要有。好吧姑妈给你开一个,选了个小熊模板,以后他一有好点的习作,我就帮他传到博客上去,看的人寥寥,小孩子只图一时新鲜,开了一阵子后他自己倒没再坚持下去,反是他姑妈——也就是红月我开了博了,把MSN上有一搭没一搭的网络日志搬到了温博,继续有一搭没一搭。  相似文献   

13.
余丽  黄传志  周云燕 《社区》2005,(13):20-21
父母健在亲人无奈近日,王俊(化名)突然跑到小姑妈家,说他爸爸被抓了。9岁的王俊一直跟着父亲生活“,母亲”在他1岁时,就“消失”了,至今难找踪影小姑妈一家住在武汉市江汉区满春街大夹社区,奉养着80多岁已瘫痪的老母亲小姑妈还有1个哥哥,早年中风,4个姐姐其中1个已去世。怎样安排王俊的生活成了问题。小姑妈通过社区邀来大姐、二姐。王家大姐坚决不认王俊这个“亲戚”二姐跟丈夫都下岗了,管不了。小姑妈最终把王俊领回了家。小姑妈一家5口,住在40平方米的房中。王俊去后,姑父只能睡沙发。虽然王俊就读的福建街小学决定减免其学费,但其生活费…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我们夫妇俩在一个边远乡镇工作。那时,乡下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小孩脱奶后,便请养老院的王奶奶帮助照看,每月工资8元。由于每天要去敬老院接送幼儿,时间长了,便知道养老院里的许多"奇闻轶事"。特别是养老院里老人的"爱情"生活更使我感动,至今难忘。争夺"暖脚人"记得院里只有26名老人,男性8人,女性  相似文献   

15.
陈英才 《社区》2005,(19):58-59
“我还是怀念大杂院的生活,因为我是在大杂院里长大的。”老妈对我说。从北京珠市口东大街搬到南三环外的石榴园已经整整3年了,按说也该习惯了,但对于一个66岁的老人来说,挥之不去的情感始终占据着母亲的习惯,终生都不会改变她对过去时光的眷恋。我也曾在大杂院中生活过很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崇文门外紧挨护城河的下东河沿(后改名为西河沿)。内外两个四方的大院子,大人们称里院、外院,东西南北房都有,里院的东北角有一个小院落,大人们叫它“小跨院”,西南角是茅房,是全院20多户百十口人排泄之处。外院的南房有3间,我家在西边。大杂院里,一…  相似文献   

16.
快乐每一天     
姜毛知 《老友》2010,(1):24-24
2003年初,县级领导班子换届时,因年龄关系,组织上决定我离岗退养。2007年我已满60岁,这年底我办了退休手续。从2003算起,我过准老人和老人生活已有7年。7年来,从忙忙碌碌的工作环境过渡到比较清闲的环境中,刚开始真有点不习惯,一天到晚,站也  相似文献   

17.
法律顾问     
编辑同志: 我于1975年收养了张某为养子,1989年张某成家另过后,一直不管我们的生活,现在我已经70多岁,老伴也长期有病,我们将3间房子卖给了本村农民韩某,准备到女婿家生活。但是,张某得知消息后,带着全家人来到我家,强行占了房子。请问,他们这样做合法吗?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8,(7)
我在加拿大渥太华时,租住在劳伦斯家里。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偌大一套房子,只有劳伦斯一个人住,而且价格相对低廉。第一次见面,劳伦斯让我很吃惊,年近七旬的老人居然仍能保持身材挺拔、精神矍铄,并不像想象中那般老气横秋。他满面笑容地伸出一双有力  相似文献   

19.
余杰 《今日南国》2014,(4):28-28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在写《行者无疆》里的《追询德国》那篇文章的时候,为了彻底了解德国,他一个人来到德国,进行深入体验生活. 他找了一处出租房子,房东是一位德国老人,和蔼可亲.房子在五楼,余秋雨看了看房子感觉还不错,就想和老人签长期租房合同. 老人笑了笑说:“不,年轻人,你还没有住,不会知道好坏,所以应陔先签试住合同,有了切身体验,再定下一步是否长住.”  相似文献   

20.
家住省城,会年已经73岁的王大山老汉没有想到,自己原来准备与女儿在法庭上一决高下的烦心事竟然在律师的调解下很快解决了,老人高兴地逢人便说:“要不是律师法律宣传工作做得好,调解方法得当,我们几十年的父女情分就全完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王大山在某小区租住了市房产综台开发公司的一套住房,属公产房。1992年老人再婚后与女方同住,原来的房子留由小儿子一家居住。1999年11目的一天,大女儿壬秀华找到父亲说:“爸爸,我实在过不下去了,我要离婚,又没有房子住,能不能让我和小弟先一起住在你那套房子里。而且,只要将这套住房的住房证改成我的名字,房产公司的刘经理就能将这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