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年关岁末时,评选过去一年的"年度汉字",原本只是一道文化风景。然"大浪淘沙,岁月留痕",纵观这些中国乃至世界的"年度汉字",除了好奇和趣味外,更领略到了"年度汉字"所折射出的喜忧掺半、五味杂陈的社会现实。2016中国"年度汉字"有哪些?在博大精深的汉字辞海中,究竟哪个字最能代表中国2016这一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从"壬、■"字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当前的应用层面提出字形规范统一的设想,以期为当前的汉字字形规范提供参考。从字源看,"壬"应写为"■",但历代字书中写为"壬",是为与"王"加大区别度;"壬、■"是形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形很早就混同,字形本身已不具备区别字义的作用;在海峡两岸现行汉字的实际运用中,都出现"壬、■"混同的现象。从文字部件简化优化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壬"确立为标准字形,将字源含有"■"的字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壬"同形,一部分与"王"同形。同时,也梳理了"任"与"仼"、"呈"与"■"的字形字义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对汉字表意特点的肯定,分析了古代文字各种"通假"现象.指出"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是文字运用中的一种不规范现象,论证了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要求下,纠正古典文学读物(包括学生教科书)中某些通假用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表意文字,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符号功能,还具有文化功能。《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100个最中国汉字",现在从文化的角度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反映中国人的哲学观;反映中国人的道德观;反映中国的农耕文明;反映中国文化的物质名词。分别阐释的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字和传统文化联系非常密切,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研究汉字的形与义,可以探讨它反映的古代文化。本文通过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文化认同”来描写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一定关系。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因而文字与文化的认同,实际是民族文化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认同。汉字是在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的,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文化认同法”就是从文化的视觉,客观、准确、历史地释读每个字的文化镜象,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绘文字产生发展的轨迹。因而“文化认同法”应成为文字学的基本方法。由于文化认同法有主观客观、历史非历史之别,故文字学中出现了一字数解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7.
受"阴阳一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和传统思维的重要载体,其产生和变化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入了解汉字构形的哲学,并思考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问题,可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文教育中存在的"重语轻文"现象,提出应在外国留学生中大力加强汉字教学的教育理念.汉字既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又凝结着汉民族文化的诸多内容,是汉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文教育中,应以文字为桥梁,将语育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文道结合",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于知识传授当中,通过汉民族语言的推广.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11.
在造字本源问题上,赵撝谦《六书本义》认为"象形"为"文字之本",即"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和谐声等皆是以象形为基础孳乳而出的造字方法;赵氏还视象形"文"为汉字孳乳衍生的最初构件",六书"以"象形"为"万世文字之祖",通过拆分与叠加的方式,孳乳衍生出了更多汉字。比较古今方家关于"六书"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赵氏"六书"理论中的"文字孳乳说"和"文字拆分与叠加说",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六书"学说的基础上,找到了汉字孳乳发展的构字部件,厘清了"六书"的演化过程,赵氏的"六书"理论对后世文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韩国电视剧、流行歌曲为首的韩国大众文化广泛流行,大众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韩流",意指浸透着韩国气息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所掀起的流行风潮."韩流"作为一种文化表象,根源于韩国独特的融合文化.  相似文献   

14.
如今,"山寨"一词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家里,遇上"山寨"现象发生时,我往往会调侃几下,以示自己的时尚与紧跟潮流。没想到的是,我那60多岁的老妈,比我还懂得"山寨文化",并将"山寨  相似文献   

15.
从探讨汉字"笔"(筆)的形体沿革及基本字义人手,论及与"笔"有关的书、画、隶、篆等字的文化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隶书"、"篆文"的命名依据与笔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汉字形体演变史的关节点"隶变"的角度,对"隶书"与"篆文"的传统含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在我国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都在逐步加强,我国文化对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汉语越来越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因此,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学习汉语的狂潮。然而,随着"汉语热"现象的出现,汉语学习的相关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汉字是汉语的基石,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的学习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了提高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那么,唐、晋、三晋与太原的历史,又有何关联呢?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相似文献   

18.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19.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小巷的通称,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写作"衚衕",清末简化成"胡同",直到现在.文革后期,曾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元<析津志>中的衖通,是"衚衕"的前身,为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经笔者考证,"胡同"一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即已出现,"衚衕"的早期写法是"胡洞","弄"与"胡洞"系汉代古巷字的南北两音.  相似文献   

20.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字教学的关系体现在"语"与"文"之间的关系上,涉及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规划设置。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安排。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