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享有美食家之誉的文学巨匠,以金圣叹、李渔、袁枚最具代表性.金圣叹在生死别离之际仍不忘大谈美食之道,李渔在鉴赏美食中坚持伦理,袁枚在烹制美食中感悟人生.这些大师的言谈举止虽不为其时凡夫俗子认同,却成就了文坛和饮食审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2.
牧羊人伊利科拿着一张羊皮去找熟皮匠,他问: "你能用这块皮子缝顶帽子吗?"皮匠看了看皮子,回答说:  相似文献   

3.
青蛙得到了一顶奇怪的帽子。 一天他在河边的荷叶上开青蛙音乐会,突然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吹走了。帽子被风吹啊吹,最后落在了一棵树叶上。一只燕子正好看见了,想了想,这下不用做窝了,就把帽子带走了。帽子想这会儿不知道要流浪到哪里了。  相似文献   

4.
丰收 《华人时刊》2013,(5):50-52
陈戴维是美国洛杉矶的华人美食家,几年间品尝过全球6146家中餐厅的美食,被称为中餐达人。作为一名"超级吃货",他立志不但要尝遍中式美食,还要吃透藏在中餐里的秘密和文化!学中餐娶洋妻,勾的是情怀陈戴维祖籍广东台山,祖父早年移民美国。他从小在美国长大,不谙中文,只会几句简单的广东话。家里人偶尔会做些中餐来吃,他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祖母还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饺子,但到了他这一代人,中餐几乎在他们家的餐桌上绝迹了。他的美食生涯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候陈戴维在洛杉矶加大法学院学习,学校开设了一门中美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5.
正帽子,能戴上,就能摘下。不过有一种"帽子",一旦扣在头上,就很难摘掉了。日前,我们一帮老人在网上聊天,说到一位刚刚联系上的农场里的兄弟,绰号"破帽子"。大家就在一块儿回忆,这绰号怎么得来的。原来那年头,年轻人即便不是当兵的,也爱军人的行头。刚下乡那会儿,有人送了一顶旧军帽给这位兄弟。帽子已经洗得有些褪色,还有一点破损,他却如获至宝,终日美滋滋地戴着,不肯摘下来,于是大伙就送了这么一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陆文夫和苏州美食的“纠结”关系为个案,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现象.笔者首先简述中国现代作家“美食怀旧”的文化背景,然后梳理陆文夫的“姑苏之恋”,最后审视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中体现的文化、性别、政治等因素的交织互动,特别是其中男性中心的历史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7.
“双重观看”——陆文夫《美食家》文本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早在1983年发表时便受到了关注,有关对它文本意蕴的考察也有基本的定论。然而,20多年来对其两层内涵的界定,理论缘由支撑不足。人们对作品主旨的延展性思考也缺乏深入。细读作品,《美食家》留给读者的不仅有历史蕴藉、苏州风情,而且满含人生况味、现代品性。因此,解读《美食家》需用"双重观看"的视角。陆文夫以多彩之笔为人们描绘了丰富的"美食"世界。  相似文献   

8.
夺红旗     
猴子会因为捡到人的一顶帽子而相互发生争斗,谁都想抢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在人想报复猴子时,便会把帽子扔给猴子,一群猴子便会上当,为了一顶帽子拼命地追打、撕咬。一顶帽子  相似文献   

9.
刘伯涛 《社区》2010,(11):16-16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顶“绿帽子”,却做梦也想着整顶“乌纱帽”.哪怕是个“村官”也好歹是顶“乌纱”。“绿帽子”与“乌纱帽”这两顶特殊的“帽子”。对中国男人来说无疑是一悲一喜。说到这两顶“帽子”的来龙去脉,则各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  相似文献   

10.
姥爷开店     
姥爷生活在晋南一个偏僻的山村,他原来是一个教书先生,后来只因成份不好,就被戴了顶无形的帽子。于是,姥爷每天就低头弯腰,把村里的每条马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所幸后来姥爷头上的那顶帽子摘了,他也就变得逐渐风光起来。 摘了帽子的姥爷不肯闲着,他说自己很想开个店,妈妈和大舅就给他筹了些钱,姥爷的店很快开张了,主要经营些针头线脑、瓜果糖块、油盐酱醋以及鞋袜帽子之类的东西。这在  相似文献   

11.
《新少年》2011,(6):29-29
大嘴兔子有许多天真的想法。 她认为饭碗准是一顶帽子。是谁的帽子呢?当然是蘑菇的帽子了。蘑菇的脑袋圆圆的,嫩嫩的,多么需要一顶结实的帽子啊。可是,当她抱着饭碗,要给蘑菇送帽子的时候,却被兔子老妈拦住了:“别冒傻气了,蘑菇怎么可能戴帽子呢?”  相似文献   

12.
《新少年》2011,(10):28-28
兔子天生胆子小,可是,胆小鬼也有想要干大事情的时候。 最近,大嘴兔子的爷爷到她家做客了。爷爷是森林魔术团里的明星,有一顶神奇的帽子。他朝帽子吹一口气,里面就会变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有糖果、蛋糕、苹果……可是,爷爷却不让她碰这项神奇的帽子。  相似文献   

13.
帽子的故事     
女儿出门前,总要站在镜子前照照,再搭配上一顶精巧雅致的帽子,像洋娃娃一样可爱。她衣柜里的帽子不少于四五十顶吧, 有风雪帽、保暖帽,以及很时尚的装饰帽等。一年四季,她总能用帽子为自己增添一抹亮色。我的记忆里有一顶白色的八角帽,那顶让我儿时做梦都心痒痒的帽子。  相似文献   

14.
陆文夫小说《美食家》问世以来,其影响在国内外延续至今。作家遵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生活中熟知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刻画、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准确传达作品深刻的文化主旨。小说以作者为原型塑造“高小庭”形象,凸显了美食文化的政治内涵与历史深度;以周瘦鹃和作者为原型塑造“朱自冶”形象,印证了美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顽强生命力;以胡凤君和管毓柔为原型塑造“孔碧霞”形象,展现了美食文化的多彩魅力与艺术形象。《美食家》以典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体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力,这也是小说在海内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那子 《北京纪事》2014,(1):67-69
正10年免费流水宴,接待了近10万人,让他成为江湖传奇。宴席不散,黄门四季常开;宾朋满座,文人墨客,贩夫走卒,齐聚一堂;以食会友,以家宴待客。黄珂,生于重庆。重庆民间人士的杰出代表,十余年"以食会友"推广渝派美食和文化。不分贵贱、免费品尝的"黄门家宴"享誉京城,被誉为现代"孟尝君"式的资深美食家、社会活动家。望京"607",夜宴天下客黄珂与在美国公司任职的女儿住在望京一套300平方米的房子里,门牌号"607"。下午4点以前,家里通常很清静。这时,黄珂能上上网,看看他喜欢的字画收藏,听听古典音乐。北京望京新城一户普通人家,一到晚饭时间,形形色色的客人会从北京城的各个角落奔  相似文献   

16.
妈妈的爱     
一天,我正在我家院子的门前无聊地荡来荡去的时候,看见一个流浪汉沿着马路朝我家走来。"你好,小姑娘。"他问我,"请问你妈妈在家吗?"我点了点头,把他让进了院子。他的头发蓬松散乱,头上压着一顶奇形怪状的破帽子,身上穿着破旧不堪的衬衫和裤子。看得出来,他的这一身褴褛衣衫不仅饱经风吹雨淋,而且还日夜衣不离身,当他走近我的时候,我还能闻到他那一身的篝火味儿。听到动静,妈妈从屋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食曾在举世瞩目的外交事务中很好地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这是法国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说过的一句话。这可不是"大"话,因为国宴是重要的外交场合,更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好的菜品和用酒能起到为国家形象加分的作用。如果把"外交神器"的荣誉冠以  相似文献   

18.
谁是还乡团?     
"四人帮"惯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电影《反击》便是他们的这种杰作之一.野心家,反革命被打扮成英雄;革命干部、工人、贫下中农被丑化得不象样子.尤其是韩凌的形象被抹得黑而又黑,直到把还乡团的帽子也给他戴上.提起还乡团,贫下中农无不切齿痛恨,他们的累累罪行,笔笔血债,革命人民记忆犹新."四人帮"明白,只要把这顶帽子扣上,打倒,搞臭甚至杀头问罪都有了理由.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Joshua Bell),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相似文献   

20.
走向人生暮年的我,御寒能力逐渐下降,这个生理特征首先表现在头部。冬至过后,天越来越冷。一受到寒冷的侵袭,就会头疼头昏,于是只得戴上帽子来保护头部。我自己先后买了几顶帽子,但常常不是褪色,就是变形,很不经戴。外甥女见状,特意从网上为我购买了一顶灰褐色呢料贝雷帽。这顶帽子戴在头上,既显得时尚,又保暖,而且这一戴,就是三四年,不褪色,也不变形。它是我最喜欢的帽子,也是我冬日里温暖的伙伴。天寒地冻,整个房子的空气都是冷的。坐在电脑前上网或写作,一两个小时下来,握鼠标的手像冰块一样凉。女儿握着我的手说:"妈,您这样受冻受凉,很容易感冒,我为你买个暖手的东西吧。"没几天,她就把一个带着插口的大垫板摊放在电脑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