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分析了人与游戏的关系在现代哲学论述中的两次转向:第一次是指康德与席勒等人将游戏带入理性驾驭之下的“人玩游戏”;第二次是指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不受理性支配的“游戏玩人”。从人与游戏关系的两次转向中,我们对人的存在和游戏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游戏资源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恰当的游戏资源会使幼儿的游戏丰富多彩。文章介绍了游戏资源的内涵,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分析了幼儿游戏资源包括游戏材料、场地、环境、人、信息、时间等,阐述了这些资源对幼儿游戏的心理学意义,并提出如何在游戏中挖掘各种资源,实现幼儿游戏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这次我们来写一个有趣的游戏。在写之前应该回忆一下在众多的游戏活动中有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其过程最清楚,哪一个就是同学们要写的“有趣的游戏”。写游戏,实际上就是记叙一次游戏过程的记叙文,所以要把游戏进行的时间、地点、有谁参加、玩什么游戏,以及玩法、游戏结果按顺序交待清楚。其中,游戏的玩法应作为重点来写。先介绍清楚游戏的规则,然后,要把游戏的经过写具体。不管是什么游戏,都是由许多人参加的一种活动,因此,离不开人。人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中心。在叙述经过时一定要描写游戏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特别…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重要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与途径的过度阐释,遮蔽了游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在历史 进程中,劳动是一个由丰富逐渐走向异化和单面,对人的心身逐渐生发拘囿的过程,而游戏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被丰富的过程,具有多重向度和丰富内蕴,包蕴着现实、想象、自由、创造、审美等诸多元素.我们在研 究游戏与劳动的过程中,要关注游戏自身内部的多样统一性,关注游戏对于人的完整、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作用.在当下实存的“现实性劳动”难以完全超越异化的状态下,即使闲暇的游戏以及游戏与劳动共存共融依 旧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理想,我们也应该在理性、理念上更多关注作为劳动与游戏者——人的身体,更多关 注作为劳动工具或游戏工具的技术器具,更多关注作为劳动与游戏的对象的存在世界,在“平衡-动摇-平衡”或 者“紧张-松弛-紧张”这样无限运动的辩证关系中,延续人类爱的游戏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哲学有很多定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哲学的基本旨趣,它指向人类追求的至高目标——自由。人在什么时候最接近于自由呢?我们认为是游戏。但是哲学游戏不是以简单快乐为目的的单纯游戏,而是自由游戏。哲学游戏的本体论是生活世界,哲学游戏的内容就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遭遇的各种人事物事;哲学游戏的表征论是概念系统,概念不是哲学的本质,但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游戏需要概念系统作为手段才能过关;哲学游戏的旨意论是人生境界,通过批判维度和终极关怀,帮助人类进入游戏状态,获得心灵的安顿。  相似文献   

6.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不只是一部伟大的美学和美育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教育哲学著作:它从人的天性出发,对“人如何成其为人”及人自身的规定性(我们能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能期待什么)等一系列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席勒以审美游戏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审美游戏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将审美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三是将审美游戏作为人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戏曲起源于游戏。然而 ,对戏曲中游戏的性质、游戏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游戏是人的本质之一 ,人游戏是为了娱乐。戏曲是从上古“戏礼”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审美游戏形式。在戏曲中 ,游戏与娱乐共在 ,游戏为“戏之事” ,娱乐为“戏之意”。娱乐既是戏曲的功能 ,又是戏曲的目的 ,因而 ,“戏乐”是戏曲的本质。戏曲要摆脱当代所面临的困境 ,根本的出路是在学理上真正认识戏曲的“戏乐”本质 ,重新摆正其大众性的俗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电子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Ⅲ》、《CS》,或者是网络游戏《传奇》、《奇迹》等……游戏玩家的群体越来越大,由此催生了职业游戏玩家和"游戏保姆"这一类特殊人才。这些人玩游戏,与普通玩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游戏既是他们的爱好,也是生存的工具。他们通过出售虚拟财产、签约电子竞技队伍参加比赛或为游戏公司做网络游戏测试、运营、服务等工作获取收入和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世纪60-90年代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年代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相似文献   

10.
学前期 ,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 ,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作者试图从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关系入手 ,通过对几种创造性游戏的介绍 ,来探讨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跟着感觉走     
快乐的童年是游戏相伴的童年。这次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摸人”游戏。游戏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选一名同学当“瞎子”,然后老师请一些同学让他(或她)摸一摸,看他能不能跟着感觉走,猜中所摸的人是谁?虽然游戏挺简单,但能锻炼人的分析判断能力,需要“瞎子”根据生活经验仔细辨别呦!谁想当这个聪明而又勇敢的“瞎子”呢?我们掌声有请——不过,我们在玩游戏时,还要学会观察,善于捕捉游戏时的精彩镜头,然后流淌在笔端,倾吐你的心声,让读者也能享受到你游戏的快乐思路导航台开头1.以抒情开头。我最喜欢玩的游戏要算“摸人”了。2.以描写环境开头。写…  相似文献   

12.
人们关于艺术和游戏的公共经验是:艺术是美的事物,游戏是自由的活动;艺术是具有人的能力的可审美性的人为事物,游戏是自足(因而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能力审美论视野中的广义艺术与游戏是部分交叉关系;惯例艺术与游戏是交叉或从属关系;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具有片面的合理性;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不同于图书、电影、电视的中介技术,与人的肉体和精神形成了独特联系,其规则机制开辟出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的临时世界。通过操控设备,人更容易将自身的意识延伸到影像之中,产生同影像的深度连接。在实时的互动序列中,游戏提供的沉浸性、流畅性,其实是对玩家主体体验实现的全局性的设计操控;在游戏世界里的自由,只是被全面控制下的自由感。电子游戏人需要从被全面控制的“第一层的模范玩家”成长为具备元游戏素养的“第二层的模范玩家”。在元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世界不再是逃避现实风浪的避风港,而是可以作为促使人精神成长的他者。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双性化是现代人的性别化发展的主要趋向,父母和托幼机构有意识地从玩具的选择、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的设计指导等方面给儿童更多的选择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6,(6)
主题:这是时下最酷的游戏,你在游戏里可以肆无忌惮地提问,完全不用担心有掏人隐私、太过八卦的嫌疑,因为使对方讲出最秘密的真心话就是游戏的魅力所在。当然你也不用太得意.这个被迫讲出真心话的角色总会轮到你,你可以选择享受地向大家倾诉,也可以选择守口如瓶面对冒险。准备:3个人以上就可以开始玩;灯光昏暗的酒吧、公司的休息间、户外小憩的凉亭都是理想的游戏场地;如果游戏之前大家都喝点小酒效果会更好。规则:要么说实话,要么选择冒险,每个轮到回答问题的人别无选择。步骤:  相似文献   

16.
智力游戏是指那些通过智力上的竞赛、较量来获得愉悦、快乐的游戏方式,它是人类智能活动高度发展的产物。元杂剧中所能看到的智力游戏主要有下围棋、行酒令、拆白道字、顶真续麻等等。这些智力游戏或是为了怡情养性,或是在于彰显才情,或是从中寻求快乐,这些娱乐遣兴的有益情趣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民俗事象。透过它可以窥视到元代人社会生活及其精神状态的重要一隅。  相似文献   

17.
虚拟论的游戏理论: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宾塞、谷鲁斯和弗洛伊德的游戏论是最有代表性的虚拟论游戏理论。斯宾塞的游戏论可概括为剩余精力发泄论和模仿论游戏是生物体在谋生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在剩余精力的推动下发生的对于谋生活动的模仿活动。谷鲁斯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本能论和虚拟论游戏是由生物本能所驱动并作为生物本能的虚拟性表现的生命活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可概括为愿望满足论和想象论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由于视角不当和视野不宽,虚拟论的游戏论并没有真正抓住游戏的本质;因而,尽管各种虚拟论的游戏论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游戏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们的适用范围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它从席勒的时代现状入手,把美学问题与改变人性分裂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确定美是拯救人性的唯一手段。它从人性的分析开始论美,得出人的三种冲动:感性)中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这三种人性冲动决定了三种人:感性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游戏冲动结合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了道德的人。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所以美可以使人性完整,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种美论是一种伦理美学的思想,是针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形成的美的人性改革手段。它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具有伦理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研究语用学转向的先驱,其"语言游戏"观具有丰富的语用蕴涵。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即一种生活形式,是由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词的意义即是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语言游戏"具有规则,词的用法即是"语言游戏"的规则,人们在游戏中学会并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中对词语意义的解说,引入说话人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概念,客观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眼中的游戏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虚拟"论,即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其艺术观可以概括为"梦幻"论,即艺术是经过改装并符号化了的可供社会成员共享的梦幻.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是一种符号性、社会性的精神游戏.这就是弗洛伊德眼中的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由于弗洛伊德考察游戏和艺术现象的视野不够宽广,他的游戏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普适性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