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6):34-39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哲学真理观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基础上和社会历史视角下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表达,那么,与之有着"费尔巴哈"这一共同论域和历史语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对作为真理幻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批判。因此,离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真理观。马克思正是在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示中反证真理的真实性内涵。事实真实和价值真实是意识形态真理性的双重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气质和真理性品格正是因这双重规定而彰显。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是怀着某种期待,希望在哲学最主要的一些领域,海德格尔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想.然而,海德格尔所谓真理的本质除了絮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没有给我们任何新鲜的本质.如果说他的真理观在某些方面似乎接近真理,也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多个镜像的暗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真理观的集成之作———《中国哲学史上的真理观》简评付严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开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掀开了哲学理论界深化真理观研究的序幕,并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值得二十周年之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又以《真理观研究》丛...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里提出了一种新的真理观,主张真理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真理,而反对真理只是一种自然科学过于狭隘的客观主义的方法;同时,他强调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即"视界融合、效果历史".视界融合是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效果历史是指历史并不是对象,我们都处身于历史之中,因此历史并不立于我们对面,而是一种过去对现在的效果.伽达默尔指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从而完成了本体论解释学的语言转向;并强调解释学事件中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要素的统一,应用是实践的应有之义,哲学解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解释学研究的是人的自由、生存、善的选择这些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解释学不仅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科学的精神故里,而且是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真理: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科学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沿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探索范式认为,真理是标志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这不是马克思的探索范式,这样得到的真理观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真理观.马克思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地位,真理就其指称现实的状态和过程而言是指这个日常生活世界,就其指称科学的理论学说而言是指正确、系统、全面把握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方法的双重含义,而对于这两重含义之关系.则多含糊其辞,不予深究.但要从根本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这一关系问题就是一个不能予以回避的原则性问题.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论对象的社会存在,并不是直观地摆放在那里的.而是只有在这一理论方法的视野中才呈现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建构起了其对象,而这也就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迟有明 《探求》2002,(Z1):28
一、列宁在批判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基础上阐明了具体真理观列宁的真理观是在对俄国马赫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阐明的。马赫主义是俄国修正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据 ,在真理观上宣扬的是相对主义 ,企图用以证明任何诡辩、任何无原则的立场都是正确的 ,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波格丹诺夫。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 ,集中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列宁在批判中指出 :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 ,完全否定了真理包括的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在列宁看来 ,要唯物主义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那就必然承认客观真理。与此同时 ,…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走过一条漫长的探索真理的道路,欧洲如此,中国也是如此。翻开中国哲学史,关于真理和真理标准问题,哲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由于哲学路线不同,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也不同。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主观真理论和客观真理论的斗争中,出现了几种相互对立的真理标准论。今天,我们总结一下前人争论的经验教训,对于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制造的混乱,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问题一直是实用主义的核心问题,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人的真理,真理是为人类的生活而确立的。作为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真理观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他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一切哲学问题和理论观点,包括对传统真理观的质疑和批判。罗蒂通过否定各种普遍性真理观来坚持一种反真理观的普遍立场,提出了一种通过说服而不是通过强制使真理符合我们的信念,使我们能够应付世界,从而使我们的预测和控制力得到提高的小写的追求真善美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真理观"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之沧 《求是学刊》2004,31(3):25-30
实用主义真理观作为对实证论、自明论、逻辑论、约定论、符合论等真理论的超越,并不是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相反,它是非常辩证的,既讲真理的真实性和真理符合论,也突出真理的实践性、有效性;主张理论、实践和效果三位一体;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具有积极探索和创新求实的性质;反对绝对真理,重视理论结合实际;提倡哲学关心人类生活,精心呵护生命,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完整人性;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的方法论;立足时间论、生成论、协同论、身体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撞击语言牢笼,以挫败绝对理性和抽象无用的学院派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科学文化中,狭隘的真理观导致了真理与民主的对立.在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影响下,某些极端的技治主义者为保证科学研究的效率,极力反对科学的民主化,但这不仅无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且削弱了科学的发展动力.在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影响下,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为倡导科学的民主化,极力消解科学的真理,但这又为"庸俗的民主"洞开了大门.实用主义真理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偏颇,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揭示了科学真理与商谈民主之间交融互补的深刻关联,从而为科学文化的建构提供了一条颇具启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真理观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不同。他认为:“真理”一词的原始意义来自希腊文“αληθεια”,意指“事情本身”,是从晦暗到无蔽状态的存在,是在此展开的存在。真理本质是自由,自由支配着人才有历史,自由、真理和人类历史是一致的。真理与非真理并不是不相干,而是共属一体的,通过解蔽运作的迷误是达到真理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现行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对于真理观的某些论述,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①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第一,这个定义把真理归结为内容,而忽略了真理的形式。任何一个正确的概念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真理”这个概念比不例外。我们绝不能因为论述“真理是客观的”,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哲学关于语言的探险中,没有谁比道家和禅宗走得更远.本体之道和佛法大意的不可说,使沉默的价值得到彰显.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彻底放弃语言,而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能指的边界,以实现对道境或禅境的逼近.但是,就这种语言探险的绩效而论,它给人留下的依然是一个思想的残局.在此,知识与真理、语言与对象之问的距离与其说被充分拉近,倒不如说使两者的分际变得更加明晰.道禅的语言之思,给人昭示的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只可能是一种"一言难尽"的诗意图景.诗性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陈立新 《浙江学刊》2005,1(6):15-20
传统的观点把世界理解为在人之外的东西,由此来解读马克思关于哲学"改变世界"的思想,就疏离了马克思从存在论领域发动的哲学革命这一实情.马克思使用的"感性世界"的提法,提示了"人"、"感性活动"、"感性世界"具有同源性,确证了人与世界乃是原初的关联.只有依循马克思的深思才能确立合理的阅读视野,把捉"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彰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要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观了西方思想史上三种不同真理观的主旨:柏拉图式传统真理观、罗蒂实用主义的后现代真理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理观,它们之间互相针锋相对.罗蒂和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柏拉图式真理观的符合论及其永恒性和客观性.与这三种真理观相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第一个阐释者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阐释的马克思哲学及其力图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年来被理解为权威阐述,但这种表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问题所纠缠.分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本,把握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异同及其原因,在时代变迁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女性:他者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浙江学刊》2005,(3):203-209
"哲学与女性"问题是一个新的哲学问题.通过考察现象学、存在主义、列维纳斯、德里达、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有关女性的哲学话语,本文试图追问:为什么号称是对整全的知识和真理之爱的哲学,竟然排斥、拒绝和否定女性的思考和关于女性的思考呢?哲学的同一性究竟是如何通过一对"自我与他者"建构起强大的自我确定性的呢?女性的人性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又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呢?为什么哲学难以言说甚至根本不能言说女性?这一哲学话语的沉默和缺席对于哲学意味着什么,对于女性又意味着什么呢?对"哲学与女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自我意识,代表了试图打破这种哲学独白的沉默和缺席的良好意愿,代表了走向二者之间艰难的对话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3年第1期报道:1982年4月,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苏联哲学协会、《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联系问题”。B.C.巴鲁林在会上致开幕词。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联系问题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因为尽管它们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