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何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7-59
司马迁笔下的李斯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锐意开拓的胆识,但又包藏野心,人格存在着严重的缺憾,虽然获得了卓然的政绩,但却结局悲惨,这正是他以"老鼠哲学"处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苑慧香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26-128
从文化根源的角度,分析李斯行为动机及其行为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李斯现象的时代必然性和合理性。该研究突破了人们总用“道德”尺度解读李斯的局限,使李斯具有文化的双层意义,还李斯社会人之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的塑造研究入手,提出了社会情境、社会暗示、社会感染、社会模仿是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塑造的基础因素,并从社会文化孕育社会人格、社会文化确定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养成主体意识,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四个方面阐述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的塑造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及社会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孙红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33-35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代中国社会所要建构的理想人格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人格。当前现实人格失范的现象比较突出 ,对现实人格进行调适的根本途径是进行社会调控、精神调控和价值调控。 相似文献
5.
高旭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8-50
李斯是秦朝短暂的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在秦亡之前所提出的"督责之术"的政治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着极大的消极性、局限性,在实践上造成了重大的政治灾难,恶劣的政治影响十分深远.但必须指出的是,"督责之术"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与李斯一贯的政治主张有着巨大的差异,不能将其所有的负面影响完全归罪于李斯本人. 相似文献
6.
李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作为政治家,李斯认为治理国家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而不应从古人出发,因袭旧制,要因时而变,实行郡县制;要禁止异说,统一思想,严刑峻法,以法治国;要敞开国门,大胆接纳和重用国外人才,引进人才要有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7.
朱绍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105-109
李斯在秦统一及统一之后,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用阴谋之计离间六国君臣,二是《谏逐客书》为秦国留住了宝贵的人才,三是确立了秦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四是确立适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郡县制,五是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六是统一思想,七是刻石纪功宣传秦统一的丰功伟绩。关于李斯废扶苏立胡亥为皇帝,毒死韩非,在狱中上《督责书》三个问题,都是由其法家的思想主张和立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9.
王正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6):40-41
从哲学人格理论的视角看,道德实践领域的人格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就是哲学人格的缺失。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资格自我确证的人格行动。以哲学人格意识作引领,生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将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人的价值生命提供担保。文章通过讨论哲学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契合,表达了道德人格建设的哲学人学诉求。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与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67-70
健康完善的人格是人类社会及人的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网络社会为人格塑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网络社会的心理机制和运行规律 ,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 ,是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加强诚信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诚实守信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部分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实情况,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市场经济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途径, 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和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12.
高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52
秦相李斯以极强的成就动机和功利目的实现了其“官仓鼠”的价值追求,而功利主义取向最终又导致了自身身死族灭的结局。李斯的成败,是其成就动机使然,也是战国时期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精神所催生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3.
陈良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90-95
先秦儒家已具有明确的积极的社会美与人格美意识,其代表性语词是“里仁为美”与“成人之美”。社会美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上下人际关系和谐,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大同”是美之极致。人格美,不同于道家以“柔”为人格之本,主张刚柔相济并以刚(“刚”、“勇”、“直”、“敏”)为主导,因此而有孟子提倡的正气浩然的“大丈夫”人格与荀子理想中的“全”而“粹”的“至文”人格。 相似文献
14.
刘虹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82-184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群体意识、自信心、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人格的现代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栩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72-76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生活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现实人的品格。社会结构是人格结构在社会活动中的投射 ,人格结构受社会结构的规约并随之转型而分化。在从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结构从领域合一到相对分离 ,人格则实现从依附性向独立性、从同质性向异质性、从单一化到多重化的转变。市场经济引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使人格实现现代性的转型。人的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人格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诚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1):46-48
人格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 ,也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人格的时代意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人格的培养、人格现代化的实现都是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我国实现人格现代化的具体对策应是 :进行现代化人格的设计 ,把现代化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创设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张瑞雪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67-71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论述,他们肯定每一个体都有完善自我人格的潜在因素和现实能力,但又非众生皆平,不同的政治阶层具有不同的理想人格,自下而上分别是君子、贤人、圣人。这种层次性是现实等级秩序的反映,君子、贤人、圣人既是先秦儒家对庶民以上的各阶层提出的做人要求,又是为他们划定的“成人”界限。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多元的、去中心的和片段化(fragment)的自我和人格体验,消解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统一而稳定的自我和人格观念以及主流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社会建构论从反本质论、实在论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认为:(1)自我和人格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产物,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与互动,是人们主动探索自我和建构自我的过程;(2)人们在网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是真实自我的展现,只要这些自我之间能保持协调和沟通,即维持一个弹性的自我状态,人们就不会因此而患上多重人格异常症状。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用担心人们会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而导致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9.
彭晓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
道德人格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和道德面貌的概括,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的特殊性决定它对社会也有其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丁立平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对110年前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析,对中国当代社会人格及国际社会人格模式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社会人格的巨大进步,也同时分析指出了仍然存在的主要缺陷,用历史观、发展观、全球观眼光来分析中国社会人格,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