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先秦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诗篇《离骚》的写作年代,是《楚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据胡念贻同志《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及其写作年代》统计,《离骚》著期约有八说(自王逸至当代)。当然远不止这八说。各种异说均涉及《史记·屈原列传》,但  相似文献   

2.
<正> 《离骚》写于何时何地,分歧颇大。如细细数来,竟可达数十种之多,有的观点相近,有的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曰作于怀王朝屈原遭谗被疏,罢“左徒”,黜“三间”之后,地点在郢都;二曰怀王朝被放于汉北时所作;三曰作于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来立或初立之时,地点或汉北或郢都;四曰作于顷襄王朝流放江南之后,或流放之初,或流放途中,或流放之末。上述诸说,就时间而言,最早的认为作  相似文献   

3.
《离骚》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之“离”,暗合《周易》“离卦”.《周易·说卦》云:“离为火,为日,为电.”又云:“离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离为雉.”故《周易》《离卦》之“离”其本义为太阳.楚人祀日崇鸟拜火,《离骚》之“离”,暗合《周易》,其义当为太阳神鸟,据我国先秦巫书《山海经》及两汉张衡《思玄赋》等辞赋,太阳神鸟即阳离鸟(或名长离鸟),即今所称之黄鹂鸟.  相似文献   

4.
<正> 1 《离骚》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一直没有正确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主人公就是屈原自身。这是传统的看法,把《离骚》看作诗人的自传式作品,认为所写的是“真的事实”,“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把主人公当作一个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文史不分,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混同起来了。第二种,认为主人公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新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离骚》中的具体事物,郭先生  相似文献   

5.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6.
<正>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和但丁(公元1265——1321),虽然时隔千余年,地隔几万里,可是他们的生活道路和代表作品却异中有同,存在不少惊人相似处。下而,我就略举同异,谈谈两者的类同性和独特性。不当之处,还望同志们指正。1 众所周知,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七国纷争向中央集权过渡的重大转折时期。当时,秦最强,楚最大,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都有统一中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篇开明宗义指出:“《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接着又指出: “现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矣!”  相似文献   

8.
9.
众多楚辞读本往往回避章节之学、层次分析的原因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史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离骚》分段争议颇多,大略分为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三、十四段以及“二分法”或“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等。从结构层次的合理性而言,“两分法”最经得起推敲,古人“前半”“后半”之说,“人境”“神境”之论,颇切辞旨。延续“两分法”的王邦采的“三分法”,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0.
高阳伯庸《离骚》主人公灵均作为一个神灵从天而降楚地,他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他是高阳的后裔,伯庸是他的先祖。可见“高阳”和“伯庸”与楚地关系密切。“帝”,古指最高天神,如上帝、天帝;也指专主一方的神。然而与楚地有关的天帝高阳、伯庸在楚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只有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探求。  相似文献   

11.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王注以飘风为“兴邪恶之众,屯其相离,言不与已和合也。”又曰:“云霓,恶气,以喻佞人。御,迎也。反见邪恶之人,相与屯聚,谋欲离己。又遇佞人相帅来迎。欲使我变节以随之也。”洪兴祖补注云:“屯,聚也。”  相似文献   

12.
战国楚贵族诗人屈原是庄园制封建社会最后唱挽歌的诗人,也是专制主义封建社会黎明时最早的报晓歌手。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文思雄奇,辞采巧丽,是古典诗坛上最早的抒情长诗,开拓了辞赋艺术表现的新生面,成为千古传诵的楚辞佳作,是先秦文学史上辞赋的名篇。 近三四十年来,关于屈原及其《离骚》,专家学者已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提出许多可  相似文献   

13.
揽字王无注,五臣注云:“揽,持也。”王夫之云:“揽,尽取之也。”按:“揽茝”与“蕙纕”相对成文。蕙纕为佩之物,则“揽茝”不当为动宾结构,释为手持香茝。揽当为缆之假字。缆,《玉篇》:“维舟索也。”是缆即绳索。《离骚》:“索胡绳之孋孋”即指用香草搓绳索。“揽茝”当是指用茝作成绳带之类,与“蕙纕”义近,其正读当作“茝揽”,为与下句“悔”字叶韵。故倒。此是诗中常例。  相似文献   

14.
“皇”字自王逸释为“皇考”,王夫之《楚辞通释》申之曰:“皇,皇考省文”。似成定论。然此解释有三可疑:古籍一中从不见有皇考省称为皇之例。据王逸说:“皇,美也,父死为考。”则皇考为偏义复合词,皇修饰考,如可省当省皇而存考。二、摒北方诸子“明一者皇,察道者帝”(管子·兵法)的陈说且不论,即使在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为屈原绝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屈原的临绝之笔,历来众说纷纭,有司马迁的《怀沙》说,蒋骥的《惜往日》说,王夫之的《悲回风》说,黄文焕的《哀郢》说等.这些说法失之偏颇,不能成立.屈原的绝笔当是《离骚》.离骚者,远离人世之忧愁也.学术界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异说甚多,大致有两类说法:一是认为写于怀王时期,一是认为顷襄王时作.我们认为,分析《离骚》的创作时代,必须紧扣诗文中所透露的史实和诗人的思想情绪,结合楚国当时的实际,作出准确的判断.下文就从几个方  相似文献   

16.
成顼在《理论月刊》今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到王逸直至今天,人们都无一例外地从《诗经》中寻找《离骚》比兴的源头,但近二十年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以诸多的雄辩事实说明,《离骚》比兴源于楚文化自身。 他认为,楚文化中的巫风习俗是我们理解《离骚》比兴的关键。楚国是一个巫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其巫文化构成了楚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特色。在巫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楚人对巫的宗教品质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民间祭歌《九歌》以香花香草桂酒椒浆敬神娱神。写作年代可能早于战国  相似文献   

17.
对于《离骚》诗题的解释,历来有离忧、离愁、遭忧、牢骚、劳商等说法。其实,“离骚”应是“离别骚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离骚》篇名题意,历来众说不一。其不同的解说,无非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曾归纳过的几种,至今尚无确解。最早的当系司马迁的“离忧”说。其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又云:“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这实乃对司马迁“离忧”说的进一步解释。《史记·屈原列传》云:“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是怎么作出此解的呢?细考《史记》原文,不难发见“离骚者,犹离忧也”的上文,有“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等数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可见,司马迁“离忧”说的“忧”,不仅有“忧愁幽思”之义,而且这种“忧愁幽思”是在屈原不被楚王所容而被疏离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离忧”不正是“别愁”(即“离别之愁思”)之意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离骚》的原型结构为周诗六义中的“比诗”(原始的双人歌舞戏剧)。《离骚》结构本身也是一种古代歌舞剧的剧本。结构关乎内容。因此,《离骚》中的诸意象均当做为戏剧中的台词、道具、戏剧场景等来阐释,这才更符合其本义。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用血和泪谱写的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赞歌。其千汇万状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一、《离骚》的情是丰富、深沉、强烈的;二、《离骚》的情是真实、典型的;三《离骚》的情是融汇在先进思想的光照之下的;四《离骚》有高超的抒情技巧。本文拟就这四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