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与企业都是市场经营中的主体 ,银企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因此 ,深入研究并处理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构建市场型的银企关系 ,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市场型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建立市场型银企关系的主要障碍 ,并对市场型银企关系构建的基本途径进行初步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型银企关系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互惠互利 ,平等合作的市场主体关系。市场经济中的银行和企业作为完全独立的经济人和法人 …  相似文献   

2.
从金融产权角度再论我国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企关系是金融产权的产物 ,而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产权具有产权国有和市场垄断的特征。在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的安排下 ,银企关系在项目选择、经营效率、利率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等多个方面表现出其内在缺陷。相应地 ,重塑银企关系的关键应是改革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 ,即在增量方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内生性融资方式扩张 ,在存量方面实施国有经济分类的股份化改造。  相似文献   

3.
高帆 《学术探索》2003,(2):23-26
银企关系是金融产权的产物,而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产权具有产权国有和市场垄断的特征。在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的安排下,银企关系在项目选择、经营效率、利率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等多个方面表观出其内在缺陷。相应地,重塑银企关系的关键应是改革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即在增量方向推进民营经济的内生性融资方式扩张,在存量方面实施国有经济分类的股份化改造。  相似文献   

4.
近期我国经济过热,调控过程艰难,致因是多层次的。除了调控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体制不完善是根本原因。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过程,是“政府-市场”关系优化的过程。尽管调控需要经常性的相机抉择,但要使调控效应持久平稳,必须构建宏观调控长效机制。政府归位、依法调控、保持政策连贯性是长效机制建立的保证,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智力支持系统建设是宏观调控长效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转制和银行转轨的改革过程中,正常的银企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银企关系虽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影响下,仍存在一些问题。而从银企内部和外部环境上采取措施,是积极改善与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企间融资博弈的演进与信用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我国银企融资博弈的演进过程分析 ,揭示了造成我国当前信用市场中普遍的道德风险行为和高违约率的主要原因在于 ,经济转轨中政府对微观金融决策过程的直接参与及信用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滞后 ,因此降低和防范当前超常的信用风险 ,必须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市场信用制度 ,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难题之一。债务可分为帐面债务和非帐面债务。帐面债务是指我国传统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造成的银企之间大量的不良债权债务关系;非帐面债务是指国有企业对职工的欠帐。解决帐面债务的思路不能只局限于银企关系的处理,而应当联系整个金融体制来考虑。设立特别投资基金是解决帐面债务问题的一个较好的途径。而非帐面债务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新塑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制度及保险体制。  相似文献   

8.
制度安排间的相互作用对转轨进程及转轨绩效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制度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转型经济中影响交易活动的"关系"规则、"指令"规则以及市场治理规则,详细论述了转轨过程中"关系"规则与"指令"规则对市场治理机制的替代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制度结构失范问题,最后提出规范转轨经济中制度结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银企关系的目标模式与途径马书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链条上,银行与企业唇齿相依,休戚与共。银行与企业心心相印,产生对接的合力效应,必将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企关系被扭曲为管理与被管理、供给与被供给、监护与被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意义●张孝远一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时期,都应当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国情及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正如我国经济发展既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中、远期目标,又制定了“九五计...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目标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从扩大到收缩,成为体制转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需达到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中规范的政府职能,必须克服地方政府既是管理者又充当“经济人”的双重职能矛盾,与企业制度、市场发育紧密结合,配合推进改革。本报告着重剖析了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特点和难点,探讨了地方政府经济调节功能的正确定位和职能转变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源 《学术研究》2004,(1):44-47
本文通过追寻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背景及我国的实践,探讨了内源性经济和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特点及我国的代表性地区,分析了两种模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八五”计划提出,今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要有合理的目标模式、正确的政策手段相适应,而银企集团(金融产业集团)最独特、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已为银企集团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银企集团的发展已具有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银企集团的产生和发育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其生产的目的无疑是利润最大化。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并形成新的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后四中全会后,又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  相似文献   

15.
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方克定李再根陈哲当前,银企关系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银行走向市场的严重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银企关系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企业逃债现象较普遍。部分企业还贷意识较差,长期拖欠银行贷款,造成银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银企结合论纲刘葆银企结合是指银行与企业在经济运行中以资本为纽带,在利益均沾和风险共担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内在结合.这种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深化,反过来,二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又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许多同志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推进,我国银行与企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银行与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日渐增强,市场意识、金融意识逐步强化,行政、官办意识不断减弱,传统的“大锅饭”的格局正被打破,百舸争流的景象已经形成。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银企关系趋散状况也日趋明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甚至出现僵恃状态,且呈扩张之势。不良的银企关系——这一经济改革和发展进行曲中的不和谐音符,如不迅速予以调整和删除,势必会对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企业改革和银行商业改革过程中 ,要建立起新型的银企关系 ,首先要理顺银行与企业之间平等、互利及双向选择的服务关系。在此基础上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确政府职能及商业银行的性质 ,培育资本市场 ,达到银行资本与企业资本融合 ,发展直接融资 ,并加强、完善法律体系 ,从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银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江  徐鹏 《东岳论丛》2000,21(2):48-52
资金商品化和借贷制构成了现代经济中银企关系的基本内涵。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 ,使中央银行制度得以形成 ,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之外的新兴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金融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银企双方的选择性日趋强化 ,它具备了明显的现代银企关系特征。重构银企关系的基础性工作在于重塑金融交易制度或规则 ,规范信用环境 ,确立资金商品化和借贷制的资金交易机制。在新型银企关系构建过程中 ,银企结合的密切程度也是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银企关系历史演进过程和比较国际上三种典型的银企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现代银企关系变迁趋势和规则,结合中国银企关系的特征和问题,提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银企关系模式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