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车31号座位     
春节前,我从省城坐火车回家过年,虽然只需三个小时的路程,但我还是捎上了一张小塑料凳,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我的车票上写着:“16车——无座。”春运中的火车真挤,连车厢衔接处都站满了人,我上车后依旧习惯性地往车厢里挤,希望能碰运气找到一个空位,没挤几步,竞真的发现一个空座位——“031”号。邻座是三位小伙子,我问他们这里有没有人坐,他们说不清楚,可能是刚才下车了吧。  相似文献   

2.
欢子三蹿两蹦地上了10路车,车厢里不算拥挤,但人都站得很近。找到一处能扶着的地方站好,欢子的肚子正贴着一个“小黄帽”的大书包。仔细端详了一下这小姑娘,个子不高,鼻梁上架着眼镜,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穿着厚实的羽绒服,活像个小熊猫。小姑娘旁边还站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姑娘,扎着两根老高老高的小辫子,跟个小兔子似的。  相似文献   

3.
5月23日,北京大学方正集团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中易电子公司签订了合作推广《郑码》的协议。 5月25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北京联想集团公司也与中易电子公司在京正式签约,决定联合推广“郑码”汉字编码系统。“郑码”将成为“长城”与“联想”产品中的首选汉字输入系统。  相似文献   

4.
    
翟鹭 《快乐青春》2011,(9):40-41
“喀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有伤着人。  相似文献   

5.
李立敏 《天府新论》2022,(5):150-159
《车厢社会》是论及丰子恺散文创作时无法绕过的一篇。该文虽从乘客感受起笔,落脚处却为作者对社会转型期世道人心的幽微洞察。因此,本文从乘客的个体心态演化、火车所反映的时代症候与“车厢社会”概念的多样化解释空间三条路径分别切入,进行不同角度的跨学科文本细读。本文认为,这一文本既展现出一位火车乘客的心态演化史,也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火车日益嵌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时代现象。此外,因其内部的复杂结构与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性,“车厢社会”这一语词也有成为分析性概念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编辑部: 现对转来为石敬瑭翻案一文的作者郑同志的信,简复如下: 郑同志说,他是以毛主席“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这一论断为指导提出他的看法的,我则认为他是曲解了毛主席  相似文献   

7.
(一) 在《周礼》一书中,天官冢宰位列六官之首,尊为百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郑注云:“冢宰于百官无所不主”,贾疏引郑目录云:“象天所立之官。冢,大也;宰者,官也。天者,统理万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总御众官,使不失职。”其地位与后世之宰相等同。  相似文献   

8.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典籍中,“方”与“策”常相对而言。如《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不及百名书於方。”郑注:“策,简也。方,板也。”《仪礼·既夕礼》:“书赗於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於策。”郑注:“方,板也。书赗、奠、赙、赠之人名与其物於板,每板若九行、若七行、若五行。策,简也。”《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郑注:“方,版也。策,简也。”那么,“方”与“策”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郑笺》较之《毛传》多所不同,孰是孰非应加以考辨。早在魏晋之间王肃与王基等人曾经展开“申毛难郑”与“申郑难毛”的论争。清代乾嘉以后,戴震、焦循、胡承珙等人以至近入黄侃、黄体叔侄,皆以审慎的考辨断定《毛传》胜于《郑笺》。故此支持以上诸家意见,摭拾其说略加爬梳,从六个方面对《郑笺》提出置疑,以为《郑笺》改易《毛传》,或主三家诗说,或主谈纬家说,大都是不足取的。因此昔日论者所谓郑玄推倒个文经学云云,恐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邓析(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与子产,孔子同时。他的身世不详,一说他当过郑大夫,是一个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的革新派人物。曾著《竹刑》,后人都认为他是法家的先行者。今传《邓析子》一书,除个别观点可能属于邓析的外,就全体而言,都属西汉人杂凑而成。 西汉刘歆在编次《邓析子》一书时说:“邓析者,郑人也,好刑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什么叫做“两可之说”、“无穷之词”呢?  相似文献   

12.
《诗经.周颂.嘻嘻》有:“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其中的“终三十里”,等于说“终(方)三十里”,这是古汉语表示面积数时省略“方”字的一种特殊形式。然而,郭锡良《古代汉语》(下册第912页)释道:“终,竟,指全部。三十里,指三十平方里面积私田。据郑玄笺,万夫(一万人)所耕之田共三十三平方里多,这里说‘三十里’只是举其成数。”这个解释是有偏差的。首先,郭所引郑笺的话欠准确。郑筹的原话是:“计此万夫之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也,耕言三十里者,举其成数。”(见《是清经解续编》卷七十五下)郑笺…  相似文献   

13.
晚明文人的“自娱”心态与其时代折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郑元勋到黄宗羲这正是晚明文艺启蒙狂飙掀起高潮以后的一段光景。公安三袁中的小袁故世已经7年。略晚于公安派的竟陵派领袖钟惺故世也已6年。就在这1630年(崇祯3年),晚明著名小品文选家郑元勋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文以自娱”的主张。他不但编选了一部独抒性灵的、极洋洋大观之致的晚明小品文选集,还给选集起了一个很别致而饶有深意的书名,  相似文献   

14.
斗兽,对于原始狩猎生活,是一种主要的生产手段。我国奴隶制时代勇士力搏猛兽,仍作为贵族畋猎时的主要表演项目。《诗经·郑·大叔于田》歌颂郑太叔段多才好勇,能袒身空手搏虎:“袒裼暴虎,献于公所”。更有以圈养猛兽为乐的大奴隶主,相传“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放虎于市,观其惊骇”。《史记·殷本纪》说,帝纣在沙丘大筑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周穆王曾畜虎于东虞,  相似文献   

15.
1990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在旬邑县郑家乡听到席家山这几年的巨大变化,不由得使我慕名前去采访一趟。 席家山过去只有两三户人家,没有公路,上下行路全靠的是羊肠小道。只是近几年,在郑家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领导下,为振兴全乡经济,开发地上地下资源才红火起来。因为这儿储藏着大量黑色的金子——煤炭。由此而建起了一个北山人的“摇钱树”——席家山煤矿。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曾经改造了整个中华大地的伟大思潮——“法治”,发端于齐、郑,酝酿于晋国,植根于秦土,最后席卷全中国.晋国由于自身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等原因,成为“法治”的温床和第二故乡.它铸造了两件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目前通行的各种注本,都把后一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成是“凡四海之内所居住的人,都是周王的臣民。”其中“率土之滨”被解释为“四海之内”,诸家均无异议。但是追本溯源,却发现这种解释颇有牵强之处。 这种解释的来源是毛《传》、郑《笺》和孔《疏》,主要是孔《疏》(见《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毛《传》:“率,循;滨,涯也。”郑《笺》:“此言……王之臣又众矣。”孔《疏》:“诗意言民之所居。民居不尽近  相似文献   

18.
郑玄是东汉后期经学大师,其注经思想特别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和体系特征.高居其上的是“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这是郑玄遍注群经的主导思想,也是郑玄的人生价值取向.在“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的背景下,惟有“博综众说,会通今古”,才能达到这一至高目标,没有这样的胆识和才智是决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为力避今文经学“繁琐寡要”之弊,郑玄确立了“举纲张目,凡说不解”的注经思想.如果还是像今文经学家那样,一经训释成百万言,其注经宗旨仍无法得到彰显.“疑以传疑,不知盖阙”是郑玄注经坚守的基本准则,亦由其注经宗旨所催生.至于“声近义通,因声求义”思想,既来源于郑玄对汉字音义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郑玄解决“同事相违”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所有这些都使得郑注更具创新品质,郑注一出,旷日持久的今古文之争宣告结束,郑学由此大行天下.直至今日,郑注仍然是我们理解经籍要义、研究先秦两汉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关于“滑”的解释,有两种: (一)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注“滑”说:“国名,……在今河南偃师县府店镇北。”(北京师院《古代散文选注》上册说同)  相似文献   

20.
郑《笺》、孔《疏》与朱熹《诗集传》“兴”论的不同,与儒学发展变化的特定历史语境有着重要关联.在显层的“兴”论阐述中,暗含《诗》学阐释方式的变化与情、志(性)关系的不同思考,以及此思考所得以可能的儒学核心问题的变化.大体言之,郑《笺》“以志统情”,强调“兴者,喻”的结构模式与“求诗意于言辞之外”的经典阐释方式;孔《疏》以“情志一也”,强调“兴必取象”;朱《传》以情为用、性为体,由情明性,强调读诗者的深入涵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