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早在生态与媒介的关联语境中运思的理论家之一,麦克卢汉主要从媒介感知环境、媒介符号环境和媒介社会环境及三者间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媒介感知系统各成分之间、媒介符号系统各部分之间和媒介社会系统各层面之间的互动共成、循环共生和整体共存等一系列生态学思想,为媒介生态学奠定了一个充满诗性智慧和理性洞见的论说基础.同时,他对媒介感知系统的内在自足性、媒介符号系统的形式生产性和媒介社会环境的非社会历史性的偏爱,也使其表现出人本主义的技术乌托邦倾向.  相似文献   

3.
正如前面两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研究范式及对麦克卢汉思想与其时代深层关系判断上的偏差成为制约国内麦克卢汉研究走向深入的瓶颈,从而形成了一种将麦克卢汉非历史化的研究倾向,即把麦克卢汉视为一个不仅对其所生活时代的媒介现象作出深刻分析的大师,同时是一位准确预言了其身后所发生的网络时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众所周知,麦克卢汉以其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而名噪一时,其有关媒介的观点不仅在英语学界,而且在法语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鲍德里亚这位后现代主义的教父就曾被称为法国的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去世后,理论声誉一度中断。只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麦克卢汉学说输入中国已有时日,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我们推出本专题的意图并不只是在学术上深化麦克卢汉研究,尽管所组织的四篇论文(其中一篇放在"海外传真"栏目)都有一定深度,分量不轻,应当视为麦克卢汉及其影响研究的力作;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尝试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无疑是20世纪西方思想舞台上一个令人难解的谜。60年代中期,他凭借《理解媒介》这一由无数神谕般的格言警句构成的论说文集而暴得大名,并被当时的大众传媒吹捧为自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但进入70年代以后,他很快就风光不再,最终在落寞中与世长辞。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他获得了新生,并被谥为网络时代的先知!尽管这次复活在形式上确立了他的当代思想大师地位,但是,关于他的思想贡献、学术影响和思想效应,人们依然众说纷纭、难下定论。有鉴于此,在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和逝世30周年之际,本刊刊发这组专题论文,以期对麦克卢汉及其思想进行批判的再评价,从而推动国内的麦克卢汉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媒介即讯息" 一种现象学的媒介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即讯息"作为麦克卢汉的传世名言,向来为传播学界所称引.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一论点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世界"本身而直观呈现出来的媒介本质.它的提出表明麦克卢汉凭借对媒介的现象学观照而从生存论层面阐发了其所富含的哲学意蕴,从而突破了传播学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传统思维,于后两者所持有的科学主义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本质观之外,在有关媒介意义的问题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识途径,并由此通过提供一种面向人类一切经验的"思的可能性"而敞开了传播研究的思维视域.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媒介环境学的关注是从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引进和讨论开始的。目前世界各国在媒介技术应用上趋于同时化,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追溯还原,回顾学界对西方媒介环境理论的学习、引介和模仿的历程,对国内学者的媒介环境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大数据的媒介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审视媒介演化理论和媒介技术生态观念的影响,为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志斌 《理论界》2010,(6):164-165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对当代西方文化世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他重新界定了"媒介"的概念,并把对媒介的理解推广到所有的人工制造物和技术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即在传递着一种讯息,并用"媒介即是讯息"重新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深层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0.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因其提出“媒介即讯息”而名声鹊起。在《理解媒介》中,他断言“目前正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这似乎让人联想到当前埃隆·里夫·马斯克(Elon Reeve Musk)的“脑机接口”技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AI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自媒体、新媒介的泛滥,新媒介时代的理论界以及各类玩家们很容易与麦克卢汉发生各种类型的共鸣。在这些共鸣的背后隐藏着的,则是麦克卢汉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正是这些独特的视角使得麦克卢汉的一些“令人迷惑的观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之轴中多次“被发现”并常常给人以新的启迪。麦克卢汉的独特视角,主要可以归纳为媒介视角、技术视角、文化视角、语言视角以及人的身体及其解放的视角等等,而那些不同时代的共鸣,只不过是麦克卢汉的这些独特视角与不同时代之风之间所发生的时代欢唱。  相似文献   

11.
1993年6月,经过多年的延宕后,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中文第一版终于面世。此后,相关研究陆续出现。反观近20年来国内学界谈不上非常多的麦克卢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  相似文献   

12.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技术是“印刷文本”教育模式最有影响力的变革动因——不断演化的电子媒介技术对“印刷文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变革性冲击,并相继萌发了“没有围墙”的教育模式和“超越时空”的教育模式.这些目前还尚未确立的教育模式,都在不同侧面体现着麦克卢汉主义“媒介即讯息”的教育变革论.  相似文献   

13.
孔帅 《天府新论》2021,(3):140-147
新批评派的“本体论批评”主要指诗歌具有多元和有机的结构形式,能够与外部真实的生活世界产生同构关系。麦克卢汉早年的文学背景导致他直接继承了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与社会生活之间通过人体感知这一中介也具有了某种同构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立场,麦克卢汉认为包括大众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就是感知外部媒介环境的工具和“探针”,并且对电力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表现出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超越了新批评派狭隘的传统文学观念,成功实现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主义研究范式的代表学者伊尼斯和麦克卢汉迅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而传播学三大流派的研究中,伊尼斯的研究话题也总是若隐若现,人们越来越发现,对于伊尼斯“媒介决定论”的简单定性,是无法涵盖伊尼斯杰出的学术贡献和卓越的学术传承与创新,伊尼斯对于芝加哥学派的发扬光大,使他与众多的传播学流派研究产生交集,在传播学的三大流派中都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出身文学而从事传播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同时关注文学和艺术。在考察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艺术危机后,他提出,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口传艺术样式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印刷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与同时代的很多学者对艺术危机持悲观态度不同,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形式的变迁是媒介更替的必然结果。在电子时代,虽然传统艺术样式走向黄昏,但将会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并有助于人们与新媒介塑造的新环境建立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阳海洪 《云梦学刊》2013,(5):149-153,157
关于“mediaecology”的汉译问题,学界存有争议,或将之翻译成“媒介生态学”,或翻译成“媒介环境学”,概念的不清晰引发了学术研究的混乱。东西方的“mediaecology”虽都秉持了生态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但在研究取向上,是有明显的区别。北美的“mediaecology”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以探讨媒介及由媒介所建构而来的符号环境如何限制人类感受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并由此影响到人类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媒介生态学属于中国的原创概念,是指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学说。两种理论在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和学术关怀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应将北美的“mediaecology”汉译成“媒介环境学”,中国的原创理论命名为“媒介生态学”,以廓清其学科差异,避免理论的混淆。  相似文献   

17.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是媒介生态学研究领域内重要问题.本文阐释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人文思想领域诸多大家对消费社会娱乐化问题的反思;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讨了“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根源、问题及其危害;面对消费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学更应重视人文取向与价值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解决技术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认同与生态学关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媒介做了一种麦克卢汉式的定义后,将之运用于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和本土化的重要现象的分析,以古镇古街、大导演同抢古装/武打/悬念电影类型、新世纪北京的四大标志性建筑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中的复杂演进.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术》2007,(1)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等的媒介理论,此理论曾迅速风靡欧美各国,极受褒扬,也曾受到激烈批评。而在经历褒扬和批评的起伏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麦氏及其理论似乎退居于较少引起注意的位置。时过境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崛起,人们对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关注再次出现高潮。本文将会谈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阐明这样一个思想:e时代将不仅仅是塑造我们的信息世界,“网络”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的组织结构,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可以将人的最大潜能得以释放,更全面的投入社会与自然中。网络时代人的发展将最后走向全面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记者作家的登场及其作品的大行其道,不但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学景观之一,而且是一种全球化现象,它是大众文化与媒介要素媾和的产物,但对它的研究、阐释则远为不足.而在媒介话语权力日渐强化的今天,这种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文章从马歇尔·麦克卢汉读出“自己的经验”以及斯图尔特·霍尔的“三种解码立场”的视角出发,对记者作家这一文学现象加以描述和阐释,认为记者作家现象的出现是两种动因的结果:一是记者自身的内在动力,即“逃脱新闻速死命运”的努力;二是纯文学与读者阅读心理的错位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