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新闻与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这一社会现象,如何给以科学的解释,中外学者争论已久。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信息科学传入我国以后,这个争论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我国新闻界近年来,从信息角度探讨新闻现象的多了起来。有的说:“新闻是信息的一种最佳载体”;有的说:“新闻本身就是信息”,还有的说:“信息即是事实”,并断定新闻作品增加信息含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教学过程是完成德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五十年代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凯洛夫《教育学》(1948年版)上就明确写道:“只有在掌握科学原理底基础上,才可能建立学生底共产主义世界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教育的人。”“学生底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持这种意见的人常常引用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这篇演说中的一句话作为根据,“只有用人类创造  相似文献   

3.
复句与单句、复句与句群的划界问题是中学语法教学中的难点。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几点浅见,向同志们请教。一、复句与单句的划界复句与单句的划界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论。这给复句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有一个中学出考试题,对“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泥里拔出来”这个句子,老师们有的说是单句,有的说是复句,争论不休。最后只好另换个句子不了了之。可见通过深入探讨,逐步明确复句与单句的分界,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教学体会,我认为有几点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4.
关于知识在德性生成中的作用问题 ,一直是伦理学史上较为引人关注且争议又很大的问题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知德合一”说后 ,关于二者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息过。回顾一下伦理思想史 ,不难看出 ,知识和德性分属不同的领域 ,二者既相互区别 ,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知识只是德性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理论与“黑格尔主义的遗迹”的关系,是其中争论的问题之一。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书中说,恩格斯“坚持辩证法,挑选一些例子来证明三段式的正确,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以长成的那个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对列宁这句话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从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产生歧义。如有的从这里进一步推论出:否定之否定就是“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的思想残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公式”;有的说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6.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几乎是一个完全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以应有的重视”,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了,但仍有人看不到二者的区别。有人说;“知识即能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能力”;也有人说,学生只要熟读教科书,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智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认为,知识掌握与智力发  相似文献   

7.
共犯本质论是研究共同犯罪何以“共同”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部分犯罪共同说与客观主义的行为共同说之间的激烈争论。共犯从属性说与独立性说是针对狭义共犯处罚根据所形成的理论学说,它与共犯本质论不应属于同一课题。“法官中立”在共犯本质问题上并不能提供实践性的标准;基于个人责任原则在共犯论中的贯彻,应以客观主义的行为共同说作为解析共犯本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不论在戏曲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是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它的影响也相当久远。前几年,研究这个剧本的论文不少,论点也不统一。有的强调影射南宋的复灭,有的着重肯定元帝对昭君的“真挚爱情”、“离别怨恨”;有的强调元帝在剧本中前后性格有根本上的变化;对这些论点,都有争论。近年来“影射”的研究方法、超阶级的爱情悲剧说,帝王性格可以超过统治阶级的界限等论点似乎是消沉了。当前,有些论著都在侧重歌颂剧本中王昭君的爱国思想;与此相反,也有的文章在肯定王昭君的自愿出塞、汉代的和亲政策对民族友好的作用的前提下批判了这个剧本中的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贞操观念。看起来,进一步对这个剧本作一番历史的阶级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大学生的德育质量考核做法不一,争论较多,有的用鉴定评语,有的搞操行评等,还有的用百分积分法。本文提出素质评等法,并就德育质量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做一点探讨。 德育质量考核的原则 德育质量,是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德育要求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德育质量考核,就是对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究竟形成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戏曲史界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说形成於宋元,有的说形成於汉唐,有的说形成於先秦,甚至有的说形成於西周等等.其中以王国维提出的戏曲大成於元代的说法为最早,也最有影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多次肯定了这一结论.在<古剧之结构>一节中他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在<余论>一节中则总结道:“……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  相似文献   

11.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程君”是谁呢?目前有两说:一是根据许羡苏的回忆,指郑德音;一是根据陆晶清、张静淑的回忆,指程毅志。她们都是女师大的学生,有的是“三一八”事件的参加者,有的与鲁迅关系密切,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发言权。可是,她们回忆又如此不同,究竟谁的说法对呢?我在参加注释《华盖集续编》的过程中,也碰到“程君”问题。我们没有机会访问这些同志,但在一九七五年夏查阅报刊资料的过程中,经过初步考订,认为这里是指程毅志。  相似文献   

12.
德育过程即是根据德育目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行品德教育的过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德育过程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德育过程论是王船山德育思想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通过“知行并进”的命题,完整地论述了德育过程的的本质特征,阐述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王船山关于德育过程的论述,反映了他对德育理论的卓越理解和对德育实践的深刻洞察。王船山认为,德育过程就是“知”(道德认识)和“行”(道德实践)的“相资互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形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在他的德育过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争论已久,迄无定税。“讽谕说”认为是讥刺唐明皇沉于女色而不悟,否认李杨之间有爱情;“爱情说”则认为是颂扬李杨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得不到统一,除了诗歌本身的复杂性外,白居易本人对这首长诗的看法的不一致,也常常是论者各执一端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三农”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少解决思路。有的说“三农”问题是结构问题,与制度问题无关;有的说“三农”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要上升到政治高度;有的说“三农”问题,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与政府无关;还有的说“三农”问题在农外,说到底还是个工业问题。对于这些见解,孰是孰非?笔者想对此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些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封建王朝采取一些与前朝不同的减轻剥削、缓和矛盾的政治经济措施,有的人称之为“让步政策”;有的人则叫做“反攻倒算”。这个在史学研究中既关系到对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又涉及到对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和历史人物的估量的重大问题,史学界断断续续地争论了十几年,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下面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目的 近几年,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引起了教育学、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讨论中,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问题很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决定着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不少经验和偏差,常常是同能不能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相联系的。但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说“知识即能力”,认为二者是“同一关系”;也有人说“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能力”,认为二者的发展是“同步关系”。本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用事实验证这种“同一说”和“同步说”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美国法上还是在德国法上,先买权总是相对于第三人的一种特权。其配置之基础。绝非对于共有关系之简单否定,毋宁是在促进经济利益最大化之目标下,寻求单独所有与共同所有之间的平衡。从立法论角度考虑,使优先购买权具备形成权性质,更有利于立法政策之贯彻。“物权效力说”与“债权效力说”之争论是一场围绕伪命题的争论,至于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究为对人的优先购买权抑或对物的优先购买权,则是一个依立法政策为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几点疑问说起“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颇令人迷惑不解。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正如哲学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样。历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求和论述。有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有的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有的从文艺社会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美学的角度,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学说,诸如“摹仿”说、“影子”说、“表现”说、“神话”说、“宗教”说、“情欲”说、“游戏”说、“劳动”说、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市场经济的外在结构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产业化的问题是焦点之重。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八仙传说”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五个阶段形成文旅产业集群的过程进行田野调查,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展开分析,提出文化遗产动态变化的过程实则是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所自带的能量与社会结构中官方与民间的推动力量,共同造就了历史文化名城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争论热烈,有的认为它是科学的,有的则认为它是不科学的;有的认为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有的则认为只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对矛盾。随之而来,对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亦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