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和所指向的社会具体内容也会不断变化。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底。社会主义制度与"以人为本"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思想灵魂,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才能贯彻到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探析"以人为本"思想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蕴涵,及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外思想史的"民本"、"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从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深刻阐述以人为本新思想、新观点,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崭新理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路径,探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其中最为鲜明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伦理观、于人于国的"重义"原则、知行合一的道德建设理念、天下为公的政治伦理观与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步走"战略理论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要理论之中.这种思想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正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在时代背景、针对性、理论基础、主体外延、调整范围、政治目的等方面具有根本的区别,但"重民"的共同性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汲取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着区别和联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理论上有着充分的哲学依据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把人的发展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联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伦理看"和"文化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把握传统"和"文化的特征,明确其时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反映了我党的发展观由物向人的转化.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新认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扬弃,是对过去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的反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价值观,必须正确理解"人"和"本"的含义,并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实现手段,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极为丰富,"以人为本"是其灵魂,"摸着石头过河"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它成为邓小平理论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表现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解放思想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所进行的能动的反映论思想,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包含了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辩证理解的辩证法,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唯物史观,三者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法律观的理论传承与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发展延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强调人是法律的目的与实践者,人是法律的主体与评价者.在当代中国,践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必须实现法律观念的更新,同时在制度变革中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6.
避免"以人为本"脱离实际沦为说教而做到科学地关爱"人",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话题。现实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应当满足"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以"过去人"或"未来人"为本;生产力原则要求人的解放符合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一面,向他者学习和以全球为鉴应作为"以人为本"之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南;民族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来说,实现"以人为本"的内涵会面临不同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把思想蓝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的中介环节,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变革才能改变现实中人的奴役,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五项原则为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既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失落这一现象的有力回应,使作为"类"的人的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和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校管理应树立以“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具有本质性区别。“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应以依法管理、柔性管理、权变管理等为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要坚持三个统一: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统一,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统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以"民"和"本"为入手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人身依附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及其本质的分析,得出"民"是君下之民,"本"是手段之本的结论.认识到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其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性.进而在明确了民本不同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