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早对集体意图进行分析的是托米拉和米勒,随后,塞尔、布莱特曼等人也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集体意图理论。格尔特和萨戈登认为他们对集体意图的分析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没有区分集体意图和博弈情境中相互一致的个体意图,而后者却是博弈中纳什均衡得以形成的基础。格尔特和萨戈登通过分析认为集体意图是实践推理的另一种模式——团队推理的结果。然而,格尔特和萨戈登对布莱特曼的集体意图导致纳什均衡的分析并不令人满意,他们提供的团队推理用以解释集体意图的产生也是有问题的。由团队推理导致的集体意图并不会导致纳什均衡,两者的区别是由实践推理模式决定的。纳什均衡是个体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它背后的意图则是个体实践推理的结果,而能动整体——团队以及团队推理所形成的集体意图却是集体联合行动的原因。格尔特和萨戈登提出的团队推理本身有其合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认为形式法律推理中,只有进行价值判断,才能打开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通道,避免出现“中词不同一”或不合“实质正义”的错误。在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具有发现、比较、选择、归类、定性、量裁、导向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于法律推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法律推理,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推理。因而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我国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中 ,语用推理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人们思想交流的实际出发 ,通过语用推理和语形推理的比较 ,说明了语用推理由于包含着语境的因素 ,克服了语形推理因为脱离语境而导致的局限性 ,因此表达思想更全面、更深刻 ,表达情感更准确、更生动。这就决定了语用推理在人们的思想交流活动中 ,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重规范解读轻法官思维一直盛行。在刑事法官的思维方式当中,重形式推理轻实质推理又较为严重。在形式推理中,演绎推理是重心,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常被忽略。形式推理的不足,会导致法官思维僵化,刑法原则遭弃,立法精神迷失;实质推理缺位,则会出现恶法亦法、司法不公及规范滞后等消极现象。构建合适的刑事法律推理机制,并对相关问题予以解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统计学和抽样理论发展的角度探讨统计推理的概念界定和认知基础问题,指出目前的逻辑学教科书和工具书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现代统计推理是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归纳推理;把统计推理概念的外延限定在比例(或比率)的点估计上面或一般的点估计上面是错误的;把比例(或比率)的点估计说成是概率归纳推理(或概率推理),并把它排斥出统计推理,也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对当关系推理在逻辑学中一般被作为性质命题直接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推理形式与对当关系推理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推理形式甚至出现在负命题推理部分,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对对当关系推理的内涵和外延的重新界定表明,对当关系推理包括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直接推理和性质命题的负命题推理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7.
“半费之讼”是个古老的著名话题,其中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推理,在目前的逻辑教科书和逻辑学读物中,常用这两个矛盾推理作为二难推理的例子,但都认为是两个错误的二难推理,以解释其中的矛盾。本文却认为“半费之讼”是一个悖论,并对其推理的正确性和它与悖论特征相符合这两个方面作了证明。  相似文献   

8.
烦恼有时是我们身后的影子.如果我们愿意走在阳光下,烦恼只是路过. 烦恼不是你的主人,不能由着它主宰你的心境。它作为客人,只是路过你的心情,根本没有打算陪你许久,你又何必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9.
抽象概念是刑法推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具有储藏价值、简化推理等功能,但它的缺陷是未能正确反映刑法推理的真实过程、易于导致人们对刑法形成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解。正确认识抽象概念对刑法推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假设性推理是相对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提出的"第三类推理",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前提的不完备性、结论的非单调性和过程的对话性上。法律推理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正是语境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法律推理的整个言语进程,法律推理才呈现出假设性的特征,作为假设性推理而存在。假设性法律推理的提出并不是对法律推理其他逻辑形式的否定,而是对法律推理逻辑属性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在追求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基础上,肯认法律推理的假设性,法律推理就有了更加全面而统一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Peters和Westersthl(2006)、Moss(2010, 2011)、Chow Ka Fat(2012)等相关文献的工作,可进一步概括出广义量词的三种主要推理模式:论元结构推理、单调性推理和广义三段论推理。可以用大量实例对这些推理模式加以说明。由于广义量词在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这些研究对计算机科学中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对万物、现实及利、用等的怀疑与否定表明它对经验与现象的确定性的怀疑与否定。这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怀疑的依据是道。作为本体的道,是一、生、形、德、命、性。道说不得。语言与知识是相对的,是偏见。超越偏见的方式是忘。是非价值也是相对的。价值是某种私意的表达,形成为某种成见,也是相对的。齐是非便是对价值的超越。《庄子》以现象论为核心,涵括本体论、知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几个部分的形而上学体系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文事系国计民生,缘事而发,因事立体,依用制文,据意造言。具有严肃性、规范性、效用性、文化性等特征。当前社会上使用应用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应用文文种错用、格式错误、内容残缺或多余、表意不明等等问题。应试教育,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困难,传媒对维护应用文规范、语言规范的责任感不强,应用文写作教材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以及网络、外来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应用文使用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正理论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贡献论才是社会公正理论之真理,而其他社会公正理论皆为谬误。但这些错误的社会公正理论,没有一种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不论哪一种,不论如何错误,却毕竟都确立了某种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只不过,这些正确原则或者无不属于贡献原则,或者无不可以从贡献原则推导出来。首先,平等主义所主张的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最多,如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以及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诸原则。这些原则在平等主义论者那里虽然并非皆由贡献原则推导出来,却都能够从贡献原则推导出来,因而都可以属于贡献原则范畴。其次,需要论所主张的正确社会公正原则最少,只有一条,亦即按基本需要分配人权原则:这一条原则实际上乃是按照每个人同样缔结社会的贡献分配人权,因而属于贡献原则范畴。最后,自由公正论所主张的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是两个平等原则--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因而也可以属于贡献原则范畴。所以,贡献论囊括了全部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因而堪称社会公正理论之全面真理。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新的声表面波(SAW)滤波器设计方法。先对设计目标函数采样减少变量数,用Z变换零点分开并通过内插重构得到两组加权初值。假定其中一个固定而对另一加权系数利用标准的雷米兹交换算法进行优化。对Blackman谱成形成滤波器的模拟设计表明,该方法计算精确方便,简明实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列举了竹简《文子》白话文中标点的诸多不妥之处 ,分别从宜断而未断 ,不宜断而误断 ,宜属上句却断为下句 ,宜属下句却断为上句 ,虽断而标点不妥等五个方面予以讨论 ,并一一提出修改意见及修改理由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影响个体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真相的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提出了个体如何防止对客观事实的歪曲知觉与错误判断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汉字百味》属于议论杂文。该书从文化理性出发,借助"说文解字",多角度地展示了对社会的体认与感悟,揭示出一系列朴素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为现代人净化心灵带来精神启迪。其中有三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双向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看待生命的全部流程;二是确立是非观念,勇于揭露、对抗、反击各种虚伪、丑陋和邪恶现象;三是关注灵性的修持和人格完善,寻找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港湾。该书的立意不在于文字训诂,而在于以"字"说"人"与"事",说"是"与"非"。  相似文献   

19.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语音是首要,离开了语音,任何人都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习得和口语交际。采用探寻性语音实验研究方法,调查在校大学生在英语爆破音上的习得情况,结果显示:受试的总体习得准确率达到87%,习得最好的是/d/(92%),最差的是/p/(82%);受试的爆破音习得准确率因目标音段的语境不同而呈现波动,总体上是词首和词中语境的准确率大幅度高于词尾语境,表明他们在词尾爆破音的习得上存在较普遍的发音困难。综合所有的发音问题,发现四类典型错误,即音位有误、清浊不分、词首清爆破音送气不足以及词尾清浊爆破音失去爆破不到位加/a/增音现象。这对大学英语语音教学和学生的语音矫正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视野。当媒体和个人都以不健康的眼光对待网络审丑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就可能使大学生难以明辨是与非、美与丑。以丑为美,趋丑避美,长此以往,网络审丑泛化将会给社会公众,尤其是正在成长的大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主流价值观颠覆及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变异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