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与灵魂,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远景的科学规划。这一体现对人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注相统一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通过该思想与“现实的个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所指称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植根于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构成一定社会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一切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一定物质生活关系中,因而人的本质就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形式之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得以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具体的,现实的,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的伦理意蕴,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及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理论和伦理学对幸福的追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科学历史观”的创造者著名于世。但也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他的历史观只有科学规律的内容,一种纯粹的客观规律的总和。其实,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科学规律是离不开人的,它们是人的活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结合,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理论品格。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重提“以人为本”,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现的惟一理论形态,而“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奠基性概念和核心范畴.“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诸多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史少博在《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口号正在中国广泛流行。“以人为本”之“本”是多义的。一指哲学上的“本体”,二指价值论上的“本位”,三指管理学上的“本质”,而其每一方面,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诸多的歧见。文章对此作了哲学分析,评论了来自西方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观念。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人学观,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的实现,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民主和一切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既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失落这一现象的有力回应,使作为“类”的人的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和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它的丰富内容是在深刻反思和总结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类发展困境”中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必然逻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契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发展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强化制度化建设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主体,扮演了“剧中人物和剧作者”的双重角色。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自我发展和解放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道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而和平发展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2.
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思想前提和认识逻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品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内涵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源动力。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把握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化解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矛盾、困境及掌控科学发展观赋予的科学发展方向。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立足人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人本核心、发展要务的关键所在,故此,充分发挥主体性理应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笔者着眼于福建医科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对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推进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等作了思考,以资同类高等医学院校规划科学发展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尽可能规避风险,理性地应对危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此,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重视资源储备,致力于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以人为本,拉动内需,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更加凸显出其学术研究价值以及理论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以人为本”思想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是指“谁”以人为本即应明确“以人为本”的主体是谁;最后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判断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转变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根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忠"和"正义"作为我们伟大民族世代传承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需要"公忠、正义"。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是新的历史时期"公忠"和"正义"的新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应有之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