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但是以往我们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是从宇宙的时空方面及人对宇宙的辩证认识方法的角度出发的(这当然是重要的),而对这个问题与物质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则很少研究,甚至没有明确提出过。同时,我们在研究物质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时,也很少联系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这种欠缺直接影响到对这两方面问题科学理解的深化。有的同志对“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所构成”提出种种疑问,与上述欠缺不无关系。例如《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上摘要发表的吴鸣同志的文章,就表明了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物质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或以此为基础,粗浅地回答有关宇宙有限无限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剑瑛同志发表在《松辽学刊》(社)1989年第1期的《对宇宙概念的哲学思考》一文指出:宇宙概念最初确立的科学含义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而现代科学证明,不存在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的、自身流逝的时间。所以宇宙就是指所有具体宇宙形态(如基本粒子、天体星系等等宇宙的表现形态)的总和,是它们的共同本质;就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运动着的物质;就是指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就是指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宇宙本源物质的认识是从原子开始的。科学的探索深入到原子的内部,认识到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对基本粒子内部的深层次结构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并推测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近代的量子场论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统一,所得出的客观结论是:真空是宇宙的本源物质或基本物质,物质具有限可分性。继而将科学引入了探索真空奥秘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人是历史地存在着,人的历史性既是其具体性的表现,也是其有限性的说明。由于这种历史性,使得人的思维由其本质的无限至上性变为现实的有限非至上性。因此,我01每个人以至每代人在思维上都显示出历史的片面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那末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①然而,人对思维片面性的克服与超越和对思维至上全面性的追求不曾也不可能停止。在此,有…  相似文献   

5.
李继武 《齐鲁学刊》2004,4(3):12-16
从元哲学维度看,宇宙是以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统一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在时空中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宇宙无限性规律可以归结为:具体事物把自己"规定为有限物并超出其限制"进而展现出的物质在时空中存在和运动的永恒性、无极性和平衡性。宇宙无限性规律具有客观矛盾的根源性、自我限制性、扬弃有限的无限性和无限平衡的趋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万高潮同志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吗》(见《社会科学》82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人类在无限的宇宙中极其有限,人脑和人得以克服认识对象给认识能力规定的界限的实践手段也有限”。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个观点揭示了人的认识本质,正确地解决了世界的可  相似文献   

7.
卢新文 《东岳论丛》2012,33(5):188-190
“循环宇宙”是由无数个循环周期构成的宇宙.这种意义上的宇宙,可名之为“总宇宙”;而“一个循环周期”意义上的宇宙,可名之为“个宇宙”.“个宇宙”有始有终,是有限宇宙.大爆炸(或大反弹)既是前一个“个宇宙”的终结,也是后一个“个宇宙”的开始.“个宇宙”的宏观循环过程是:大爆炸(或大反弹)——膨胀—大反缩——收缩——大挤压——大爆炸(或大反弹).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总宇宙”无始无终,是无限宇宙.其无限性体现在“个宇宙”的“无数”之中.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循环宇宙是有始有终和无始无终、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是当前研究张载哲学中的主要范式,但仍未能消除持续已久的“虚气相争”现象。通过对这一范式运用中所存在诸问题的检讨可以发现,张载的哲学体系是由天人、性气两条线索经纬交错而成的理论整体,“气”是张载哲学中标志着宇宙统一性的哲学范畴,“太虚”是“气”散的本然状态,依托于“太虚之气”的“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中的本体,标志着张载哲学宇宙论和价值论的“天人合一”性质。  相似文献   

9.
陶富源 《东岳论丛》2002,23(2):97-99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大爆炸宇宙学主张宇宙有一个开端 ,然而这只是关于“我们的宇宙”起源的一种描述 ,并没有否定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是一个通过对有限物质形态的不断超越而不断展开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日常思维来说,标题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被接受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这样一种观点能够得以广泛流行:有限事物是有生有灭的,无限宇宙却是不生不灭的。我认为后半句话是错误的。首先,从理论上说,它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无限与有限的关系。诚然,冬去春来,花  相似文献   

11.
有限和无限,是辩证法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几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军,试图征服这个古老的辩证法难题,但即使象黑格尔那样善于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也未能真正科学地揭示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诞生以来,把这个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概括为“物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以及“无限由有限所构成”等主要命题。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总结和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有限和无限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补充。本文拟就唯物辩证法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三个主要命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2.
从佛教"分别观"看当前老子"道"论研究中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道论之特征,历来认识有三:(1)本体论;(2)本原论;(3)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前两种论点有其理论局限性,第三种理论较符合老子“道”论之整个特征,然而目前学界并未能给出清晰有力的论证,故此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窘境。如果能借助佛教中“分别观”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老子之“道”,那么就会清晰地看出,其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之理论合理性。老子将“道”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非常道”是宇宙创生万物的最终根源,是有限短暂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常道”则是形而上之本体,是无限永恒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老子预设“常道”的理论意义就在于,给形下的有限的“非常道”一个“返”的境域与“超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崔海东 《船山学刊》2010,(4):126-128
本文对老子的解读,首先认为老子自知依人之有限,对于道与宇宙之无限永不可企及,故而解决人的存在问题,须将视角回收至人自身,由法道及天地之自然变而为法人之自然。其次认为老子以纯粹的天然欲望是不可批判的,人的存在难题根源于"心使气曰强",即由于人的认知、分判之心导致欲望滋长、强作妄为而争夺侵伐,从而破坏了人的自然状态。故而第三,老子所开出的处方,一是"涤除玄鉴",在源头处消除分判之知;二是"为而不争",以之作为人的存在总原则;三是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图景,以实现人对自然的终极栖居。  相似文献   

14.
<正>一份《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只有一个地球》、《直到自然界死亡》、《不要让生活得超过界限》等一系列警世学著作问世.其根据是一条重要信息:地球资源容量有限、经济发展增长有极限,从而提出我们人类生活还能延续多久的问题.这个严重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问的是宇宙和人类世界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它们是否也有极限?依大爆炸和熵原理与生灭运动辩证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在哲学发展上实质是宣告以往的无限哲学正开始向有限哲学转化,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诠释极限哲学本质的普遍性,以具体论证这一答案.本文正是为此而作.  相似文献   

15.
《中州学刊》2001,(5):84-89
张衡是东汉中期的通博之才,其宇宙观、人生观表现出“玄”与“礼”的交织。概括地说,他的玄思落实于天文理论,则表现于宇宙生存的假说、宇宙无限的思想和宇宙结构理论;他的崇礼观又突出表现于反谶纬与反宦政两方面。而缘于儒道双修的人生哲学观,又具体映示出张衡玄儒人生的三重境界,即致用的社会意识与求真的人生品格结合之境界、通博的知识结构与质朴的人文心态结合之境界、朝隐的生存方式与逍遥的精神追求结合之境界。从哲学的发展看张衡思想玄与礼的交织,正显示了对汉代文化“象数”理论的因染与超越,成为汉晋学术潜变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6.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法人制度,现代公司制的理论核心是有限责任制理论。有限责任制理论构成了现代公司法的基石,作为现代公司法基石的传统有限责任制理论,具有其不合理性,核心就在于将传统有限责任制理论的“有限”绝对化,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公司法已对此作出了修正性的“例外性”规定,但是,这种修正性的“例外性”规定,并未能解决其实质性问题。为了使现代公司法的基石——有限责任制理论更为合理和完善,应将传统的“绝对化”有限责任制理论修正为“相对化”的有限责任制理论,“相对化”有限责任制理论的核心,是“有限责任”,应当“原则有限,相对无限”。现代公司法的基石,应当是“原则有限、相对无限”的有限责任制理论。  相似文献   

17.
张衡是东汉中期的通博之才 ,其宇宙观、人生观表现出“玄”与“礼”的交织。概括地说 ,他的玄思落实于天文理论 ,则表现于宇宙生存的假说、宇宙无限的思想和宇宙结构理论 ;他的崇礼观又突出表现于反谶纬与反宦政两方面。而缘于儒道双修的人生哲学观 ,又具体映示出张衡玄儒人生的三重境界 ,即致用的社会意识与求真的人生品格结合之境界、通博的知识结构与质朴的人文心态结合之境界、朝隐的生存方式与逍遥的精神追求结合之境界。从哲学的发展看张衡思想玄与礼的交织 ,正显示了对汉代文化“象数”理论的因染与超越 ,成为汉晋学术潜变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地探索经过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也产生了。恩格斯在研究自然、回击杜林对无限性理论的歪曲中,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做了专门阐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历史上的时、空无限性理论 时、空无限性的理论,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人们对它探索的历史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研究了时、空无限性的问题,提出了朴素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96页)由于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所以虚空也是无限的。卢克莱修发挥了德谟克利特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他说:“宇宙在它的向前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地方是被限定了的”,“一个人不论站在任何地方,在它的周围总会有那无限的宇宙向各方伸展”。(同上第39,395页)这种时、空无限性的理论是朴素的、直观的,带有猜测性的。它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来证明。而且,这种无限性理论是把物质与时、空分开了的,带有形而上学性。 到了近代,牛顿继承了原子唯物论的观点,第一次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对于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一致公认的。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地统一从愚昧和野蛮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的时代,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充满着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野蛮狂暴和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人类为了活下去,只能联合起来,向自然进行斗争。环境逼迫  相似文献   

20.
主客体的无限性与可知不可知论新探丛大川,郝宁湘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或无限性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我国统编的现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材是这样理解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