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卿”其人有无考》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阅《苏州大学学报》,见张国擎作《“双卿”其人有无考》,认为清初女词人贺双卿並无其人。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谨申理如下,聊作质疑。按张说实出于二十年代末胡适所写《贺双卿考》一文。胡适根据史震林《西青散记》中的“眼中无剑仙,意中须有《红线传》”以及双卿自谓“夫双卿犹梦耳”等语,便断定贺双卿是虚假人物。后来便有人出来响应,都把贺双卿说成是子虚乌有式的人物。其实,史震林在《西青散记》中所说的那些並不足以表明贺双卿是虚构人物。较有权威性的乾隆年间所修《金坛县志》,早有贺双卿其人其事。乾隆时距贺双卿时代甚近,其所记双卿事虽多采自  相似文献   

2.
“双卿”其人有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一些报刊都介绍了一位过去鲜为人知的乾隆年间女词人贺双卿,说她的词胜过易安居士,更在朱淑真之上,推为清朝第一女词家。然而,近百年来,有无贺双卿其人,争执不下,莫衷一是。从有关史料来看,介绍双卿给社会的第一位作者是金坛乾隆进士史震林的《西青散记》;随后是董潮《东皋杂钞》卷3《艺海珠尘·土集》中引用了《西青散记》中双卿词两首,说双卿是“庆青,姓张氏”“金坛人”;道光年间海盐蔡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开始称双卿为“贺双卿”,但注明是引自《西青散记》。清末徐乃昌编的《闺秀词》中,有双卿小传,说她是丹阳人。民国十六年付印  相似文献   

3.
史震林《西青散记》与所记双卿其人的真实性,自近代以来被一些学者所怀疑。本文第一次采用了一系列稿本、抄本等原始文献,考察《西青散记》与双卿的真实性;第一次提出《西青散记》不仅是为金坛绡山女诗人贺双卿而作,同时亦是为反清复汉之志而作;满清统治中国百年以后,反清复汉仍然是中国文学隐藏的最重要思想;《西青散记》所记十五位与双卿相关人物,皆为历史真人;并第一次提出《西青散记》之外的四位当时及稍晚的杰出和优秀诗人,对贺双卿其人其诗有极高评价,文献俱在。结论:双卿的真实性无可置疑,《西青散记》具有写实品格。  相似文献   

4.
绡山寻踪——清代女词人贺双卿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有不少报刊以一定的篇幅介绍了一位过去鲜为人知的乾隆年间女词人贺双卿。说她的词胜过易安居士李清照,更在朱淑真之上,推为清朝第一女词家,然而,近百年来,有无贺双卿其人,考证家争执不下,莫衷一是。为澄清事实真象,笔者曾化了大半年时间在家乡丹阳进行查考,均未见贺双卿其人在史料上有所记载,更无其住处“绡山”这个地名。连谐音的地名、山名也没有。为此,笔者在金坛县政协、金坛县委宣传部有关同志的支持配合下,又在金坛县境内进行为期四天的调查,现将调查所得,奉献识者。  相似文献   

5.
贺双卿是清代也是女性词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身为农妇却天生灵慧,夫暴姑恶的恶劣处境也没能影响她天真浪漫、恪守妇德的情怀。双卿留有十四首词,抒发自己的生活和独特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词反映了农妇生活的悲喜,是下层女性的真实写照,拓宽了女性词的题材,是女性词史上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贺双卿其人其词漫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有词史以来,词家虽多,但女性词人并不多;而其词脍炙人口颇著声誉的,首推宋代的李清照(易安居士),其次就是朱淑贞(幽栖居士),此外,就应该数到清代的贺双卿。双卿虽不负盛名,但以她的词而论,享盛名,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她出身农家,又嫁村夫,名不显、词不达于时,所以笔者写  相似文献   

7.
田妇薄命 词苑奇葩──贺双卿其人其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双卿曾享有“清朝第一女词人”之美誉。她虽为田家妇,但颇擅诗词。她的词多反映自身的劳苦、病痛、孤愁和哀怨之情;多以自然实景作比兴材料,善用白描,故其词别具语朴、情真、象实、境哀的审美特征和“田家本色”与“当行本色”交融浑成的幽渺神韵。双卿词,在题材的拓展、艺术的创新上,对中国词学都做出了难能可贵的突出贡献,不失为清朝词苑中的一株独领风骚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在八○年第四期、八一年第二期《教学与进修》上,王骧先生曾先后介绍了沈括描写京口风光的诗篇——《金山》《望海楼》《润州甘露寺》《吊陈升之宅》和《花山》等七律.这对我们这些关心沈括和镇江掌故的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近日查看资料,意外地在《丹阳县志补》上又发现了沈括的一首七律《丹阳楼》.这意外的收获,使我非常兴奋,现在也把这首诗介绍给读者,并作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有所谓丹阳铜曾经一度称著当世。出于汉镜《簠斋藏镜》中有铭文谓“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汉书·地理志》又载丹扬郡“有铜官”,古时阳、扬二字通用,据此则丹阳铜的得名是因其出产于丹阳郡。但西汉丹阳郡辖境甚广,包括今安徽、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西以及浙江天目山区。丹阳铜又产于该郡何处?迄今学术界尚存在着意见分岐。通常人们因为西汉丹阳郡治于宛陵,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遂以此为丹阳铜产地(如王仲殊《汉代物质文化略论》,载《考古通讯》1956年6期)。对此,裘忱耀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另以丹阳铜产于今安徽当涂县,因为据说是“查<宣城县志>,则无志出铜之山”,而今安徽当涂县即秦汉丹阳县治,其北有大、小金山,  相似文献   

10.
康熙元年刻、康熙十一年增刻本《(康熙)清远县志》所收词作九首,作者均题为明代清远县官员。其中,前五首与《文溪集》中的基本相同,据《清远县志》与《文溪集》的文献版本年代的比较、词作的内外文献互证及两者之间的文本差异,确定县志中的前五首词源于南宋李昴英的《文溪集》,后四首为明词。方志在编纂过程中为了满足方志编纂的体例、内容的要求,编纂者故意抄袭某些文本,对原作的小题、正文进行删改,以符合县志的选词标准。而后来的方志编纂者也未加考订,导致错误接连出现在四种《清远县志》之中。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以《春秋》学为儒者本务,终身关心此学。他认为《春秋》一断以礼,当以观其意的办法探讨其旨;《左传》主以史实,不专为经,不专为例,最识《春秋》之用;而《公羊》、《毂梁》以义例解《春秋》有如法家,专求于绳约中,不可取。苏轼认为《春秋》立法虽严,而责人则宽。他还借《春秋》学反对王安石新法。在苏轼的影响下,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春秋》学学派。  相似文献   

12.
1789年后,章学诚开始频繁立古文之目,提倡古文。章氏追求的古文,就是承《春秋》家学之史文。该文通过对《史德》篇的解读,探讨章学诚对《春秋》家学的新理解。章氏对韩愈的批评,体现了他对古文介入当代史书写的复杂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韦庄是一位诗词兼擅的大家,在唐末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诗三百二十余首。本文主要着眼于其诗,从作品中探寻作者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东坡词自度曲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意在考定一个长期为人忽略的事实 :以不尽协律而为人说短论长的东坡词 ,原来却有自度曲。种种材料表明 ,苏轼对音律的掌握具有较高的程度。东坡词有 5调 ,可确定为自度曲。由此对苏轼重新加以审视 :他是一个知音识曲的词家 ;知音识曲是其词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苏轼作词不拘守音律 ,“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师陀: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与师陀都是自觉追求创作个性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沈从文虽然对前辈小说家有所继承,与废名也有类似之处,但他自觉追求个人独特风格,在创作宗旨、创作对象方面都与众不同。师陀同样以风格独特而著称,他反沈从文之道而行之,以揭露乡民乡风丑陋一面见长。解放后师陀按意识形态规范对自己早年某些作品的修改,使其丧失了原有个性,思想艺术价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臧旻、臧洪父子是东汉淮扬地域出类拔萃的土著名士,且在汉末政局动荡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臧旻任职扬州刺史、使匈奴中郎将和丹阳、中山、太原太守等,是个"有干事才"、"达于从政"的"良吏"。臧洪任职广陵功曹、青州刺史、东郡太守,被时人誉为"海内奇士",系"缔谋伐董"中"为天下倡先"的风云人物。这在两次党锢之后"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逐渐为家族与个人的意识所淹没"、"群体自觉"的精神向一己小天地回归的际遇中,所呈现出的"个体自觉"意识、弥足珍贵的"气节"和"真精神",成为东汉政权长期"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史量才经营《申报》的22年间,以“史家办报”的新闻观,坚持独立的“报格”,“以史自役”,客观记录历史,敢于评价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信史,使《申报》的事业达到了颠峰。史量才的报业实践全面诠释了其“史家办报”的新闻史观。  相似文献   

18.
石凌鹤于1932年起撰写、导演了大量形式丰富、内容饱满的戏剧,并对民间地方小戏和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贴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改编。通过对石凌鹤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分析他的戏剧观念与具体实践,并以此透视抗战戏剧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0世纪以来,《史记》研究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其中,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史记会注考证五十八则》以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感悟式的评点研究为基础,重点考证、评点了《史记》中的疑难字词和精彩段落,利用古今中外事例阐发义理,研究方法形式多样。尽管是微观研究,札记式评点,但可谓字字珠玑,散金碎玉。  相似文献   

20.
臧克家任《诗刊》主编时,显示出融参政、学术、文学或官员、编辑、诗人三位一体的主体性质和社会角色.笔者从零碎的材料“串联”出的微言大义中发现,在文学权力者“收编”桎梏缝隙中生存的臧克家,并没有分享到决定性的权力,在主持《诗刊》工作时陷入一种身份认同危机.在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的写作和言说都处在权力的阴影之下,他担任《诗刊》主编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复合型主体在诗歌、政治的合力共振中对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