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译文中原汁原味地再现《离骚》当句对独特文体风格,确保译文语义信息同之;风格品味如之?通过剖析、归纳《离骚》十个译本英译方法,我们发现:(1)借助译入语中的小平行结构传递古诗句內骈偶形式;(2)参考英语诗句特色弥合汉语与英语两种思维和语言表述的差异;(3)利用译入语诗歌中音韵规则补偿汉语特殊音韵结构,可以有效的化解《离骚》当句对的诸多不可译因素,使译文在表层形式、深层含义甚至文体风格方面取得恰如原文的多维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的"两商之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假设复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选择复句",有人认为它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复句",一种是"假设复句",其实,两商之句与假设复句是大不相同的,与选择复句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千百年来被人忽视的"中国式孤独",文章试图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总结出刘震云笔下"中国式孤独"的基本内涵。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中国式孤独"的文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研究意义,以期对国民精神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姥爷"杨百顺和"外孙"牛爱国一个出延津,一个回延津,都在不停地寻找。祖孙两代的寻找,不只是形成了一个轮回,更预示了中国平民的千年孤独。小说揭示了平民的人生悲剧与精神悲剧,用平民语言阐释了平民的哲学。但小说也有个别情节不太真实,语言有些"绕",沉迷于自我的叙述方式等有待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棻、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6.
"小句"是晚清学者严复于1904年著《英文汉诂》所创造,指该书概括英文合沓句、包孕句为繁句中的clause;历史上各书引用,均是指复句中的子句/分句。汉语语法结构无单复句,取消复句代之以并列结构;建立"新小句"代替"原小句"。并列结构句的静态构成成分是短语加短语,动态使用单位是(新)小句加(新)小句。"新小句"在并列结构句中,是其中一个小的动态单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Brown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比较英汉条件句使用上的异同。句法位置上,条件标记if只能居于句首,而"如果"既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谓头;语序安排上,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语序都是"条件小句+结果小句"。两种语言也有"结果小句+条件小句"的语序,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语序在英语中高达31%,而在汉语中却不足0.2%;语义约束上,英汉条件句一般都需要携带[+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在实现主观化的手段上,两种语言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从分析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入手,指出中国底层人民精神还乡中爱情和亲情两条主线,同时提出中国式寻找的缺陷在于人们有服从和认同的从众心理以及瞻前顾后的怯弱心理,阐释出精神还乡的真正意义:重视自己的心灵,并自我营造精神之乡。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假设句之范围 ,将〈〈国语〉〉与〈〈左传〉〉加以比较 ,以窥当时语言之一斑及两书文字之同异  相似文献   

10.
杜甫对曲江充满感情,作于天宝十一载的《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第一次以"曲江"为题赋诗抒情。此诗七言成句、五句成章、三章成篇,前三句逐句用韵,后二句仅一韵,其命题及章句格式颇为独特。其命题格式脱胎于《诗小序》,章句格式则源自《诗经》以及《前溪歌》《白纻歌》等南朝乐府民歌,尤其是《乐府诗集》卷55所载张率《白纻歌》等作品。今天仍然流行于鄂、湘、渝、陕、豫、皖、赣等地,包括豫西南地区的"五句体"山歌,亦是七言五句,称为"赶五句"或"排歌",与杜诗一脉相承。杜甫自觉运用其高超的结构艺术,通过奇偶变化,以表面的不平衡达到深层的平衡,《曲江三章章五句》堪称典型。此诗是杜诗题目中唯一称章者,也是杜诗中惟一名副其实的连章体诗。后人对此诗的评说和拟学,帮助其实现了经典化。学界使用连章体诗概念多有泛化和误解,有待辨正。  相似文献   

11.
《日本灵异记》的原文中屡次出现经/迳+之+时间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其中的之不承担任何实际意义,而是一个用来调整音节、改善句子结构的语助词。此种用法鲜见甚至未见于中国一般的词典、语法书籍、古典文献中。或许是景戒及其周围的僧侣们由于经常诵读的佛经中出现于/於等词的此种用法,遂将上述用法错误类推至之所致。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揭示了在社会共同体体系中,主体间性的建构是凭人际间的语言交往才得以形成与维系的.作品告诉人们,贫穷是客观的存在,与其纠结痛苦地活过一生,不如微笑着面对.小说巨大的情感张力和直抵人物内心的人文关怀,揭示了人的身体出走与心灵回归间不断交锋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在已有研究文献中,汉语无定名词主语句是指一量名名词性成分作主语的句子,其特点是主语无定。一些学者认为,形容词谓语是用来描写某个对象的,在无定名词主语句中,对象无定,无从描写,所以该句式没有形容词谓语句。同构推演的症结是,在生活中多以刻意联系、灵感为表征,强调论辩色彩排斥理性。将起于感性、终于感性的同构推演引入推导研究——同构假设,使其起于感性、导向理性,具有方法论意义。用同构推演的方法分析无定名词主语句在特定语言领域内的语言创新情况,发现在谜语、新闻标题中这类句式的谓语可为描写性形容词;在图画说明句中一量名形式的主语具有特指性。不同于以往对某一语言特区语法突破现象的研究,本研究是围绕无定名词主语句这一句法语义问题探究它在几个特定语言领域内的语言创新现象,对丰富语言特区语法突破的内涵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戴维·塞林格发表于 195 1年的著名作品 ,它以探讨战后人们的精神危机和救助为主题。本文从形成人的精神危机的内在、外在成因和解决危机三个方面分析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亲情伦理叙事、婚姻伦理叙事和门第伦理叙事是其所要着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3个维度。上述伦理叙事皆呈现出非常规性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伦理叙事又暗含着具有作家主体性的叙事伦理,也就是说无根的无奈与寻根坚守的追问和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庸俗这对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6.
17.
话剧<胆剑篇>和评剧<钟离剑>都是描写春秋战国时吴越之战和卧薪尝胆故事的,但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性质和面目也就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可从人物性格、剧情结构、语言特色三方面对两剧的典型形象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描写翻译学中“思维习惯”的概念,来解释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中连动句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认为“思维习惯”的概念可以涵盖译者的源语思维习惯、译人语思维习惯以及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翻译观,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影响译者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名著《白鲸》有几种译本。以曹庸先生和罗山川先生分别翻译的《白鲸》摘要片段为蓝本 ,分析了字译与句译的关系 ,指出上乘的译作不是字字对译而是灵活的意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