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东坡生于眉山,平生对常州情有所钟,最后终老于常州。理解东坡的常州情缘,是深入体会东坡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考核了东坡在常州境内所作的六首词,对其写作时间和背景作了辨定,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综观东坡文化研究与建设,可以得出"六多六少"的基本认识:定性研究多,定量分析少;园林建筑多,内容创意少;单向展示多,互动体验少;传统载体多,数字传播少;文艺传播多,生活传播少;国内传播多,海外传播少。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和常州东坡文化建设的亮点与短板,通过梳理眉山、开封、蓬莱、凤翔、杭州、宜兴、诸城、徐州、湖州、黄冈、颍州、扬州、镇江、定州、惠州、儋州、郏县、栾城10省18处东坡文化景观,以及日本和韩国"赤壁之游"文献数据对比与SWOT分析,为常州东坡文化的内容创意(根据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结构进行内容细分)与整合营销(文学境界、文化境界、文明境界)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完了六十六年生命轨迹的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巨星在常州陨落了。出生于四川眉山,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苏轼,为什么不叶落归根而客死常州呢?苏东坡与宋之淮东遭、今之江苏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又留给后人那些不解之谜呢?作者根据《苏氏族谱》中《东坡公年谱》的有关记载,并对苏东坡做过太守的徐州、扬州和客死地常州,进行了寻踪考古,写成此文,为揭开苏东坡与江苏之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陈百川 《社区》2011,(17):16-1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男,汉族,公元1037年1月8日生。四川省眉山市人,进士学历,主要担任官职有:北宋皇帝秘书,杭州市长,后期被贬为广东省惠州市和海南省儋州市驻军副参谋长。  相似文献   

6.
东坡词风与释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善的文学大家。单就词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为杰出。而东坡受释、道思想的影响是很深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东坡的释道思想与东坡词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过去的文章很少论及。故此本文拟就《东坡乐府》所呈现的创作风貌,与东坡释道思想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望方家与同好斧正。 东坡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儒、释、道三教揉合的“大杂  相似文献   

7.
明清海南本土对苏轼海外诗文选本的整理尤为重视,先后形成了《居儋录》《海外集》两个版本体系。清代临高县令樊庶自发编纂的《宋苏文忠公海外集》(康熙四十三年,1704)上承“居儋”,下启“海外”,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评批本《海外集》。其价值有二:一是樊庶本《海外集》在戴熺本《海外集》(万历四十七年,1619)域内失传的背景下,作为后世《海外集》的实际母本,在东坡海外诗文选本的编纂史上厥功至伟;二是樊庶本《海外集》对海南风物的注释、对东坡诗文(特别是和陶诗)的评点别出心裁,在清初诸多注苏、评苏选本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苏轼词论历来非之誉之者甚众,北宋词坛对东坡词非多誉少,南宋词坛对东坡词则誉多非少。而元好问从“以诗为词”的词体观念出发,认为东坡词最根本的创新精神在于“吟咏情性”,即对主体意识的表现,并首次提出“东坡体”概念来概括东坡词独特的词体形式。同时又指出传统的“宫体”词也被东坡赋予了言志抒怀的性质,而且进一步指出“东坡词”与“东坡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  相似文献   

10.
东坡词开词史上豪放一宗,誉满古今。然东坡何时始为词,清以前无人考证。朱强村与龙沐勋首为东坡词编年,其上限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壬子始,时东坡年37岁。其后海内外学者皆宗之,虽也开展过讨论,却难脱朱、龙之樊篱,思考的是壬子前何以无词,不曾思考壬子前是否无词。本文另辟蹊径,援之事实,广征博引,考证出东坡自宋仁宗嘉裙五年(1060)庚子即开始写词,提出了东坡诗、文、词创作同步发展说,解决了数十年来东坡研究中一个令人深思而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轼自小就开始在其父亲苏洵的指导下研读《周易》,中年被贬黄州时开始撰著《东坡易传》,晚年被贬海南时继续对《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进行修订,最终定稿。在苏轼看来,《周易》是古圣先贤们曲尽人情世态后总结出的一部指导人类成就盛德大业的教科书。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人生态度等时常以易理为理论根据,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增强说服力。苏轼是抱着传承圣人大道的目标撰写《东坡易传》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撰写了《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2.
东坡学富才高,喜用典故,但疏于查对,舛误不少,确实有碍解读。本文通过考查相关文献史料,对所见东坡用典失误之处进行了辨别订正。  相似文献   

13.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因物赋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母题性质的文学意象,苏轼对这一意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结为他的“因物赋形”说。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水作了深入的哲学阐释,他的“因物赋形”是以“柔外”与“刚中”的完美统一作为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刚中,,的一面来说,主张顺性适意的自然之道;从“柔外”的角度来看,则主张在顺性适意前提下的不变之变,两方面结合才是苏轼的“因物赋形”说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即苏轼自称“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其实此非东坡原文,乃后人转述,其讹盖始于宋人王直方。尽管并不准确,但走形未走神,道出了陶、白、苏三人之联系,其间脉络关系复杂。苏轼对待陶、白两位前贤的形、影、神、身、心等范畴,有承有变,有离有合。由形神之辨至身心之辨,成为玄学至宋学一大转关。从晋代陶渊明的形影神释,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问答,再到宋代苏东坡的物我相忘,形成三位异代大诗人的心灵对话。首先,这种对话是通过向前代先贤追和的形式,建立起彼此互文的关系。其次,这种对话是立局、入局与破局的过程。立者高,入则套,破须巧。最后,这种对话也构筑起中国文人范式的三块重要基石,中国文人思想也随之经历了起、转、合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在咏物词创作上力求神似,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所咏之物做到不粘不脱、若即若离,使之显示出一种既是事物本身又超越此事物的双重性质意象。这种意象的形与神、物与我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形成了东坡咏物词的风格特征。而这一风格的形成,不仅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自觉追求,还得力于作者政治上的避祸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一个兼综儒道佛的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情感与笔触,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吟唱出一曲曲心灵的悲歌,塑造了伴随他一生的三个不同寻常的女性--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其中王弗是贤内助式的妻子形象,王闰之是贤妻良母式的妻子形象,王朝云是红颜知己式的妻子形象,从中展现了宋代的女性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东坡咏物词的开创之功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坡在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开创,这种革新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他对于咏物词的创作上。除去一般性的继承传统之外,他还将自己的身世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注入其中,使咏物词在艺术上不仅丰富多样,其中比兴寄托一体还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在专著《中国人》和《苏东坡传》中站在西方人接受心理的角度阐释中国书法,提出了独到的书法美学观点。林语堂充分肯定了书法的地位和价值,分析了以“动”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范畴,以西方抽象画为参照来阐释书法的性质,并且以形式分析法为基础阐释书法美学欣赏。林语堂的书法美学观维持了书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书法美学观点对当今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推广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