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聂国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89-92
沿着《伤逝》中不同的视点细读作品,可以看到涓生与子君存在着深深的隔膜。他们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这种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国民性弱点造成的。《伤逝》的主旨可以解读为揭示国民性的冷漠与隔阂。 相似文献
4.
郑春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赵树理把女性的解放或表述为女人与女人之间关系的调整 ,或表述为男人对女人的救赎 ,在这两种表述中 ,作者所关注的始终是女性的政治解放 ,而忽略了女性的精神解放。在这种选择中赵树理的心态是复杂的 :一方面他已预感或感受到了革命摧毁旧有文化秩序的威力 ,使他心甘情愿地去抒写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民间的道德准则对他的束缚 ,从而使他的男权文化意识在作品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伤逝》文本的解读,发现涓生在建构自我形象中经历了"启蒙导师"、"个人主义者"、"反叛的强者"等形象的转换,在自我形象的不断转换中经历了严酷的内心搏斗,小说以涓生"手记"这一自白体,将坦露与掩饰、追问与忏悔、真实与空虚等复杂的情感与思想交织于一体,展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自我生成的困境与可能性。《伤逝》作为探寻鲁迅思想转变的关键文本,分析涓生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可以更深刻理解鲁迅先生1925年之后如何回应和深化其早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6.
7.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特征,它与叙事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在小说《伤逝》中,鲁迅用一个缺席叙述者的身份,代表了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同时,鲁迅创造性的采用了叙事者的话语干预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与情感倾向.《伤逝》中叙述者的独特运用体现了鲁迅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8.
交往理性的"伤逝"——《伤逝》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37-140
《伤逝》常读常新,可以从普遍语用学所关注的意义、体、时、人称等方面重新解读诠释《伤逝》中交往主体的主体交互性。《伤逝》其实描述的是普遍语用学背景下基于主体交互性的对话的“伤逝”。和谐地对话,在对话中正当、平等、真诚地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交往主体间消弭误解、化解危机。人际和谐离不开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9.
程娟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9
在电影《伤逝》中,子君与娜拉、涓生与子君构成了多重镜像。子君由于爱的匮乏而大胆地学习娜拉的举动,重复娜拉的话语,在镜像娜拉的启示下,她开始发现了自我。子君在获得爱情后,依附于涓生,很快忘却了娜拉。而涓生则将自己的启蒙理想投射到了子君身上,子君其实是他心生的幻象,以此来向现实抗衡。平庸的子君形象是他自卑心理的呈现,他要离开子君,就是想要抛弃旧我,获得新生。电影的改编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导演需要在把握原著精髓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郝春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90-92
进入 90年代 ,先锋派小说家们的创作陷入困境 ,面对汹涌而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世俗性 ,他们无力重现当年的先锋精神。路在何方 ,成为他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村中篇小说《伤逝》的解读 ,揭示出北村这位勇于探索的先锋派小说家为中国当代小说开辟的新路 :注重追求探寻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及意义 ,在仿写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同时颠覆其世俗性。 相似文献
11.
张春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33-35
"娜拉"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的显赫位置,与其最初的传播载体《新青年》杂志是绝对分不开的。该文将回到《新青年》现场,论述女性解放话语在《新青年》所创造的舆论空间中的展开情况。女子问题与对于家庭—宗法制度的全面批判,有着密切关系,这构成了中国女性解放话语兴起的特殊背景。女性解放话语在酝酿、延展的同时,被愈益引向知识分子启蒙规划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话语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永课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106-108
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话语喧哗的态势,其中以启蒙话语形态、革命话语形态和复古话语形态尤为突出。在多种相互颉颃的话语形态的背后,昭示着一元话语向多元话语流变的趋势,这种趋势对21世纪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在思想、在语体形态上,它都从时代共名的新青年叙事及“新文艺腔”中脱颖而出,显示了作者无可替代的思想深度和对现代知识青年分裂性、虚妄性的洞察。小说仿拟的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腔叙事语体与鲁迅式哲学的个人化表述之间的冲突,使得其文本的语体形态呈现出内在的驳诘和反讽。 相似文献
14.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光芒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1)
从人性意识演进的角度重新梳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价值是深化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路径。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上升之路经历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逻辑步骤:第一部曲表现为“欲”的释放与弘扬,在深层则意味着对启蒙原动力的开掘,是新时期人性启蒙发动的真正标志;第二部曲以“情理激荡”为路径通向人性的提升;第三部曲则进一步落实为“自我”的重构,表现为对现代性启蒙人格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5.
坚守的意义与困境——张光芒的“新启蒙体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黎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6):16-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学者张光芒的构筑了以“道德形成上学主义”为核心的“新启蒙体系”。他有意识地将启蒙体系的构造与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试图重新强调启蒙在当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他的启蒙思路未免有些理想化。这说明,当前启蒙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启蒙思想资源的薄弱。 相似文献
16.
方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90-93
从女性文学视角来看,方方在她的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出极力主张、推崇任何一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倾向。而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奔跑的火光》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性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但小说无意间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悲剧命运,使我们真实生动地看到了父权制在农村坚不可摧的统治地位,同时,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方方对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党在八十多年历史中,有三次解放思想论,即毛泽东的解放思想论、邓小平的解放思想论、江泽民的解放思想论。对这三次解放思想论进行回顾和研究,把握其实质,对我们今天进行党的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晶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42-45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不仅看到了摩尔人奥赛罗是白人主导的威尼斯社会的"他者",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为了摧毁"他者"和这场异族婚姻,依阿高的阴险计谋、丑陋嘴脸和尔虞我诈。从而得出,标榜"文明的"依阿高才是真正野蛮的,这显然是对东方主义话语和霸权文化的有力抗击。 相似文献
19.
李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6):70-73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运动虽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不足以实现启蒙的任务.儒家思想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对中国人的实际行动产生影响的许多更深层的观念都超出了儒家礼教的范围,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儒家思想时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完成启蒙的任务关键不在于选择一种新思想取代儒家思想,而在于如何将这种新思想变成真正能支配人的行动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妇女运动具有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民族、阶级解放为重点、以广大劳动妇女为主体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决定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成败的关键。同时,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妇女运动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