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向达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44-47
沈家本是清朝廷中少有的具有一定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律理念的法学家,他强调尊重人格,主张平等,并以此为原则对清朝的法律实行改造。这种具有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理念,在清末修律中遭到了以劳乃宣为首的保守派的疯狂攻击,使其在修律中遭遇了理念和实践的双重尴尬。 相似文献
2.
李国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29-32
法学家沈家本主持了清末十年的修律活动,在修律实践中形成了可贵的法学思想,强调法律是达到政治清明的途径,并在修律过程中贯彻了仁政思想.他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理论,深入检讨中国固有法律体系,会通中西,贯通古今,以中西方学术思想和历史实践为资源进行学理研究,从事法律改革,形成了修律实践的方法论,建立了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逻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方法上也有值得借鉴之处,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3.
4.
田东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82-85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 30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 ,他思想开放 ,虚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 ,融会贯通 ,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学理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1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知识界轻视法学 ,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清末陕西延长油矿的试办,是我国近代石油工业之发端,在我国民族工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没有石油工业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且成功抵制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矿权的掠夺,有效地保护了民族利权。 相似文献
6.
田东奎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1):35-38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三十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他思想开放,应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的概念、法的起源、法的作用、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学术界轻视法学,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8.
田东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83-86
沈家本倡言“会通”,收回治外法权;倡言平等,培育国民主体意识;倡言“交产”,鼓励人民自养。他的法律救国思想符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趋向,其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9.
沈家本:世纪之交的法学巨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代被誉为近代中国在法学和立法实践方面“甄采中外”的第一人沈家本,生于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父亲沈丙劳,时为浙江举人母亲俞氏,是清朝一道员杭州俞馄之女。沈家本5岁那年,其父北上京师,参加会试,考中进士。随即补官刑部,为陕西司主事。沈家水随父在京,就学京师。沈家本青少年时期,“读,书好深堪之思”,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著有《周官书名考古偶纂》。这是他的开手之作。公元1857年,父亲沈丙莹由刑部政官都察院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两年后,由于其不受权臣肃顺笼络,由御史改为贵州安顺。府知府。父亲… 相似文献
10.
徐黎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4):75-78
沈家本监狱改良的思想基础是“仁” ,监狱改良的宗旨是感化主义。他提出的监狱改良的具体建议 ,对清末监狱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沈家本的监狱改良思想 ,是中国封建传统狱政思想向资产阶级狱政思想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36-142
世界书局的创办人沈知方虽是民国出版业的巨擘,但其早期生涯却隐晦不彰。沈知方曾祖一代为藏书家沈复粲昆仲,此后世代以书为业。沈知方早年在绍兴奎照楼学徒,后进入上海广益书局,成为老书坊里的杰出人才。1902年前后,沈知方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发行工作,直到1912年底离开。在此期间,沈知方1905年主持乐群书局,与夏瑞芳进行教科书诉讼;又创办国学扶轮社,出版百科全书《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编纂大型文集《国朝文汇》,显示出卓越的选题眼光和浓厚的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2.
沈家本的法律现代化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清末法律现代化的实践。本文从沈家本的法律现代化的总体思想、法律制度构建、法律物质设施建设、法律运行和法律观念进行总结概括,以期窥见沈家本主导的清末法律现代化的全貌,正确评价沈家本的法律现代化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当代法律现代化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3.
舒习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6)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为我们透彻地了解晚清军事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比兴"的多层级人文关怀、审美和实用的价值取向,是被历代诗家及晚清词家接受的一个内在前提。"比兴"追寻传统诗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风骚之义",与狭义诗学比较,词家不仅削弱了传统的"宗经辨骚"意识,而且强化了楚骚的寄托精神。"寄托"是审视晚清词学思想的一种独特话语,晚清词家不离比兴之义,既丰富了词体体性观念,也充实了比兴思想。晚清词家浓郁的比兴寄托思想及其解词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皆催化了"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舒习龙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略论晚清民信局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昱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64,70
在清代"官民分立"的邮递体制下,民信局承担了传递民间书信的主要任务。民信局灵活的收寄方式、低廉的寄送价格、完善的传递网络,有效地推动了民间社会信息的沟通,促进了民间商业社会的繁荣。而它独特的运营手段,亦为大清邮政的建设提供了范例与经验。但在清末日渐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民信局体系难以保障信件、财物的安全递运,最终在清末制度转型过程中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大清新式邮政体系所兼并。 相似文献
17.
清末地方司法改革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特殊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推动了地方司法改革等新政的实行;另一方面有利的社会条件又推进了改革的进度。该文主要以地方司法改革中的审判监督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2):133-140
吉林防疫总局是为应对1910年东北鼠疫灾难而临时成立的防疫组织,也是晚清政府批准建立的统管吉林省内防疫事务的组织。由伍连德倡议发起,成立于1911年1月26日,止于1911年4月19日。以东三省总督锡良、吉林巡抚陈昭常和吉林省民政司负责总局的全面工作。其职权范围统辖1910年11月15日成立的哈尔滨防疫局及1911年1月17日成立的长春防疫局,下辖31处地方防疫局,61个防疫所,为当时规模最大、统管鼠疫最重灾区的防疫总局,故其在应对1910年东北鼠疫期间作用突出,功绩最大,也是此次鼠疫灾难事件中最值得研究的防疫组织。从其机构的设置、防疫法规的颁布以及对防疫工作的监督指导等方面,可全面了解晚清政府暨东北地方当局防疫治疫工作的运作及实施。 相似文献
19.
审级权限制度的改革是晚清以奉天为代表的地方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式的审级权限制度的确立为地方审判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前提 ,奠定了基础。“四级三审制”以及区域审判权限的划分和确立 ,对推动以奉天省为代表的地方审判制度的改革以及国人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变革 ,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
清政府于清末在沿海地区专设保商局以保护归国华侨的利益,体现了官府在对待海外移民政策上从传统的"海禁"到"护侨"逐步转型。通过汕头保商局的个例分析,指出汕头保商局通过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在官府的支持下,逐步实现了本土商人联盟的建立,通过创办巡警、解决商务纠纷、组织商行"报效"等系列事务,构建了商人治理地方事务的模式。虽然在"护侨"事务上有所不及,但对于振兴本土商务、创建良性的商业环境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呈现了清末潮州官府与商人、地方名流对于地方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