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是 19世纪 90年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次尝试 ,代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 ,它又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出现的 ,带有明确的现实性。戊戌维新派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成果 ,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较为广泛、深入 ;并且由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所限 ,又具有复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正> 谭嗣同对王船山推崇备至,他把船山的思想看作是复兴民族、“昭苏天地”的一声春雷。他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他在老师欧阳中鹄、刘人熙的教导下,“为学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潭嗣同全集》261页,以下简称《全集》)因此,学习能深造有得,“多发前人之未发”(唐才质《戊戌见闻录》)。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晚清“诗界革命”发生时间及其提倡者考辨》(载《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一文中,既已考定“诗界革命”乃梁启超于一八九九年冬所提出,并证明旧说——这口号是夏曾佑、谭嗣同或黄遵宪在戊戌(一八九八)前提出——之误,就有必要对“诗界革命”的开展过程在新的基础上重新探讨,由此作出的评价将更接近于客观事实。“诗界革命”的进行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己亥(一八九九年)十一月至壬寅(一九○二年)冬季,是它被提出并向上发展的阶段;自此后至乙巳(一九○五年)是它由盛而  相似文献   

4.
<正> 1983年戊戌和康梁学术讨论会过去已五年了,今天又一次来到广州——南海——新会,研讨戊戌和康梁.五年来对戊戌和康梁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孔祥吉、马洪麟等同志都写出了专著,成绩斐然.戊戌维新是个政治运动,又是文化启蒙运动,作为政治运动的“戊戌”虽然失败了,但文化上启蒙的影响是深远的.“戊戌”启蒙的核心是“开民智”,民智不开,社会经济不变革,中国的历史仍将重复千百次的农民起义.维新志士提出“开民智”从“开绅智”入手,是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横加指责,其实不先开绅智,谁去开民智呢?康梁等维新志士大都是“绅”,  相似文献   

5.
清季总理衙门总办章京顾肇新在致其兄顾肇熙的一批书信中,对1897年中德胶州湾交涉、1898年春张之洞入枢受阻、翁同龢开缺原因、总署对康有为《第六书》的议覆、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的处境和就医情况等重要问题,都有记述和评议;因为作者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臧否人物、评议时局,多是局内人言,与以往成说有所差异。分析这批函札对研究晚清政治史特别是戊戌前后的朝局和政情将有很大助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组织的戊戌学会担负着社会学术和社会政治双重功能。它的产生 ,既是清末社会现实实践需要 ,也是受近代西方文明启示的结果 ,当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影响。从性质和作用上分析 ,戊戌学会既是 1 9世纪末抵抗西方列强侵略活动和改造中国政治运动的制度性工具 ,也是 1 9世纪末中国基本学术思想、一般生活方式或社会风俗的革新改良运动的制度性工具。  相似文献   

7.
潘君祥在《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发表文章,认为1898年戊戌维新对我国近代教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封建教育思想的对立面,其革命性是十分明显的。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可以看成  相似文献   

8.
<正> 近代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之中.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相继出台.对于这三次新政,史学界褒贬不一.尤其对洋务新政和清末新政的评价,或说成是反动的运动,或把它们同戊戌新政并列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都未免失之偏颇,难以令人信服.本文试就这三次新政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9.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首先召见的维新志士是康有为和张元济。晚近对康有为的论著很多,而对张元济的评述却少。本文准备就维新运动时期张元济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初步探索。一张元济,1892年(光绪十八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无论是“戊戌”的维新变法 ,“五四”的新文化运动 ,还是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 ,把传统和现代对立了起来 ;文化不仅仅是“除旧立新” ,而且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 ;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 ;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11.
小筑社是产生在明代万历戊戌二十六年,活跃在杭州西湖湖畔的文学社团组织,其组织内的成员大多为杭州人,并有诸多外地的友人与之唱和交游,参加其团体活动。小筑山居为其活动的主要地点,社员日聚月会于此,除结集制艺文写作,还包括吟诗作赋,流连声酒,赏玩名胜,歌咏书画。  相似文献   

12.
苏六朋,字枕琴,广东顺德勒流南水村人,清嘉庆至光绪初年(1791-1875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有四说,一作(1791-1862年),或作(1798-1875年),或(1798-1862年),或(17967-18617年)。其号众多,有的从其名或字得之,如"怎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与严复:戊戌时代学术规范的逸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时代的中国学界与思想界,康有为与严复是两位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康有为是戊戌时代今文公羊学之主将,严复则为迻译西方哲理之开山,治学各有所异,然而两人不仅在当时的影响同为最深且巨,而且在其他某些方面亦表现出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29
说起中国人近代的大同理想,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康有为和《大同书》,这也在无形中减弱了对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注。其实,谭嗣同与康有为一样对大同社会津津乐道,并且对大同社会提出了种种畅想。两人的大同思想呈现出诸多相同之处,一起推出了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比较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点,有助于领略戊戌启蒙思想家的大同思想的共同特征,进而深入了解戊戌启蒙思潮的主旨诉求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音戈)字考     
在第二期的祖甲时代,经常可见如“戊戌卜,贞,王宾大戊,亡祸”(明藏1624)那样被称为“”的祭祀的占卜。在第四期的卜辞中还有“(1)辛酉贞,大乙一牢。(2)二牢。(3)三牢(甲747=合32425)那样对祖先进行“”这样的祭祖占卜。“”字,甲骨文为或,现在诸家都根据罗振玉的解释把此字释为“”。本人在释字上也根据此说。本文将字在各个时期中使用的情况作了系统整理,并试考证其字义。  相似文献   

16.
王麓屏,名家勋,字国光,麓屏其号也,湖南新化人。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王与曾国藩一起参加会试,得以初识。王于是次会试中式为进士,授吏部主事,后晋奉政大夫。曾国藩则于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中式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升至内阁学士。两人可谓同乡、同门、同官,在京城期间两人交往增多。道光二十七年,王氏因小事受议处,慨然辞职。曾氏认为满人冢宰不当以小事劾之。道光二十八年当王氏离京时,曾氏率领湘籍京官和同年、友好数十人亲往潞河送行,作诗二首赠别。诗中云"谁识扁舟五湖外,尚有朝士梅子真",以汉代梅子真的故事来赞许并抚慰王麓屏。  相似文献   

17.
“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华1993年11月23~27日,在广东省新会市和南海市召开了“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坟研讨会”,这是首次以戊戌后的维新派为主题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会议由《历史研究)杂志杜、《近代史研究》杂志...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末清初的“人情小说”中,被称为“第四才子书”的《平山冷燕》,是当时推崇女性才华和思想解放上别具一格的作品。此书在国外早有译本流传,盛于国内。最近看到一本《平山冷燕》,清初刻本,有图六幅,前面有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言,序言最后有“时顺治戊戌立秋月”(按:即顺治15年,公元1658年)的字样。这一极少见的版才,可以证明小说最迟产生于“顺治戊戌年”。鲁迅当年大概没看到这个版本,所以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作者张博山系“清康熙时人”。如果张某确系康熙时人,那么,这部小说的作者就不是张某,而另属别人了。小说的作者,除这部“顺治本”没有署名,其他后来的各版本均署“荻岸散人编次”,作者究竟何人,待考。  相似文献   

19.
漫谈《马氏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馬氏文通》是1898年(清光緒24年,戊戌年)出版的,今年(編者按:指1958年)是它的出版60周年。著者馬氏,名叫建忠,字叫眉叔,江苏丹徒人。他的生卒是1845年-1900年。关于他的生年无問題,他自己也曾經在他著的《适可斋記言記行》的“自記”也就是自序中談起过。关于他的卒年,說法不一:有《馬氏文通校注》等書說他死在1899年,也有《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資料簡編》等書說他死在1900年。我們曾經将这問題请問熟悉馬氏  相似文献   

20.
“戊戌”与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今年是戊戌维新九十周年,明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由于历史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对“五四”的再认识,在接近它的七十周年,大家已在讨论“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文化”;对“戊戌”也有个重新认识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两个运动,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研讨,不仅因为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在救亡与革新方面都曾有过激扬的旋律,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反思的深入,人们需要重新认识“戊戌”与“五四”启蒙的意义和价值. “戊戌”与“五四”前后相隔二十一年,它们有什么联系?大家知道,“戊戌”在思想文化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