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初唐诗人王维这首寓情于物的《相思》,抒发了自己对被怀念者的相思相爱之情,韵味隽美,千古传诵。在台湾海峡东岸的沿海地区,也生长着一种富有传奇色彩和相思寄情的“台湾相思”。它与王维笔下的相思(红豆)形态迥异,却别有一番独特的魅力,深得海峡两岸同胞宠爱,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半个多世纪里,海峡两岸离散亲人种相思、寄相思、话相思、写相思、咏相思,简直形成一种“相思文化”! 婀娜多姿的“台湾相思”也叫台湾柳,枝条如柳枝般柔韧,其花毛绒绒、黄  相似文献   

2.
红豆诗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五绝《相思》,原本是写给好友李龟年的。也许是因为红豆鲜艳如火的色彩、坚实的果实,诠释男女间真挚恒久的爱情更为恰当、更加动人。于是,鲜红浑圆的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和相思的载体。古往今来的红豆诗,多将红豆来记述男女间的爱情。晚唐诗人韩在《玉合》诗中吟道:“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温庭筠在《南歌子》中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  相似文献   

3.
爱情诗是《诗经》中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这类诗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婚姻不幸的弃妇诗。综观这些诗,其中都氤氲着忧伤之情。本文拟从"忧"字入手,挖掘《诗经》婚姻爱情诗中"忧"的成因,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秦观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蟾宫曲·春情》徐再思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溪佚题》史清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红楼梦》曹雪芹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7,(4)
《诗经·卫风》有一首题为《氓》的诗,前半部写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结亲。大意是说一个敦厚的男青年到女家来买丝,目的不是买物,而是要娶卖丝的女子为妻。女子也有了情,就送男子回家,送出很远,  相似文献   

6.
《木瓜》是《诗经·卫风》的最后一篇,只有三章十二句,属于叠咏体,宇面意思非常好懂。其原始意义应是卫人赞美齐桓公,自从朱嘉的《诗集传》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这种“疑”说逐渐被肯定。现在研究《诗经》者,公认为《木瓜》是言情诗,试看余冠英先生的解说和译诗: 《木瓜》,这是情人赠答的诗,作者似是男性。他说:她送我木瓜桃李,我用佩玉来报答,其实这点东西哪里就算报答呢,不过表示长久相爱的意思罢了。  相似文献   

7.
红豆树吟     
肃立山崖畔,独自度时光。山谷寂无声,心事向谁讲?花开又花落,年年负春光。几多相思豆,情寄向何方?今幸逢盛世,“红豆”竞辉煌。风流添雅兴,顾盼扮新妆。“红豆峡”是太行大峡谷景点之一,因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相思》,凡来此的游人都要登山攀援,争看这里的红豆树。红豆树吟@张启明~~  相似文献   

8.
金庸是书写武侠小说的大师,对"爱情"这个主题也很看重,成为写"情"一大家。在他的十五部作品中,《神雕侠侣》就是一部谈"情"的经典之作。书中描写了各种人物的爱情,其情爱模式可划分为两情相悦型、单向相思型和相爱相杀型三大类。作者对这些情爱模式中的人物情感塑造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杨过与小龙女的个人魅力问题,二是完颜萍和耶律燕的角色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伤逝》以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现代性、内容的曲折晦涩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大多关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文本线索,而对周作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的说法视而不见。透过《伤逝》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动因可以看出,《伤逝》其实是作者在男女情爱的表象之下,以自身的重大创伤经验为机核、以兄弟相处经历做骨干的"伤悼兄弟之情逝去"之作。  相似文献   

10.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别后相思,人情之常。《诗经》里有“一日三秋”(《王风,采葛》)、“甘心首疾”(《卫风.伯兮》)、“惄(ni)如调饥”(《周南.汝坟》)等语都形容相思之深。为把相思这种心理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焦点,许多作家都把它当作突出的主题来创作,而且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从元代到清中叶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来看,爱情主题在戏曲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通过青年男女的美满结合,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它给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挣扎、奋斗的同代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树起了一面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帜,这是《西厢记》极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苗族青年男女多数以歌为媒,传情抒意于情歌的对唱之中.而男女内心的种种激情,诸如试探之情,赞美之情,爱慕之情,离别之情,相思之情,失恋之情等等,却又无一不是借助于一定的恰当的艺术技巧抒发出来的.比兴手法,就是苗族情歌的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和普遍的一种技巧.本文拟就苗族东部方言区即湘西、桂北、黔东、鄂西南、川东诸地流传的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介了《木瓜》诗义的三种主要观点后,就重点破解其信息密码,以便能深刻地理解其诗义。所破解的信息密码有三:其一、木瓜、木桃和木李是象征男女爱情的木刻佩饰。其二、琼琚、琼瑶和琼玖是象征男女爱情的琼雕佩玉。其三、“好”是结为夫妻。总之,《木瓜》是一首赠物定情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笔下有近百首诗词描写年轻女子的容貌情态和情爱心理,可总称为"女郎诗(词)",有赠妓姬、戏赠友人、代闺怨等三大类,其中以赠顾青霞、戏赠孙蕙的数量最多。从这些诗歌,特别是《梦幻八十韵》中,可以发现蒲松龄一生对于顾青霞最纯洁珍贵的恋情。由于对顾青霞的精神恋爱,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芳容髫齿、弱态生娇、充满诗意的女性,进而对男女关系进行思考,发表了"腻友"论,营造出一个关于男女友情和爱情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花妖狐魅与人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许多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并通过他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青年男女们应追求真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歌颂知己之爱,提出“元以贫富论”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时代,礼教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在婚姻方面,就是唐代青年男女择偶观念与方式的多元化倾向。一方面,受传统礼教的约束,一些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仍然遵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依礼择偶不乏其人,这种现象从出土唐代墓志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得到印证;另一方面,部分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则敢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按照双方间的情来行事,缘情择偶的现象时有所见,这种情况在传世文献中屡见其载。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不违反法律禁止条件的男女缘情结合,法律虽然不作干预,却还是会不时受到传统礼教的干涉,以至于不少唐代青年男女每每纠结于依礼择偶与缘情择偶的两难选择之中。而从唐代婚姻立法的角度考察,唐律既认可青年男女依礼择偶,显示出对礼的尊重;又默许青年男女缘情择偶,显示出对情的理解,这无疑是唐律开放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文艺界出现了不少反映青年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作品。《伤逝》写的也是这个主题,而鲁迅却一反当时文艺界流行的倾向,以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愤怒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吃人的本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见解:离开了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更漏子》是晚唐五代时期流行于歌坛的一支"小夜曲",有着短小轻灵、新颖别致的形体特征,既具有大石调"风流酝藉"的韵致,又兼有商调"凄怆怨慕"的风情。今存27首唐五代《更漏子》词作,由9位唐五代词坛的"大家"或"名家"创制,以抒写夜幕下更漏声中女子的相思愁怨之情为主题,以密集的意象运用和孤寒的意境创造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