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用"四有"要求画出了县委书记的"标准像"。作为第一期学员,我有幸参加座谈会,由衷体会到县委书记责任大、担子重。县委书记要以"四有"要求为试金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头衔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几项.当我重读<史记·孔子世家>之际,忽然觉得,孔子还应该得到一个头衔--求职家.  相似文献   

3.
林玮 《科学咨询》2009,(11):54-55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教育及于平民,是民主教育的源泉,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有教无类"的含义到它对民主教育的深远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4.
王存喜 《领导科学》2012,(33):37-38
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句话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交友里边有政治.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想通过交朋友处理社会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乃至促进工作落实、助推政令畅通,不妨学一学孔子的交友之道. 多而不滥——择友有标准 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也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  相似文献   

5.
李迎春 《领导科学》2012,(23):51-52
宋人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孔子为政观的肯定,凸显了孔子领导思想的高妙.孔子一生积极从政为仕,虽身处乱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积累了丰富的为政经验,凝聚在《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的精妙记述中,带给后人智慧的启迪.孔子说:"为政在人."作为领导者,知人识人是关键,孔子的观人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时至今日仍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行为观人法 行为观人法,即从行为入手观察人.孔子的行为观人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言行是否一致.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孔子从自身经历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反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满嘴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是不多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善于伪装自己,表面上慷慨大方,实则吝啬小气;表面上正直清廉,实则虚伪贪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说:"现在有些干部,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白天晚上不一样,说的做的不一样,就是群众所说的多面人."领导者用人,如果只听信其表面言行,而不注重由表及里探求其本质,必然会导致用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论语与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个德国企业家朋友,对我于西方文化的理解很是吃惊,我反过来将他一军,问他了解多少中国文化,他说知道孔子.我问知道孔子什么.他说"everything should be in its place".我说你指的是"礼",但只是"礼"的一部分,regulation,order,即规则和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相似文献   

7.
全华相 《经营管理者》2013,(28):348-348
"为政以德"是孔子关于"官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论文根据孔子关于"为政以德"思想,分别从自修、用贤、施仁、刑辅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既挖掘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丰富内涵,又结合执政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孔子曾对他的几个学生做过这样的描述:"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论语·先进篇>)讲得就是每个学生各有特点,彼此不同.因此,孔子讲究"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孔子在处理问题时做到:"毋意"--不以主观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毋必"--不强行推销自己的想法;"毋固"--不固执于一个判断;"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谋取个人私利.孔子"四绝"充分体现了他处理问题时的作风和个人品格,对现代领导干部进行决策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欧敏 《管理与财富》2009,(3):101-101,100
本文分析老子和孔子对"水"的阐述,来比较他们二者在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上的异同.老子的思想侧重高等教育系统的人的内心管理,孔子的思想则注重高等教育系统的人的行为管理.虽然他们的管理思想上的侧重点不同,但无论是对人的内心管理还是行为管理,实质上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士"士",是春秋时期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得上"士"?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问次一等的"士",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士",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贡问当今执政的人怎样?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看来"士"是有标准的:当官的"士"不辱使命;赋闲的"士"孝顺尊长;拘泥守信之人虽不通权变,但也可算得上是低一等的"士";至于那些度量和见识狭小之人,是算不上"士"的。孔子  相似文献   

12.
郭小琲 《领导文萃》2016,(5):124-127
正"吾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不只一次说到过自己"好古"。老彭何人,早已说不清楚,有说是老子和彭祖。但不管何人,一定都是有名的通古之士,孔子可与一比。抑或孔子更胜一些,不然何至垂垂老矣仍惋惜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当然,如此好古的孔子也就难逃守旧之名。孔子好像真的守着一份"旧"。崇尚尧舜文武奠基的道德文  相似文献   

13.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相似文献   

14.
荐贤贤于贤     
正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子皮即罕虎,郑国上卿。鉴于子产的才能,子皮把上卿的职位让给了子产。子产起初考虑到郑国是处在大国夹  相似文献   

15.
正"君子坦荡荡""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生活简朴,宁可寒碜一点儿,也不骄奢淫逸。"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人也免不了有"过",闻"过"则喜,不遮不掩,知过改过,实属不易,足以说明孔子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生是伟大的。结语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取之于民、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思想曾有过"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的礼法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且影响深远的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辩论,先秦礼法之争可以概括为儒家的"礼治主义"和法家的"法治主义"的对立。就儒家而言,孔子开"礼治主义"之先河,孟子的思想以孔子为宗,至荀子发扬光大,形成了"礼治一德教一人治"三位一体的礼治主义理论体系。本文就从儒家的礼法思想看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孔子有名的学生,除了学术思想各有特点外,为人性格上也有各自的不同.仔细查阅材料,发现卜子夏有如下几点. 一、为人勇武 子夏以"文学"著称,一般人会认为他的性格定是柔和温顺、不敢多事的.其实不然,大量材料证明他和子路一样,性格爽朗,做事勇敢. 第一,他有武士之勇.孟子和公孙丑谈"勇"时说"北宫黝似子夏".北宫黝是怎样的勇呢?孟子说得很清楚,就是:"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肉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孟子·公孙丑上》).那么,子夏之勇,也是如此了.另外《晏子春秋·内篇问》中也说,孔子根据实际需要叫人陪伴,当"德不盛,行不厚"时,"则颜回、骞、雍侍";而当"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子夏)侍".我们知道仲由(子路)是孔子的保镖武士,而这里把子夏和子路并提,可见子夏也是个勇敢的武士.  相似文献   

18.
三思而不行     
正鲁国有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孔子听到这事,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这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明人李贽倡"童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教育及于平民,是民主教育的源泉,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有教无类"的含义到它对民主教育的深远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20.
1.引言 建设和谐社会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和为贵"的理念,儒家还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把"大同主义"、"天下为公"作为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