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毛泽东同志提出过“两结合”创作方法吗? 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现行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无论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文学概论》(蔡仪主编),还是《文学理论基础》(十四院校合编),都详细地介绍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为“两结合”),并肯定地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五八年在成都会议上提出来的。除《文学理论基  相似文献   

2.
“三突出”这个修正主义的反革命文艺主张,本来是对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下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篡改和背叛,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四人帮”之流吹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具体运用”。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论文艺》第26页)。所以,凡属创作方法,则必然是作家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反映生活所恪守的基本原则。不同阶级的作家,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所  相似文献   

3.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的哲理诗,开头的两句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观赏庐山奇丽的姿容是这样,立脚点不同,面目就各异。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的看法又何尝不是如此?视角不同,结论也就迥异。有的认为“两结合”是我们时代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有的则说“两结合”不科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两种意见,相去何远?孰是孰非?以笔者一孔之见,均觉欠客观。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象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作为社会主义文学中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创作方法——“两结合”创作方法,也是在总结过去文艺创作实践及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讲法,认为是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一九五九年何家槐同志就提出:“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一九七九年,唐弢同志进而提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一九八一年,王士菁同志也认为,“这八篇小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其实,这些概括未必符合《故事新编》的创作实际。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或者说,它的创作方法的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来,我国文艺界有不少同志否定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存在。他们的主要论点是: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绝然对立”,“不能混同”的创作方法,两者是根本“结合”不起来的。2、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的出现,必须有体现这种新的特质的作品作基础,而“两结合”的提出,没有作品依据,不过是一九五八年我们党在经济工作指导上所犯的“左”的错误在创作方法上的反映。凡按此方法指导创造出来的作品,几乎全是失败之作。  相似文献   

7.
周扬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我们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提倡社会主义文艺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承认正确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这些都是对的……我们要提倡我们所认为最好的创作方法,同时更要鼓励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不应强求一律。”现在,文坛思想活跃,思潮并起,而且又有比较舒缓宽松的环境,各种创作方法正好展开竞赛。钟情于自己创作方法的人们,正可以全力以  相似文献   

8.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的“序言”中指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这时期最大的收获之一,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鲁迅是中国小说和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拓荒者。把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放在“五四”新文化革命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对我们深刻了解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旗手”和他对研究我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功绩,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世人所关注 ,所谓“追踪蹑迹”、“实录其事”是也。这只是其创作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果完全是“实录其事” ,宝玉口衔“宝玉”而生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 ,则如何解释 ?《红楼梦》其实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文章从黛玉哭哭啼啼、泪水不干、诗作都是悲苦之作出发 ,结合该书在第一回、第二回、第五回大量描写的悲苦意象 ,指出该书在塑造黛玉形象时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然后又从宝玉等形象的塑造中阐发其创作方法 ,指出《红楼梦》一书其实是贯穿了这种创作方法。该创作方法对深化人物形象意义、扩深小说主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否定论者认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缺乏创作基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能结合;“两结合”创作方法没有质的规定性这样一些论点加以评驳,强调指出,“两结合”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区别,在于所着力描绘的“现实”具有不同的特点;“两结合”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区别,则在于所描绘的“理想”具有不同的特点;“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努力塑造现实与理想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近来,人们对毛主席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了较多的议论和探讨。严家炎同志的《关于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些理解》(《文艺论丛》第二辑)一文,就“两结合”问题,谈了一些看法。鉴于严文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个人又有一些不尽相同的思考。这里,打算谈几点粗浅的意见,兼与严家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毛泽东同志文艺思想为指针,作家主体性的加强与文学是人学的回归;创作方法的开放性与艺术技巧的多样性以及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某些失误上,分析了文艺创作坚持“二为”方向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视角的拓展,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日本小说《斜阳》巧妙地借鉴俄国作家契诃夫《樱桃园》的主题与创作方法 ,用以反映本国社会现实 ,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主义的终结 ,以和子的所谓“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通过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 ,表现了太宰治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诞生之初,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并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几十年来,学术界却对此众说纷坛,各持一端,如有现实主义说,自然主义说,浪漫主义说,意识流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说,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并用”说,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三调和”说,写实的象征主义说等等,意见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大,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一篇六、七千字的小说,仅仅在创作方法问题上就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同意见,确实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它说明了鲁迅小说不仅具有内容的深广…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下称“两结合”)在文艺界颇受一些同志的冷遇,反对者不少。有的人认为这个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创作上也没有真正体现这个方法的作品。有的人认为“两结合”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四人帮”横行时期,很多所谓“两结合”的作品,都是瞒  相似文献   

17.
试论《红楼梦》的“时序”和“年龄”描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志 《南都学坛》2001,21(2):28-34
《红楼梦》中的“时序”“年龄”描写 ,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不统一现象。但这却不是作者的“失误”“疏忽”和作品的“纰漏” ,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是作者不为书中人物作“传记”、不为贾家作“年谱”的特殊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既使作品“历历生动” ,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 ,更是作者“象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为其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京剧革命为开端,以茧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经过十年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纪元。 革命样板戏遵照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运用茧命现实主义和茧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积累了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3月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对文艺历史上先进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创作方法的产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应当提倡的一种较好的创作方法。但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否认这一创作方法的科学性,认为它没有存在的基础,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其至有的同志还认为它是“左”倾思潮的产物,对社会主义文艺起了很坏的影响。对这种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意见,我不能苟同。本文想就这一创作方法产生的基础,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承继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来的.毛泽东1939年的题词和1958年的讲话,都没有明确把“两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后来之所以变成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与1958年的中苏关系有关.作为一种文艺理论,它主要由周扬等人阐释而成.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更强调革命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