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经发表过这样警醒世人的的言论,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他感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鲁迅:《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解读史上,《青年必读书》事实上成了所有试图全面解读鲁迅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结”。相较于反对《青年必读书》、反对鲁迅的观点而言,我们尤其应该警惕的是那种表面上对其表示赞同,实质上却滑向了反对者的泥潭的观点。这些赞同的理由由于对材料的隔膜、理解的偏差,等等,同样是对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的误读。将《青年必读书》置于1925年的时代语境及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之中来进行读解,文章认为,鲁迅在文中所说的“要少——或者竞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不是一种策略化言辞,而是他生命中痛苦的文化体验的外化。  相似文献   

3.
言止善 《可乐》2008,(5):41-41
十多年前,我在火车上和一个来自香港的生意人聊天。他得知我是教员,向我发了一番感慨。他说:"内地人不爱用‘求’字,不好。我们香港小孩子读书,叫‘求学’。在学校毕业后,要‘求职’。你们这里,只怕是少了一个‘求’字。"当时,我对他的话并没有多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  相似文献   

5.
鲁迅 1 92 4年 2月写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和 1 92 5年 1 0月写的《伤逝》中的子君 ,是对中国历史、现实深思后创造出的两位女性形象。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论睁了眼看》中也写道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在《南腔北调集》中又称“要改造‘国民性’”。鲁迅通过祥林嫂和子君 ,提出了浓烈的封建…  相似文献   

6.
凌鹰 《社区》2011,(8):12-12
几乎读完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有的哲学著作,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在《三松堂学术文集》一书中的自序,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更深度理解了他的哲学旨意:“我经常想起《诗经》中的两句诗:‘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处在现在这个世界,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旧邦’。  相似文献   

7.
前言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  相似文献   

8.
王小超当年被少艺校选中的时候,究竟她身边的人有没有依稀看到一道亮丽的彩虹躺到她的脚底下,已经无从考证了,现在我们只有当事人王小超自己的记忆,那就是——除了突然之外,小美女自己并无特别的感觉!“其实我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觉得自己漂亮,我觉得好多人都比我好看!”王小超对我找上她当杂志的“‘望’美人”感到非常意外,就跟当年被少艺校选中一样不可思议。听了她的说话,我多少觉得有些苦笑不得,不论怎么说,我找她做“‘望’美人”的意义怎么也不敢跟著名的温州少艺校相比呀!在温州,少艺校简直就是“中戏”或“北影”一般的准明星熔炉,这些年来,温州籍的演艺人才不说全部起码也有七八成是少艺校送出的好胚子,在许多人看来,进了这个学校,也就意味着脚尖已经碰到了星光大道的红地毯。可惜当年的小小超全然没有什么激动。除了记得演出繁忙外。就只有记得应真老师和池禄老师很漂亮对她也很好,少艺校毕业后她的人生选择又回到了一个寻常的路子——读普通的初中和高中。  相似文献   

9.
正我曾有个伟大的爱好——谈人生。直到有一天,让我现在想起,依然心有余悸。那天,我谈人生的对象是一个年轻而清秀的姑娘。地点是在一个很有情调的咖啡馆,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谈人生,窗外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谈人生的套路我已烂熟在胸,忆往昔看今朝展望未来。那天我状态特别的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就像一个钢琴大师演奏着最美的乐曲。对面的姑娘显然也进入了状态,她不断点头,不断重复说着"您说得太好了"、"您说得太精辟了"诸如此类的话。当我侧过脸45°微闭双眼幽幽说到"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时,我用余光看到姑娘一脸崇拜的表情,让我异常满足。正当我口沫飞溅意兴正浓的时候,姑娘的手机响了,她抱歉地一笑,拿着手机出去接了。  相似文献   

10.
我最近拜读了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革命老作家曾克新出版的散文集《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这部以回忆录为主的散文集,给予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品中披露的许多珍贵的史料和老作家表现出来的不减当年的战斗激情。书中提供的鲜为人知的材料很多,给予我重要启示的有两件事。1941年9月一个周末的夜晚,曾克有幸在延安文化俱乐部的舞会上请毛主席跳舞。在跳舞的过程中,当毛主席知道曾克的爱人是青年作家黑丁时,毛主席说:“‘黑丁’!不是‘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少顷,他又问:“‘黑丁’还有别的名字吗?”…  相似文献   

11.
正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对‘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网络时代青年的选择,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再也不  相似文献   

12.
彭龙富 《百姓生活》2011,(10):17-17
吃过晚饭,女儿窝在沙发上看一本已翻过N遍的漫画杂志。我心里泛起一丝不快,但转念一想。看书总比看无聊的肥皂剧要好,因此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没想到,这转瞬即逝的一念却没逃过女儿的眼睛。她说:“爸爸,我现在看书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只看图画,现在是看文字。”  相似文献   

13.
《我的失恋》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的以纯粹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杰作。它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八日的《语丝》周刊第四期上。当时,有些青年不是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而是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重于一切,似乎失恋就失去了生命。他们一旦失恋,就大作起“啊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的失恋诗来。鲁迅在一九二五年七月九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所要登的是议论,而寄来的偏多小说、诗。先前是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现在是虚伪的‘死呀’‘血呀’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曾在散文《喝茶》中写道: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就告诉我们人生与现实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但却依然有可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和人生的乐趣。他说快乐的真意是能在  相似文献   

15.
庚辰仲秋的一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老科技工作者、山西大学老教授欧阳绛先生。欧阳先生今年虽已75岁高龄,但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十分健谈。他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前夕,周总理给北京市的大学毕业生作报告,地点在辅仁大学礼堂。周总理说:“国家需要你们,社会需要你们,人民需要你们,你们是新中国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一直记着周总理的话,好像我答应过周总理,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停止工作。我离休后还一直为党工作,为社会做贡献,这不需要理由。歌德说‘老年人应该比年轻人多做些工作’,我扛麻袋是不行了,但动脑、动笔、动  相似文献   

16.
王小超当年被少艺校选中的时候,究竟她身边的人有没有依稀看到一道亮丽的彩虹躺到她的脚底下,已经无从考证了,现在我们只有当事人王小超自己的记忆,那就是——除了突然之外,小美女自己并无特别的感觉!“其实我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觉得自己漂亮,我觉得好多人都比我好看!”王小超对我找上她当杂志的“‘望’美人”感到非常意外,就跟当年被少艺校选中一样不可思议。听了她的说话,我多少觉得有些苦笑不得,不论怎么说,我找她做“‘望’美人”的意义怎么也不敢跟著名的温州少艺校相比呀!在温州,少艺校简直就是“中戏”或“北影”一般的准明星熔炉,这些年来,温州籍的演艺人才不说全部起码也有七八成是少艺校送出的好胚子,在许多人看来,进了这个学校,也就意味着脚尖  相似文献   

17.
一古书经过金石竹简缣纸的变迁,又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刘向《别录》云:“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抱朴子》云:“书三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古书既然有因为传抄翻刻带来的错误,校勘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俞樾《札迻序》啊云:“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俞樾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要想搞清古书的旨趣,必得搞清古书的句  相似文献   

18.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声称自己的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现在,有足够资料表明,沈从文在20年代进入北京后曾接触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从周作人那里接受了性心理学的观点;曾拜读过张东荪的《精神分析学ABC》;还从施蛰存、废名等人的小说中领略了西方心理学的魅力……[2]后来,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大胆而深刻地解剖了人的性爱…  相似文献   

19.
<正> 1.看上去过剩的批发商——批发商无用论的背景 关于批发商业曾经有过‘批发商无用论’。更正确地说,就是说批发商在日本的流通机构中超过了必要的程度。因此,它的数目必须减少。持有这种意见的不仅仅有日本人,外国学者研究日本的,也有不少这种意见。 可是,这种意见出来之后,已经有20年,到现在事实发展并不如此。日本有160多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先生从国外归来,碰到陈垣先生,北陈对南陈说,你能看外国书真好,已没有中国书可供我看了。即使是中国书,陈垣先生也肯定没有读遍,但没有新思路、新观点、新材料供陈先生消化、吸收,书再多又和无书何异?伯乐一过冀北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千里马也。你来信中也谈到了这层意思:无书可读,甚为寂寞;报上网上,都是花絮柳丝,可堪寓目者寥若晨星。由此,我想起了陈之藩先生那篇《智者的旅栈》。台北的朋友寄信给美国的陈之藩说:“我最近改了职业,在一个幼稚园当事务,其实是看房子。我很欣赏这个职业,可以有些空闲,多念些书,等于留学。近来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