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对市、镇的称呼有的称市,如三都市(今修水县太阳升乡)。唐贞元十六年(800)建分宁县。全县分8乡73都,此地属第三都,名“三都市”。有的称镇,如肖滩镇(今樟树市临江镇)。“唐时(注:武德八年〈625〉),升境内肖滩为镇”。有的称墟(圩),如太平圩(今南康市唐江镇)“明初以七间店为中心渐成集市,名太平圩”。有的称街,如古北街(今波阳县古县渡乡)。“五代后唐明宗时(926~933),婺源县清华街的胡、周、汪姓人迁此建村后,逐渐形成集镇。以属古  相似文献   

2.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张立文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民俗佛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认为,中国的民俗佛教是与经典佛教不同的存在形态,后者属雅文化层次,精纯、严格;前者属俗文化层次,散漫、可塑。但从宗教发展规律看,民俗佛教却更多地体现成熟宗教的普遍特点。文章探讨了民俗佛教与经典佛教的异同,民俗佛教的构成特点、宗教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琼  张应祥 《社会》2007,27(5):144-144
企业捐赠是企业以资金、实物或参与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是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在捐赠理念、捐赠策略和决策机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以“企业公民”为捐赠理念,后者则以“回报社会”和“慈善”为主要理念。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社会原因,除了二者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差距以外,还有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企业与社会关系认知的差异,由此形成企业捐赠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友好合作,造就了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传奇。福建,自古以来就是联系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关键节点,而源自闽浙一带的福船,更是古“海丝路”的友好信使,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见证着海洋文明的发展,也承载着“海丝文化”的内涵。为感受先辈们穿越惊涛骇浪的历程,同时体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风光.一艘按照当年核心技艺复原建造的古福船,即将从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福建泉州港出发,去寻访“海丝路”沿线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  相似文献   

6.
一、对近年传统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的试评 近年随着学术思想的研究,汉语言学领域内掀起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汉语汉字的热浪,无疑是一种喜人的情景。愚以有限的涉及面观察,这种趋势无外乎两种。其一是以西方当代哲学视角解释中国汉语汉字的学派;其一是传统小学空前活跃、现代汉语难见“柳暗花明”,汉语修辞学方兴未艾、而逻辑学队伍急待壮大,四者的共同动向是经常联系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而加以研讨,但言之不明。以管见言之,以西方哲学导入汉语言文字者如非“小学”根基欠丰,则显得联系实际汉语言文字复杂现象太少;而后者尽管在论中提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民族心理”,但未展开有机的结合论证。所以尽管具备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之作,亦时见此憾。传统文化与汉语汉字的缘分究竟如何体现,轨迹若何,人或莫知所明。  相似文献   

7.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文论没用灵感这一术语,但描述与阐释灵感现象的地方,却并不就少。英国 著名美学家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想》里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中国古文论表述的天机、神会、灵气、兴会、天籁、顿悟,等等,意思不总是但却常是灵感。中国古文论家关于灵感的见解,杂陈于他们浩如烟海的论著之中,多带有个别性、直观性与感受性,缺少系统性、综合性与理论性。如果把他们的这些见解集中地加以考察。就不难窥见到中国古文论关于灵感的见地有其 精辟、独到、深刻之处与重要的理论价值。 灵感是一种意…  相似文献   

9.
吴盼盼 《生存》2020,(12):0018-0018
2019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亦有“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表述,文言文课外阅读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策略。可从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主体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有意味的反差现象 1992年,北京共有十几个日本艺术展览几乎同时举行,成为中日艺术交流史上史无前例的盛事。其中有两个展览形成强烈反差,提出了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思考。 这两个展览一个是《当今日本画:迈向传统与革新的统一》,一个是《日本艺术展》。从作品内容看,我们把前者简称“当代展”,把后者简称“传统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新诗源于民族传统诗学与外来西方诗学,因此,物态化与意志化这双重品格的消长就成为其文化特征。意志化是中国现代新诗的重要走向,而物态化则是它的核心、归宿和取之不竭的能量之源。在中国新诗的实际运动中,二者彼此消耗、削弱,都不可能再完整地显示自己固有的文化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在一定角度上的相似性也使它们有机地融合,从而使“主客统一”这一诗学追求完成了从西方到传统的转折,使传统诗学的物态化精神实现了最关键性的调谐。  相似文献   

12.
继本世纪20年代、80年代的两次文化大讨论后,如何在文化传统中“继绝学”、“出新意”(或叫“返本开新”),在90年代又成了一些学人的热门话题。这种现象,便是所谓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复兴。当代兴起的这种“后国学”,以弘扬中国学术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而闻名于世。“人文精神”在“后国学”的推崇下似乎已成了一种法力无边的概念偶像,不仅是诊治后工业社会各种文明病的灵丹妙药,甚至是21世纪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精神保证。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对待某些情绪化的渲染,就不难看出,为“后国学”所津津乐道的“人文精神”本身却有许…  相似文献   

13.
萧新生 《探求》2000,(4):33-35
中国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其理论来自何处,这是理论界有待认真研究的问题。现在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直接从西方引进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是否使用“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术语为标志,认为邓小平理论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萌发,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对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这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蒙培元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伦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是建立在规则、法则之上,还是建立在人的德性之上?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一对于什么是德性以及德性的来源是什么这类问题,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和解释。按照西方亚...  相似文献   

15.
王黎  陈伟芬 《江右论坛》2007,8(10):46-4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存在"合理内核"是它可以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记录体.这一特点决定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必要.它不仅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文言文教学的深层教育目标.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文言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谢菊兰 《社科纵横》2009,24(1):121-123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和合”,主要是用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强调要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一致,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7.
孟奇 《社会》2022,42(1):1-30
本文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个案,分析了一起地方抗阻事件及其处理策略。地方抗阻反映了晚清社会秩序与近代矿业发展之间的张力,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样来自晚清的地方治理结构。具体而言,疏解抗阻的过程即是遵循“抚地方之民”的治理逻辑,通过“寻找支持者”与“利益均沾”来弥合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矿局的实际创生,使它以主办官员的关系网络为基础孕生出了地方性,从而得以内嵌于湖北的治理结构中。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所展现出的地方性可能以更复杂的形态在中国后续的工业组织与制度中得以呈现,“地方”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工业组织与传统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尚未被当前学界充分讨论的后者影响前者的机制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与近代国粹主义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思潮。提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张学习西方,会通中西,却反对“醉心欧化”和“欧化主义”;批判封建旧学,却又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重视史学,强调以历史激励国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心:是国粹派学术文化思想的主要特征。而章太炎作为国粹派的的领袖和楷模,对国粹主义思想的阐发,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是研究我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带着深刻的伦理道德烙印。在伦理道德的规约下,悲剧人物以“忍耐”为特征,悲剧冲突因此被消解、淡化,悲剧的结局也充满“团圆之趣”。悲剧精神使中国的悲剧带有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在世界的悲剧文化中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锡勤 《求是学刊》2001,28(6):36-42
在近代的“西学东渐”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万国公报》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传播西方文化 ,它曾作了重要贡献。但它的根本宗旨是欲使中国基督教化。它的宣传 ,特别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带有某种文化征服的色彩。它鼓吹中国进行变革 ,也是为了使中国顺应西方的秩序和需要。我们只有弄清其基本思想倾向 ,才能对它的全貌及影响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