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河哈尼梯田极为秀美,又极为壮观,是真正世界级的文化景观遗产。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和元阳县委县政府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及地方经济社会文化跨越式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申遗的进度正在加快;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人类农业文明创造的伟大景观将当之无愧地登上人类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河哈尼梯田具有至少1300年以上开垦、耕作和发展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着.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是一类典型的、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关于这样一类遗产,其保护理念和途径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中保护与发展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启动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中,保护与发展孰先孰后,孰优孰劣,政府不同部门及各届人士议论蜂起,困惑莫解,乃至成为影响申遗的一大瓶颈。笔者作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专家组组长,十年来未曾有一日松懈过对梯田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曾借各种机会陈述过自己的意见,综其如下,以讨教方家,并给实施申遗工程的红河州、元阳县政府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生活着120多万哈尼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哈尼族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梯田稻作文化,并形成一个人地和谐共处的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营销比较薄弱,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因而,研究元阳梯田的旅游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拓展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市场,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红河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树建旅游支柱产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哈尼梯田的特点谈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伟大奇迹。它巧妙地利用了特殊自然环境下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把平原地区的农耕垦种技术移植到高海拔山区,在哀劳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数百级水田依山迭层而上的壮观景象。这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并已然成为人类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一般的文化遗产不同,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有它自身显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我国现存的-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典范景物,其形成过程必然是在历史时期.在可查阅的汉文历史文献资料、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哈尼族古歌资料中,惟有后者包含着较多的可以深入挖掘的梯田形成史信息.据此分析得知,历史上哈尼人迁徙所至的是海拔甚高、野生动植物密集的原始大山环境,经过了撵山堵口、烧地盘、找田、挖田、挖水路等步骤,他们辟荒坡为台地,利用平缓而下的山势来建造广大的梯田,走的是开山为田、营建家园之路,这也为20世纪60年代的家族开田资料所证实.结合唐代史籍,推测哈尼梯田最早出现的时间为唐代或稍前(距今约1500年),在类似的中央王朝政令影响微弱的少数民族地区,依赖平整的梯田提供生活之资,形成具有垂直地带特征的红河哈尼梯田社会,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自然之利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农耕文化是先人的智慧和结晶,也是先人的伟大创造。哈尼/阿卡①农耕文化是在原始采集、狩猎、游牧、游耕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在世界农耕文明的史册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的农耕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会成为后世的文化遗产。东南亚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而哈尼/阿卡先民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云南与中南半岛哈尼/阿卡人从原始采集到梯田农耕文化的创造、利用和发展历程,同时揭示哈尼/阿卡人梯田农耕文化管理系统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郝朴宁  郝乐 《学术探索》2014,(4):110-114
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带给我们的首先应该也必须是一种责任,即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这份文化遗产的所作所为,对于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所以,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并非由此产生出来的经济效益,而是一种文化态度,一种融入人类文化记忆中的民族文化的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9.
孙贵川 《中文信息》2022,(1):296-298
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而群众文化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事文化建设者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齐心协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下简称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10.
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代表该组织发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决定每两年申报、宣布一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0年8月即下发正式文件在全国启动这一“申遗”工作,并决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程,文化部高官在专门考察了黄山市所在的古徽州之  相似文献   

11.
<正> 日前,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岭南学术论坛”第三期“华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利用”在开平五邑大学举行。广东各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20余位专家实地考察了开平的碉楼等华侨文化遗产,并分别从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岭南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研究。 开平碉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回乡华侨修建的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防御型乡间民居,现在正在申报世界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本文从历史、文化与经济三个维度搭建非遗价值传承分析框架,据此对非遗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利用存在商业化开发过度、数字化内在生命力不足、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传播与传承度不广等问题。高质量提升非遗存续力,应健全科学化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精准化的保护政策机制、建立动态化的考核评估机制,找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把握科技与创新的趋势、强化传统与现代培养方式的结合、注重从“造物”到“造境”的转变,不断开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王英杰 《理论界》2013,(4):67-6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保护通过市场的流通环节,将传承人、非遗项目与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价值回归,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韩桂英 《理论界》2014,(7):47-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是阜新市"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以蒙古贞(也称蒙古勒津)蒙古族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非遗"为众多。本文认真总结了蒙古贞"非遗"挖掘、保护的阶段性成果,揭示了当下蒙古贞"非遗"挖掘、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站在阜新市全市"非遗"工作的角度,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蒙古贞少数民族"非遗"挖掘、保护的有效对策,有望为蒙古贞少数民族全力推进"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尽一份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尚存诸多问题,研究基于解析国外非遗保护方法与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为研究切入点,深刻剖析其现存的核心问题及成因,以“非遗”主客体动态互补的视角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研究多元途径的保护策略与措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活力”迸发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路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方法框架,使其保护与利用能够相互促进,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50-256
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基于此背景,在田野考察视域下开展非遗保护研究的意义显著。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的实地田野考察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陷入项目实施不到位、传承后继无人、保护与开发失衡、民众参与度不高等困境,急需从落实"非遗"项目、推广数字化保护、制定传承人培养计划、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开发"非遗"资源等方面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突出的普遍价值”是衡量某遗产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实践中,它不仅要求遗产满足相关的具体要求,还要求其真实性得以证明,且存在有效的保护管理体制。红旗渠申遗的关键即在于证明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首先应确定红旗渠以“文化景观”类遗产参加申报的方针;其次要在理论领域深挖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及其普世价值,以证明其真实性;此外,还需科学规划论证,以建立针对红旗渠的有效的保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董原  王嘉瑞 《兰州学刊》2012,(4):193-197
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一样遭受破坏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