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京族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京族的祭祖习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有家祭、墓祭、亭祭三种祭祖形式。家祭和墓祭是“同宗共祖”观念下的同祖共祀,为理想型的祭祖活动,且墓祭的组织形式鲜明地展示了血缘共同体的基本结构。而哈亭的“诸家先灵”之祭祀为异祖共祀,为传统祭祖方式的变异类型,是京族先民根据意识形态模型建构而做出的适当调适,从而使京族地区的祭祖习俗呈现延续和变异的特征。与同祖共祀相比,异祖共祀则侧重于形成横向联盟式的共同体认同。这与京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团圆联欢,土家族人都要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摆手舞历史悠久。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相似文献   

3.
壮族对于土的崇拜及其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泥土造人”;考古资料中的陶祖、象征男根的石铲;民间习俗中的男女青年“打泥仗”、“春祭犁圈”、祭田公地母、立土地庙祭土地公以及“人牲祭田”等仪式,都是壮族土崇拜的反映,其目的是祈求农业丰产,人丁繁衍。  相似文献   

4.
摆手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在永顺县土家语叫“舍把”,龙山县叫“舍把日”,古丈县叫“舍把把”,在保靖县的一些地方叫“调年”。因它以摆手为基本动作,有歌有舞,故叫“摆手歌舞”。清代有《竹枝词》云: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摆手歌舞从形式和传统习惯上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主祭土司王——彭公爵主。在土家族一般较大的村寨或较集中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澄清问题,有必要对“抑佛扬本”论者提出的一些所谓“根据”予以分析。第一,所谓血祭和牲祭问题、论者认为吐蕃王国赞普与臣下会盟时就举行牲祭,包括人祭,这是本教的仪式,史诗采用了这种仪式,乃是“本教”祭仪的遗迹。对此,可以分作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所谓牲祭,即血肉祭,藏语作dmar mchod。众所周知,这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俗。吐蕃王朝中期,以象雄为中心的本教文化和以拉萨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6.
韩国李吉熙  阿衣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2019,10(3):81-87, 129-130
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族是死者出殡前晚上进行;彝族用竹子制作灵牌代表亡灵,韩民族是用死者衣物代表亡灵;彝族是通过毕摩念经和象征行为模拟来完成,韩民族是巫堂以多种专门的乐器伴奏下用歌曲或说话来完成。仪式共同点:主要以五个程序构成;宗旨是将亡灵送往极乐世界;目的是通过象征仪式和娱乐活动把悲伤绝望转化为希望和喜乐,追求人类延续和幸福。彝族的“尼木”仪式和韩民族“洁净祭”在宗教意义上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把亡灵送往极乐世界而变成祖灵,重构了对立统一的人界和神界,以便达到重构人们和谐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献祭的神话学来源——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斗智"在神学意义上,古希腊献祭仪式的发源是怎么样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我们对古希腊献祭仪式的行为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神话提供了一套关于献祭来源的完美说明。在宙斯统领神界的时代还未到来之前,人与神处在一种共栖的状态,那时候的人们与诸神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丰盛的食物从土地里自动长出来,人类完全没有劳动的必要,也不知道疾病、劳累、衰老、死亡和女人。当宙斯战胜自己的父亲和各种敌对势力而成为众神之王后,他赖以建立自身权威的功绩是建立和维持宇  相似文献   

8.
黄维忠  赵松山 《中国藏学》2023,(6):60-70+215
祖先崇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各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强烈信仰,而且至今仍是影响广泛的一种社会信仰。囿于史料的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到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是否存在祖先崇拜这一问题。文章从体现祖先崇拜的庙祭和墓祀这两个层面出发讨论吐谷浑祖先崇拜现象。以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为主要材料,通过对该文献中■一词的梳理,讨论吐谷浑庙祭,认为将■可译为“举行祭祖大典”,或“时享大典”。据此可知,吐谷浑不仅存在祭祖活动,而且还存在孟月祭祖这样的礼仪制度,并以青海的吐谷浑王陵墓所存地面祭祀建筑为主,讨论吐谷浑墓祀现象。文章认为,庙祭和墓祀可谓祖先崇拜的一体两面,结合汉文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推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存在祖先崇拜的社会信仰,并且延续至吐蕃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9.
探索湘西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4,(11):13-15
湘西境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特色鲜明,日益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和游客。2004年4月13日,文化部将湘西州列为国家第二批综合保护试点单位,这意味着湘西州文化遗产将获得20年的重点保护大机遇。概览:八个特色品种与濒危状况湘西州究竟有哪些文化遗产流传于民间,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传承人处于何种状况,这些情况有必要进行及时盘底与分类。归纳起来,湘西州境内大约有八大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祭祖仪式类,包括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原始舞戏茅古斯,梯玛跳神、跳…  相似文献   

10.
<正>张家界白族人在婚礼活动中,沿袭一种“告祖”习俗。所谓“告祖”指白族人在结婚前一个晚上,邀集七八个能说会道专门侍候婚礼仪式的礼生(又称儒生)和一班围鼓唢呐手,在堂屋里举行一场祭祖先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壮族未曾形成统一的宗教,其信仰还处于原初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阶段。其中,“六乌圣母”之神位赫然高就,广为壮人所祀。据史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比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 “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粤江流域人民史》亦有“壮祀六乌圣母、白马令公等神”之说。虽然这些祭祀形式已经明显披上了汉族宗教文化的色彩,但仍掩饰不住它与自然崇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山崇拜是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与山崇拜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可称为山崇拜文化丛,它包含山神观念、山神形象、山神名称、祭山场所、祭山仪式等。山神观念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是蕴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文化现象,它属于山崇拜文化丛的深层结构。山神形象、名称及祭山场所是以物质或物化形态表现的,它属于山崇拜文化丛的表层结构。祭山仪式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方式表现的,它属于山崇拜文化的中层结构。①本文就山神观念和山神形象和祭山仪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石铲是广西西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这种形体硕大、造型美观、形制独特、结构合理、制作精致的大石铲 ,起源于前期的有肩石斧 ,是当地的骆越先民为适应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制作的一种生产工具 ,反映了当时耕作方法的进步 ,它开创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及影响深远的壮族早期“那”文化 (即稻作文化 )的先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祀祭仪式的需要 ,有一部分巨型石铲演变成专用于祭祀以求农业与生育丰产的礼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白马藏族”中的朝格仪式进行了两省三县的全面而系统的田野考察,对“朝格”仪式的操作过程、祭具、服饰、组织形式、与其相关的口头祭词、艺术形态、朝格仪式的功能以及朝格师神的代言人与参与仪式的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详细的描写与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摆手舞与巴渝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家族有一著名歌舞活动,名叫“摆手”。摆手有“小摆手”、“大摆手”之分,小摆手是各村各寨分头进行,大摆手在湘西龙山本有几处,而以马蹄寨与龙车为主要基地,由几县共同举行。大小摆手均因祭祖而举行,大摆手则以配合军事活动而著称。本文所称的摆手舞是从广义出发的,并以大摆手作为研究重点。土家族确系巴人之后研究摆手舞必然要涉及到族源。根据近几十年,尤其是近七、八年的研究,土家族之为巴人后裔已为众多的文献资料所证实。唐宋年间《通典》、《太平寰宇记》、《通  相似文献   

16.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舅辈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其仪式程序大体如下:1、开酒布(出公告);2、开天门(敬雷神);3、老斗牛(杀黄牛祭饲养黄牛的祖先);4、吃猪(祭蚩尤);5、戏相(祭主家祖先);6、九刀业(给祭牛烧纸并祭祀);7、…  相似文献   

19.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20.
杨晓 《民族学刊》2011,2(4):60-67,95
本文关于祭萨仪式中"哆耶"展演的研究,以伦洞侗寨正月祭萨仪式为个案展开,探讨哆耶展演尚未被学界重视的两重性质:圣俗之间与声谱之中。前者暗示着哆耶展演在祭萨仪式中对人神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双重建构,后者则将哆耶置于整体仪式音声声谱中,以诠释哆耶如何与其他南侗歌谣相呼应作用于祭萨仪式,并成为其中核心音声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