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学视野下的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是在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长期延续下去。移民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必须努力适应当地原有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从移民的"身份适应"、"语言适应"和对当地回族文化的适应等几个方面傲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既是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已有基础上,通过法制手段,依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推进退牧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工程以及吸收和推广该地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土法资源等,对该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4.
5.
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生态移民工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的低谷里清代同治年间宁夏回族为反对地方政府执行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掀起了起义斗争。1871年起义最终失败,领导人马化龙被凌迟处死,青壮年被编入清军队伍中,开往甘肃、青海及河西走廊地区去镇压当地回族人民的起义斗争。金积堡城内遣出妇女1万多人,左宗棠批示:就地医治择配。战争环境中就地医治实是一句空话,而择配一事,实际是由陕北、陇东、贺兰山后各处汉族前来金积堡城下领取回族媳妇。 相似文献
6.
宁夏扶贫移民工程 ,将处于绝对贫困境地的西海固回族群众迁至黄灌区 ,进行开发性生产 ,使其形成“造血”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西海固回族的贫困问题。这一政府行为与回族历史上的大迁徙相比较 ,其正向性和自愿原则尊重了回族的决策权、自主权和发展权 ,调动了回族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这一工程不仅开发了土地和水利资源 ,而且对于回族聚居区的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回族的人文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人力资源和民族传统的开发 ,以及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建,还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之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回族内部教派门宦的差异性,没有将同一教派门宦的回族群众集中安置,在移民开发区新形成的众多回族村落中出现一个回族社区多种教派门宦并存的现象,导致宗教活动场所过多,布局不尽合理,对回族社区的整合与重构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增加了移民成本与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功能的强化--从宁夏吊庄开发性移民看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 ,着重分析了宁夏吊庄开发性移民过程中经济开发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指出教育功能的激发要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动力 ,离不开“西部大开发”的大政策 ,需要配套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相应改革 ,增加教育体制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弹性 ,即满足多样化的教育服务需求 ,发掘多种教育资源 ,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交代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同时对抗战中西北的形势和宁夏在抗战时期凸现出的特殊战略地位进行了论述,最后着重论述"宁马"集团在抗战中的实际表现,客观肯定了马家军守土有责,出动主力抗击日伪军,把住了西北的大门.特别充分肯定了马家军广大官兵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近20余年时间里,由区内生态移民搬迁而成立起来的宁夏闽宁镇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实践样板,受到各界关注,包括作家文学书写。文章通过对有关宁夏闽宁镇移民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的分析,解读这些作品的文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并以此为个案讨论民族地区移民脱贫攻坚的过程呈现与文本叙事。这些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书写小镇移民的"中国故事",呈现脱贫攻坚的国家意志与道路;刻画西海固移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呈现艰辛拓荒、守望相助的移民精神;总结移民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阐述新时代的思想变迁和发展理念;关注普通女性群体的生活和心声,展现新时代乡村女性的蜕变与困境。文本化叙事,既要立足于地方和群体的脱贫书写,也要看到脱贫背后深刻的社会变迁与人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