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科尔沁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儿的后裔。哈布图哈撒儿的牧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海拉尔河一带。哈布图哈撒儿十四世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明朝洪熙年间,奎蒙克塔斯哈喇为厄鲁特蒙古所破,游牧于嫩江流域,后为区别其子昆都伦岱青的阿鲁科尔沁而称嫩科尔沁。其弟巴衮诺颜游牧于呼伦贝尔。 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最先与满洲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双方建立联盟的阶段和科尔沁部臣服满洲的阶段。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宋辽"澶渊之盟"签订以后,不仅为宋辽人民提供了l00多年和平相处的局面,也对宋金和战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澶渊之盟"的"求和"精神被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视为处理宋金关系的典范,但在如何实现"和平"的问题上,宋朝君臣们则认识不一,一些大臣主张仿效"澶渊之盟""胜而后和"的精神,坚持抗战,以战促和.宋高宗等人则从消极方面吸取"澶渊之盟"的经验,不惜屈己求和,终于在"胜而后和"的情况下,与金人签订了"绍兴和议".应该说,"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十分深远,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等君臣从消极方面去吸取"澶渊之盟"的经验和教训,是不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吐蕃奴隶社会约自公元2~3世纪确立至10世纪止,大体共经历了800余年。 一、关于吐蕃奴隶社会的一般概况 在敦煌古藏文史籍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时间可上溯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塞时代。据载,吐蕃王朝建政以前,在西藏各地约有大小族部十余个。其中,苏毗部地当今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藏北地区,该部在达日聂塞或其先世为悉补野部首领时,曾经征服邻近的鲁雅部,将鲁雅部的一半土地赐给对他扩张地盘有功的降臣年即宗,并把原鲁雅部的明氏家族降为年即宗之奴隶。这是“奴隶”一词在古藏文史籍中的最早出现。又载,悉补野部(地当今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穷结、泽当一带),在达日聂塞为首领时,已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势力。到其子朗日论赞为首领时,曾乘苏毗内乱之机征服该部,并为明氏家族解脱奴籍,将年氏家族降为奴隶。又对跋氏、明氏和嫩氏家族各赐奴户一千五百家,对次绷氏家族赐以奴户三百家。大致与此同时,朗日论赞还将后藏日喀则以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尔沁部的历史,史书上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在清代史家的著作中,虽有些片断记载,但其范围只限于清代之历史,关于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则很少论述。由于史料缺乏,过去国内外学者对科尔沁部的历史研究甚少。 近几年米,随着蒙古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蒙古各部的研究亦有进展,发表了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音乐艺术是蒙古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蒙古族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伴随着蒙古族的历史发展科尔沁地区的音乐艺术不断丰富,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改变,科尔沁地区传统的蒙古族音乐艺术正在面临着削弱甚至消亡的态势,同时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音乐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不是很深入,现有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如何保护、继承、发展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喀尔喀左右翼在顺治八年(1651年)第一次遣台吉到北京进贡白驼一匹、白马八匹,确立了九白年贡关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部归顺清朝。清廷允许政教大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车臣汗每年冬季遣使进京年贡九白,以尽臣子职责,并未编入蒙古王公年班或喇嘛年班,既尊重他们在喀尔喀部的传统地位,又有强化管理之意。清廷在贡道、贡品、筵宴、朝礼、赏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藏族盟誓的仪式有读誓、刑牲敌血、埋牲,并将盟文置于其上、焚香为誓、告庙.其中邀唤神灵、言说告白与杀牲敌血,是盟誓仪式的核心环节,具有告知神灵、警示参盟者、神灵献祭等动机.其功能在于创建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建构了参盟各方行为的神圣性、凝聚和强化了参盟双方或多方的团结、提升了盟约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地域性文化。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适时提出了"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的口号并已开始实施。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领域科尔沁文化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考察团的客车行驰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我遥望着碧蓝的天空上飞翔的雄鹰,便想到了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英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于230年前率众从伏尔加河畔回归祖国的壮举。17世纪三十年代,正逢明清两王朝交替更迭之际,国外是沙俄的侵略势力不断地渗透扩张,国内是漠西厄鲁特四部,为了避免与其中势力较强的准噶尔部冲突,不受其蔑视及凌辱,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离开了乌鲁木齐游牧地迁徒到青藏高原。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鄂尔勒克率领下,远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南北两岸地区,经历了140余年寄人篱下的异国生活,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奴役和压迫,于清乾隆35年(1770年),在其首领渥巴锡等人的率领下,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族格"的概念,认为族格是自然赋予的,即天赋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人格"是"族格"的哲学基础,族格是人的群体的抽象人格,在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完整的"人格"的实现离不开"族格"的保障."族格"包括民族政治权利的平等和文化上的多元.文章以从自然法权推导出的族格理论揭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理论等的哲学渊源,阐释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族格"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构建国家、民族之间和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主张已经有时日,成果和效果似乎总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1,“本土”的知识谱系没有完整梳理,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甚至自我毁损;2,步西式人类学之后尘而未对其进行自主性的质疑;3,以“文化自觉”主人翁心态、姿态进行创新实验和实践的成果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略备分析,不当之处,祈请指教.  相似文献   

18.
"温故而知新",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把"温故"作为过程意义去理解,"知新"作为盘升飞跃的意义去认识;"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任何新知和创新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由研究已知的基础上,去探讨未知所得来的.是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上巳节与花儿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之处,指出祓除和求子是二者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并分析了具有这种共同目的和产生类似节俗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